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青海:吹响决战深度贫困的号角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5-25  互联网

    玉树市扶贫产业园贫困牧民变身产业工人。郜晋亮摄

    马青军本报记者郜晋亮

    时间回溯至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5年时间,全部脱贫,形势逼人。作为一个集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和特困地区于一身的省份,青海任务尤其艰巨,同时却也底气十足。青海省委在2015年7月底召开的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在脱贫进程上“先行一步”,到2019年底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青海的底气从何而来?既来自于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来自于过去多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打下的坚实基础和累积的丰富经验。“十二五”以来,青海扶贫开发一步一个脚印,成绩斐然。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降低至2.5%,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点的扶贫开发之路。

    距离2019年底绝对贫困消除的目标,青海只剩下17个贫困县7.7万贫困人口。不过在17个贫困县中12个是深度贫困县,7.7万贫困人口中6.4万人是深度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决战深贫,时不我待。

    初夏的青海大地,万物葱茏,在这些深度贫困地区,决战深贫的号角再次响起……

    提升攻坚站位,压实主体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全党全社会要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脱贫攻坚必须要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精准这个核心要求,要逐级压实主体责任,下一番“绣花”功夫。

    于青海特殊的省情而言,打赢这场硬仗的难度可想而知。越是艰难,便越要迎难而上,缺氧不缺精神。青海省委、省政府勇于自我加压,提出了到2019年底实现绝对贫困基本消除的目标。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青海省委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建军强调,实现年底消除绝对贫困,工作极为重要,节点极为关键,意义极为重大,使命极为光荣。必须绷紧讲政治这根弦,咬定目标不放松,扛起责任不懈怠,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讲政治的具体行动抓好脱贫攻坚;必须强化精准意识,必须落实精准要求,必须下足绣花功夫。

    省长刘宁表示,强化政治担当,压实工作责任,既要坚持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在推动“八个一批”落实上聚焦用力,在抓好“十个专项”上协同作战,把牢脱贫标准,提高脱贫能力,确保全面实现今年消除绝对贫困目标任务,并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近年来,青海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场输不起、没退路的“政治仗”“民心仗”,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成立了由书记省长为“双组长”、3名副省级领导为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坚持8名省委常委包战区督战、39名省级领导联点督导层层包片结对的责任制度,强化五级书记抓扶贫,逐级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

    同时,青海省统一部署,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活动,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全国率先推行民政低保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在全国率先推行扶贫资金切块到县、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在全国率先开通“精准扶贫金融服务热线”;在全国率先为基层360个乡镇配备专兼职扶贫干事。

    “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已经到了攻坚拔寨、决战决胜的时刻,是最吃劲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松劲、最容易跑偏的时候。党政一把手特别是贫困问题比较突出地区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肩上有沉甸甸的担子,身后有群众眼巴巴的目光。职责所系、群众所盼,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履行领导职责。

    对此,青海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工作推进不力、年度检查督查发现存在严重问题的地区,随机开展约谈,重点约谈县级分管领导和扶贫部门负责同志,并要求各地落实常态化约谈机制,通过约谈问责,进一步压实责任,推动落实。

    研判深贫形势,打赢四场战役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决战深贫就必须深刻研判“深”在什么地方、“贫”在那些方面,只有这样,我们的决策战术上才能精确瞄准目标,备足“弹药”。新一阶段的脱贫攻坚重点,青海由全面推进转向聚焦深贫,青海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对此有着全面、深刻的研判。

    青海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表示,青海深度贫困的“深”,深在自然环境恶劣,深在基础建设滞后,深在公共服务欠缺,深在人才支撑不足,深在扶贫与生态共赢难;深度贫困地区的“贫”,贫在产业难培育,贫在就业难稳定,贫在思想难转变,贫在收入难调整。

    决战深贫,青海从上至下成竹在胸。2018年,针对全省15个深度贫困县和129个深度困难乡镇的不同贫困状况,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两套详细的攻坚方案,明确资金、项目、举措“三个新增”要求,将具体帮扶举措细化到村到户,制定时间表,向深度贫困地区集中“优势兵力”。

    在地处黄河源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脱贫攻坚最大的苦恼,就是没有合适的产业项目。若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又与国家生态要求冲突;以前依靠扎陵湖等景区还可以发展旅游产业,现在也受到严格控制。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岳桑杰告诉记者:“农牧民脱贫增收,很大程度得益于国家出台草原补奖政策和生态公益岗位。”

