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为现代农业注入“芯”动力

网友投稿  2019-06-04  互联网

    图为工作人员在水稻试验田进行管护作业。

    编者按: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芯”动力。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自去年成立以来,通过“一核四区”建设,整合广东农业科研力量,迅速构建起一个农业科技汇聚、孵化、创新、成果交易的公共服务平台,带动粤东、粤西、珠三角经济带和粤北生态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试验区等众多园区发展。

    报记者郭英常力强文/图

    每一品种一块整齐的方地,220个品种的水稻为60亩的试验田涂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色。5月底,各个稻种开始陆续抽穗,田间飘散着稻花的淡雅香味。一个月后,水稻矮化育种60周年纪念暨广东水稻产业科技大会将在这里举行。

    这块试验田地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即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柯木塱核心园区内,而围绕推进水稻产业科技创“芯”,优良品种繁育推一体化,建立农业全链条要素汇聚和交易平台,广州国家农创中心正构建“一核两带四区N园”建设架构,重点通过“一核四区”示范良地、良种、良法、良品,带动粤东、粤西、珠三角经济带和粤北生态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试验区等众多园区发展,并进而辐射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技创新走廊和“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带。

    目前,柯木塱核心园区和总面积超1.68万亩的广州南沙种业小镇园区、广东省农科院钟落潭园区、仲恺钟落潭园区及华南农业大学增城园区等“四区”,正通过农业科技汇聚孵化,促进科研成果交易转化,将科技活水引入田间地头。近日,记者对广州国家农创中心“一核四区”建设情况进行了采访。

    守好农业“芯”育推优良种

    地处科创中心核心区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主要承担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和良种繁育推广,以及农作物高新技术及配套技术的引进、集成、示范和推广等工作。

    在科创中心主任刘玉涛博士看来,农作物种质资源就是“中国粮”的“芯片”,加强对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对选育出突破性新品种,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及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种质资源是选育农作物新品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试验田间,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林青山不时停下脚步,介绍水稻矮化育种60年来品种演化及品种集中展示的意义,“不同品种同台竞技,就是要让新优品种能得到更好的推广。”

    其实,除了品种展示,这块试验田还在试验毯状育秧及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等稻田种养绿色高效模式。“稻田养鸭除了能让土地的产出效益叠加,还能促进生产方式更为绿色。”林青山说,鸭子会吃掉田里对稻苗有危害的福寿螺,因而不需要施用除螺药物,而鸭粪又可为稻田增肥,减少化肥的使用。

    试验田里的“美香占2号”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培肓,由深圳隆平金谷种业有限公司开发经营的品种,今年已在广东省推广种植124万亩,在湖南、江西两省推广种植共80万亩。为进一步优化种植方法,公司正在园区支持下,在不同的种植区选择核心基地总结精确的种植标准。

    在水稻之外,柯木塱园区还收集了果树、茶树及中药材等类别的种质资源,其中仅山腰60亩的果树基地就已收集研究并保存了岭南地区特色名优果树种质资源共40科、65属、205个品种(品系),南药品种资源圃已引进保存资源400多份。同时,园区还展示了各种蔬菜品种及多种水果、中药材等品种的种植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

    南沙种业小镇园区是广州农创中心的“良种”园,主要承担了蔬菜、花卉、南药等作物的良种、良法展示和示范。眼下正收集了全国60多家种子机构的180多种南瓜品种,进行“良种+良法”的集中展示。

    “目前,广东种植面积较大的甘蔗和香蕉易受市场波动影响,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种植效益下滑。”种业小镇园区运营企业广州冠胜国际种业科技园公司董事长方庆生说,市场导向是农业种植业结构优化和农业效益提升最好的航标,提高土地效益,保障农民收入首先要从良种选育、选种、推广和示范开始未雨绸缪。

    隔河相望的“渔业”园区则主要承担了水族类的良种、良法展示和示范,并承担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渔业良种、良法服务体系工作。

