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能秋 公路山村绕,亭榭村边闹;田间瓜果香,山青泉水笑。走进贵州省岑巩县天马镇晓阳山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恬静而美好的新农村画卷,这得益于晓阳山村杨树培、杨尤章父子两代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接力鏖战脱贫攻坚所付出的艰辛。 说起老支书杨树培,在岑巩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晓阳山村掀起了“大跃进”运动,把周围山峦的参天大树砍伐精光用来大炼钢铁,山青水秀的晓阳山植被破坏严重,连年干旱,当时就有“有女不嫁晓阳山,三年就有两年干”的留传,许多农户都吃不上饭。艰难时刻,身为共产党员、服退军人的杨树培辞去在县运输公司的工作,返乡挑起了晓阳山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地处偏僻的晓阳山村(大队)有5个自然寨、7个组(生产队)、170户697人。如何让群众吃上饭、不饿死人,是杨树培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根源是高家园、下坝、中云、上寨、对门寨等5个组(生产队)580余亩基本农田无水灌溉。他组织召开党支部会议,在“红旗渠”精神的引领下,制定出从8公里外的苗落村(大队)引水进晓阳山方案。说干就干,通过设计和筹划准备,1964年冬,从苗落村(大队)景家小堰塘至晓阳山(大队)上寨门口山塘的引水渠修建工程启动,水渠长9公里、宽1米、高0.8米。 “在杨书记的号召下,全大队组织了80多名群众投工投劳修建沟渠。当时我们没有炸药,就用钢钎铁锤劈山;没有水泥,就自己烧石灰砌石;打洞子非常辛苦,5个人一组轮班,从山的两边往中间打……”说起那段往事,今年81岁、曾参加修渠的杨东生还历历在目。1967年初,历经两年多时间,终于修通了9公里长的沟渠,580亩基本农田从此灌溉无忧,一举解决了晓阳山村(大队)的吃饭问题。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杨树培去逝后,2011年,杨树培的二儿子杨尤章被推选为晓阳山村党支部书记,他秉承父亲遗愿,致力于晓阳山村经济发展。为保护绿水青山,他注重森林保护,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目前全村封山育林面积达45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0%左右,晓阳山村又恢复了往日山青水秀的面貌。 2014年,晓阳山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217人。为确保贫困户尽快脱贫,杨尤章深入农户,认真核查信息,笔记本就记满了整整三本,每户情况都烂熟于心。他结合打赢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易搬、教育医疗住房“四场硬仗”,通过积极争取,实现了7个村民组公路、水电、通讯网络全覆盖,建成了休闲长廊、文化广场、照明和排水等基础设施,加强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让晓阳山村面貌焕然一新。 为促进农户增产增收,杨尤章引进烤烟种植大户2户,种植烤烟360亩,覆盖农户92户328人,其中贫困户41户164人;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芳樟40亩,覆盖农户21户84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苗木120亩,覆盖50户200人,其中贫困户17户68人。全村30余户农户实现季节性务工,人均劳务收入8000元左右。 通过杨尤章“两委”一班人的努力,截至2018年底,全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00元,已脱贫53户201人,未脱贫5户16人,并顺利从贫困村中出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