    如何在扶贫产业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在保护绿水青山中寻求发展,玛多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在尊重贫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等绿色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向市场提高生态、绿色的优质产品,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马丰胜说:“总结以往的脱贫攻坚工作,我们在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施行了不少措施。虽然这些经验和措施可以用来指导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但是我们仍然要深入研判,制定精准且稳妥的对策。在最关键的时刻,决不能掉以轻心。”

    对此,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决定2019年在深度贫困地区重点打“稳定增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困群体”四场攻坚战,通过产业、就业、光伏、生态公益性岗位、发展村集体经济和政策性兜底等手段,保证深度贫困群众有稳定收入来源;全面补齐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饮水安全、住房保障等;持续抓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民政救助等惠民政策落实,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瞄准贫困孤寡老人、重度残疾贫困群众、大龄单身贫困青年、单亲贫困家庭等“四类特困群体”,综合施策,同向发力,做好“托底”和提升工作。

    做优产业扶贫,完善联结机制

    受气候和生态限制,青海农牧业存在“天花板”,尤其在深度贫困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不可能靠大规模发展种植和养殖业致富,再加上长期以来牦牛等优质畜牧产品质优却价不优,一些农牧民还存在惜售现象。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产业需要付出更大代价、更多努力,产业扶贫不能走原来老路,必须创新发力。

    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位于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是典型的纯牧业县,也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如何将这里的牦牛肉、藏羊肉、黄蘑菇等农畜产品进行开发,形成贫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如何在产业和贫困农牧民之间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当地扶贫部门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2016年1月,泽库县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一家从事有机农畜产品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青海西北弘有机资源开发公司,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方式在开发当地特色农畜产品资源的同时,建立一种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利益联结机制。

    公司负责人吴铁军说:“有机牦牛、有机藏羊是这里的特色资源,我们做产业要瞄准中高端市场,让好东西真正实现它该有的价值,这样特色产业才能变成致富产业。为了能帮助当地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公司与县里多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签订了牛羊购销协议,以每斤高出市场价5元进行收购。”

    近年来,青海省为推动产业扶贫,整合各方面扶贫资金,大力推动藏区贫困县县级扶贫产业园、贫困村互助资金、贫困村光伏电站的3个全覆盖,让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户实现全产业链增收。建立了县有扶贫产业园、村有集体经济、户有增收产业“三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各方参与的发展合力,有效带动贫困户参与现代农牧业发展。

    不过,随着产业扶贫的深入推进,一些地方、一些产业也暴露出来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差、品牌化滞后、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紧密等问题。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马正军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优化产业扶贫,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我们着手从牦牛、青稞两大传统特色产业入手。”

    对此,青海省制定了《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集中力量推进牦牛、青稞产业提质增效,寻找新的产业突破。通过实施牦牛养殖基地和青稞种子繁育基地、企业扶持、冷链物流、品牌创建等项目,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在进一步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方面,青海省扶贫开发局也有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对产业“扶贫车间”的扶持,规定其就业贫困群众占比必须要达到30%以上,才能享受政策资金扶持。此外,还要求各地尽可能将本地主要扶贫产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逐步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渠道的贫困群众产业风险分担机制。

    夯实民生保障,强化内生动力

    几年来,青海省贫困地区民生保障得到全面改善,易地扶贫搬迁进度超前,97%的搬迁群众实现入住;危旧房改造综合发力,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控辍保学经验在全国推广,健康“扶贫保”全面推进,民政救助标准逐年提高,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巩固……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种庄稼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下山进一趟城都费劲,吃水、看病和上学样样难……搬出大山是海东市互助县班彦村五社和六社129户村民做梦都在想的事。而现如今,他们早已全部住进了明亮的新房,不仅过上了舒心幸福的日子,建起了“扶贫车间”,产业发展越来越红火,还成为省里的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

    好日子各有各的好法。家住玉树市隆宝镇代青村的昂江措毛没有花一分钱就完成了包虫病手术。她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草场不多,牛羊也少,收入仅够维持生活。她告诉记者,自己得包虫病已经很多年了,花钱做手术差不多要2万元,这会要了全家人的命。真的想都不敢想,国家扶贫好政策让自己赶上啦。

    近年来,青海省将健康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推进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和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措施落地,因病致贫返贫存量明显减少。

    脱贫攻坚既要有强大的民生保障,还必须重视扶志,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让贫困群众过了思想关,不等、不靠、不要。

    海东市民和县是国定贫困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全县贫困村占比达到40%。如期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对民和县而言是一个压力不小的政治考量。民和县县委书记杨海林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也意味着脱贫攻坚路上,必须先要激发贫困群众‘苦干不苦熬’和‘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25/103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