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百姓村”里一条心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6-07  互联网

    陈毛应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余村,浙北安吉县境内原本默默无名的小山村,没有名胜古迹,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名人故居,如今却名震全国,因为这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调研,主题是“法治浙江”建设。当时,习近平对余村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尤其听到村里介绍通过民主决策关停矿山,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于是有了著名的“两山理论”。

    带着这份鼓励和嘱托,余村在绿色发展上成效卓著,乡村治理同样位居前列。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自豪地报出了一组数据:近年来,无一起刑事案件、无一起群体性事件、无一人越级上访、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历任村干部无一人违纪违规,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率和调解成功率均达到100%。

    作为一个移民村,余村是名副其实的“百姓村”,全村虽只有280户人家,却有108个姓氏。百个姓,百条心,为何余村能够连成一条心?记者采访余村前后不下十次,为了追寻治村之道,决定再次前往。

    人和了,村才能和

    都说往事如烟,这话放在别的场景里,或许是一种浪漫修辞,但在余村人的心中,那是一段五味杂陈,甚至是令人心痛的过往。

    余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才半亩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温饱,开始靠山吃山,创办水泥厂、石灰窑,一跃成为全县有名的富裕村,集体经济收入最高时接近300万元。

    但同时,开山挖矿也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村里整天粉尘蔽日,衣服往外一晒,很快成了泥衣,就连山上毛竹也因被粉尘覆盖,连年减产;有人因震耳的开炮声失了聪,甚至还有人被炸出的飞石砸中。

    “村里明知其害,可又找不到其他门路,那时大家一心只知赚钱,只能硬着头皮上。”鲍新民1992年当选村委会主任,对这个“金饭碗”,既爱又恨。

    2003年,安吉提出生态立县,终于结束梦魇。余村开始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集体经济收入一下跌至20多万元,还不够偿付工资,各方压力排山倒海地向村班子袭来。

    接下去的路该怎么走?经过讨论研究,村里决定转型发展休闲旅游,开办农家乐,组建全县首批旅游景区,并实施新村规划和环境整治。风波过后,余村表面平静,但两年来,对于未来到底前景如何,村民的质疑和诘问从未停止。

    站在十字路口,这场涅槃重生,可谓举步维艰。转折发生在了2005年8月15日。当天,习近平同志下村调研,听到村里主动关停矿山复绿的做法后,立即予以肯定:“你们下定决心关掉矿山,这是高明之举!过去我们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话让当时已是村党支部书记的鲍新民为之一振,同时也点醒了全村人。是啊!早年,挖山开矿确实富了口袋,但也让余村满目疮痍,百姓提心吊胆。关了矿山,眼前看虽是自断财路,但长远看,却是涅槃重生。而路在何方?绿色发展也!

    接下来的余村,真的应了“人和,才能村和”的道理。大伙凝聚共识后,连成一条心,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山又青了,水又绿了,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村民发展的信心越来越大,有的搞起漂流,有的办起农家乐,还有的做起了路边生意,把农产品卖给游客。

    和谐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在之后的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无论是山塘水库修复、生态河道建设,还是沿线坟墓搬迁、垃圾分类管理、污水截污纳管等各项工程,开展起来都十分顺利,获得了村民的全力配合。如今,村民们都说,绿色发展这条路,咱走对了,未来还要这么走!

    大家跑市场,从未忘了党

    今天的余村繁花似锦,从过去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文化、卖品牌,乡村产业羽翼渐丰,各种业态蓬勃发展。去年,全村参观者和游客达8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47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4688元,顺利通过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验收。

    值得一提的是,十多年来,面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余村并没有“大家跑市场、发展忘了党”,而是不断压实党建责任,建强基层组织,培育党员骨干,形成了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以群团组织和民间组织为补充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

    春林山庄业主潘春林,是天荒坪镇农家乐协会的会长,也是余村最早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他告诉记者,为了规范发展,在众人商议的基础上,村里专门制订了农家乐管理条例,像污水处理、明码标价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实现了合理竞争、有序发展。

    这只是余村众多制度中的一项。目前,余村已形成了民主恳谈、村“两委”商议、党员审议、村民代表决议和乡贤评议的议事决策传统,探索出一套“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的议事机制。

    村庄发展好了,来客接待任务自然越来越多,怎么管好村里的一本账?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李辉说,余村在全省较早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村财务时,不仅看已有账目,还看账目形成前的相关发票等票据,“党务、村务、财务每月都要公开。别说一顿饭,乱花一块钱都不行。”

    在法治上,余村更是好典范,早在2004年,就成为了安吉首批民主法治村,还是县里最早聘请法律顾问的行政村。过去,村里的法律问题大多是婚姻关系、邻里纠纷;现在,更多的是旅游纠纷、知识产权保护,说明村民的法律意识大大增强了。

    国有国法,余村也有自己的“小法”——村规民约。从严禁使用草甘膦,到严禁用电枪、农药、毒药捕鱼,从严禁在水库、山塘等地露营、烧烤,再到成为全市首个实施烟花爆竹“双禁”的行政村……这些年,这些村规民约不仅上了墙,关键还落了地,成为全村人的自觉行为。去年,余村又多了两项“国字号”头衔:全国首批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在潘文革看来,这就是对余村多年来坚持依法治村的最好褒奖。

    “余村经验”走向全国

    在余村采访时,除了绿水青山之外,记者发现了另一番风景:全村百姓根据各自家风,都制定了家规,或以竹匾,或以书法的形式,悬挂在家中醒目位置,提醒每位成员时刻谨守家规家训,弘扬美好家风。

    65岁的俞庆华,35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公婆;还有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的俞月仙一家,邻里和谐、热心助人的张文学一家,振兴乡土文化的乡贤李熙庭;村原妇女主任王月仙退休后,成了村舞蹈队的队长……这样的故事,在余村可不少。

    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表示,余村走的是一条“由建而美-由美而富-由富而治”的良性发展新路,通过将文明村创建、平安村创建、民主法治村创建等乡村治理的具体内容,内化为美丽乡村的要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也成为了推进乡村治理、实现村村和谐的过程,近年来,相继涌现出了高禹村、黄杜村等一批治理有效的典型。

    同样作为“百姓村”的高禹村,由于临近天子湖工业平台,全村常住外来务工人员就多达6000余人。2011年后,村里以乡村治理为切入点,建立“服务平台、养老平台、农业平台、文创平台、物业平台”等五个平台,民生服务越来越健全,产业发展由此迈入“加速度”,昔日的“北大荒”一跃成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新标兵。

    双一村、横山坞村、刘家塘村、大溪村……一个个响亮的善治村在安吉境内先后涌现,作为先行者的余村同样不甘示弱,以其实践和探索为蓝本,安吉县率先发布全国首个《乡村治理工作规范》,内容涵盖了“支部带村、发展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道德润村、生态美村、平安护村、清廉正村”等八个模块,将“余村经验”推向全县,乃至全省、全国。

    斗转星移,步入新时代,村民们对余村的赞美也发生着新变化。村民李俊贤创作的村歌歌词中,发自肺腑地写道:千年银杏,万顷竹海;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相映荷花,幸福家园……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6-07/104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