    推进机械化种地更高效

    “目前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接近57岁。”刘玉涛说,除了育推优良品种,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也是中心通过“一核四区”建设必须思考和示范解决的问题,“而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先进技术、机械装备和信息化服务这些‘良法’组合拳”,新农人‘主业耕田’规模化生产需要配套全链条装备,老农民‘耕田从业’呼唤全链条社会化服务,这些都需要‘装备+信息’的良法支撑。”

    位于广州市钟落潭园区的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连片“园区”是为这一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主要力量。

    目前,该园区农业装备研发已涉及平地农业机械、丘陵山区农业生产设备、设施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设备、畜牧养殖机械等“满汉全席”。

    “我们的每一项技术,每一款产品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落地为主。”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所副所长黄瑞森说,比如针对广东多丘陵山地的地貌特征,研发了小型耕作管理机、手扶自走式割草机、树枝粉碎机、水果采摘升降平台、单轨运输车等机械设备。

    其中单轨运输车适用于各种复杂山地丘陵地区果园,主要解决果园肥料、农机具及采摘果实运输等问题,配备手刹停车、定速下坡、紧急刹车三个独立的刹车系统,具有占地面积小、可满足复杂地形依地铺设等特点,在山地果园中得到大范围推广。

    园区研发的畜牧养殖机械设备则包括了智能型母猪群养管理系统、哺乳母猪智能饲喂管理系统、索盘式自动送料系统等。而由这一系列系统设备组合而成的双层高床养殖猪舍集上层养猪和下层粪污处理为一体,通过科学的环境控制手段,不仅可实现生猪饲养和粪污处理的协同效果,做到养猪生产零排放,而且还可以大大减少劳动力,提高养殖效率。“按照传统养殖方式,万头规模的猪场通常需要二三十人,而采用这种猪舍只需要五六个人就可完成全部工作。”装备所高级工程师罗乔军说。

    如果说这些机械设备从硬件方面为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了保障,那么园区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智慧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等则为农业的全链条服务提升了软实力。比如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在农机上安装GPS定位智能设备,可实现农机作业监测,24小时定位,远程故障诊断及报警,作业历史轨迹查询,订单信息采集等一系列功能,能大大提高农机的调度服务效率。

    建设“数字港”加速“孵创转”

    一边是农业科研院所的成果不能及时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另一边是农业生产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刘玉涛认为,除了示范引领,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还包括各类要素信息的汇聚,用一个开放的平台解决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两张皮”问题,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为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农创中心以建设农业科技汇聚、孵化、交易、创新“硅谷”为目标,通过“一核四区”建设,一方面探索公益性和市场化有机融合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另一方面正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同时着手“数字港”、“交易馆”建设,搭建科研成果转让交易信息平台。

    据科创中心综合部工作人员左青青介绍,目前园区已汇聚100余家科研机构(单位)科研成果信息6.7万条,拥有农业领域全覆盖的51个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64个省市产业联盟(协会),12位院士顾问专家团,200余个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圃(库)。同时通过在各地市开展经营主体大宣讲,汇集了全省1.2万家企业的科技需求信息。下一步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遴选、分类、编码、登记后录入包括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数据库和广东农业企业需求数据库的“数字港”平台。

    “同时,我们还汇集了省、市、区财政资金,农业基金、金融、社会资金160亿元,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中心交易部工作人员马新燕说,“可有效促成科研技术的供需无缝对接。”

    通过信息平台建设,中心“一核四区”已吸引了127家新型创新机构及企业入驻,促成130余项合作,并启动首批涉及育种、加工、物流、品牌、交易、物业、金融、扶贫、信息、全链等“十大要素平台”建设。

    刘玉涛说,科技创新不是截面和暂时性工作,需要全链条的重构,必须政府强力引导尽快构建起“行业组织与社会分工”的三产融合体系,才能全链条赋能和拓展农业功能。接下来,中心将通过园区建设执“科技创新”牛耳,重构“行业联盟—地方协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六位一体的行业组织与社会分工大体系,从机制体制上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长效“芯”动力,更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共建共享共富构建平台和机制。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6-04/104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