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庆国芦晓春
“坚持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坚持植树护绿,治理环境;坚持守住矿山,杜绝盗采……”5月16日,在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黑水湾村大金山脚下,黑水湾村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集体盟誓,永不盗采金山金矿,以实际行动保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金水湾”。铿锵有力的誓词,响彻山谷。
当天,“金水湾”生态周活动正式启动,区领导为“金水湾生态教育基地”揭牌,为“金水湾”生态养护队授旗。同时,金海湖淘金文化习俗被宣布正式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带有地域符号的文旅资源。此外,黑水湾村还与中关村创新战略联盟签订帮扶战略协议,将合作开发文旅项目,促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把黑水湾村打造成惠民富民乐民的“金水湾”。
从过去靠采挖淘金到如今发展生态产业,黑水湾村的转型堪称一部血泪史,更是一本痛定思痛、治理有效的教科书,颇具典型,给人启发。
代价:疯狂采金背后有数不清的伤痛
黑水湾村北的大金山,金矿资源丰富,有1000多年的采金历史,采金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大金山脚下的黑水湾村,位于平谷东北部,因附近河水浑浊,称黑水湾寨,后定名黑水湾村,是平谷地界远近闻名的“采金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黑水湾村淘金最兴旺的时期,当时政策允许,全村老少几乎都上山淘金。在村民关宗友的记忆里,那时的大金山就是个小社会,“山下村民2000多人,山上挖金却有3000多人。每个人的脑子里就一个‘钱’字。”
开山洞,打巷道,当年的大金山几乎看不到植被,遍地都是碎石。“采金需要开山,开山需要炸药。别的村每天是鸟语花香,我们村每天是巨雷声伴随着‘沙尘暴’。”老关感叹道,“那会儿没有人考虑过将来,每天都想着赶紧挖到金子,山上的树都被砍掉做了巷道里的采金工具。”
采金人挣钱没想象的那么容易,每个人都在赌命。那时候支撑村民们疯狂淘金的,只有简陋的开采设备和接近于无的防护措施,他们每天都要与危险和死亡“擦肩”。
2001年夏天,村民关宝利和两个同伴正在巷道里寻找矿石,忽然眼前轰隆隆尘烟四起,“完了,前边塌方了。”后来幸亏其他矿工经过看到塌方,经过10多个小时的挖掘清理后才把他们救出来。回想当时的情景,关宝利仍心有余悸。
“打眼儿放炸药,需要棍子往里杵,有的人用的是铁杵,铁跟石头的摩擦可能会发生火花,可能就一下,人就炸死了。”
“我一个哥哥就是在采金的过程中,被掉下的矿石砸断了两根手指。”
“矿洞里阴暗潮湿,拖着装满矿石的袋子在里面爬,经常是腰伤还未痊愈又再次受伤。”
“有的村民欠下巨额外债,有的得了尘肺病或酒精依赖症,落下一辈子的病根。”
“自从干了这行,我们一家人就每天都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
谈起采金中曾有过的危险和伤痛,村民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我18岁就上山采金,这大金山每个洞口掏出黄金的同时,也埋下了数不清的血与泪。”黑水湾村党支部书记贺庆泽感慨万千,“本是金山,却让人家破人亡。本是财富,却让人不懂得珍惜。只顾眼前利,不为后代想,这样的事做不得。”
治理:创新机制彻底铲除盗挖盗采
面对“满目疮痍”的金山,大量流失的金矿资源,加上伤亡人数的攀升,2004年,国家一道禁令使大金山不再允许民间开采。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贺庆泽第一个响应号召,停采下山。“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遵守,我挨家挨户做工作,大多数村民是支持的。我们每天派人看山,设卡拦截,但是仍有一小撮人为了谋取私利,盗挖盗采。15年了,发生过多次事故,村里人真是既恨又痛。”
2016年,黑水湾村发生了令人震惊的“5.14”矿难,6死1伤的惨剧让村子蒙上了一层阴霾,也彻底敲响了盗挖盗采人的警钟。平谷区委、区政府痛定思痛,决心全面向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宣战。2017年1月16日,平谷区在盗采多发区金海湖镇果断启动“安全生产、安全稳定,打击破坏生态行为、打击违法犯罪”的“双安双打”专项行动。
与此同时,平谷区在金海湖镇成立了“双安双打”专项工作指挥部,区政府赋予乡镇“吹哨”权,首创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公安、国土、水务等16个区级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指挥部成员单位执法人员下沉到乡镇。通过“吹哨”,乡镇行使联合执法召集权,各相关执法部门及时响应,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执法现场,根据现场情形分析问题、分解责任、确定执法时序,及时有效执法,做到“事不完,人不走”,破解了基层管理难题。
重拳真招取得实效。“双安双打”专项行动开展两年以来,先后行政立案17起,刑拘10名犯罪嫌疑人,起到了遏制乱象、遏制违法犯罪的成效,肆虐多年的挖金、挖山、挖河“三挖”行为得到彻底根除。
如今,大金山盗采现象已经绝迹,通过实施百万亩造林等举措,镇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出现了狍子、狐狸、狼等野生动物的踪迹,而金海湖水质20年来首次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
启新:在绿水青山中踏上生态富民路
夏日的大金山,郁郁葱葱,鸟鸣山谷。告别了采挖淘金日子的黑水湾村民,正走在新生活的康庄大道上。
“2004年以前,我们家哥仨靠采金赌命为生,如今,我们守着村里的百亩果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黑水湾村民丁建良说。
2009年,外出务工5年的丁建良,回村创业,承包了118亩土地,专心发展平谷区特色果品“佛见喜梨”。果园面积大,丁建良又招呼来了自己的两个哥哥,兄弟三人再次合力创业。“现在村里要打造大金山文化,发展文旅产业。我们充满了希望,家里的果品肯定不愁卖。选择回乡创业,我这条路是走对了!”丁建良高兴地说。
像丁建良一样,村民王继良生活轨迹的变化也很明显。“兄弟,赶紧的给山上多送点工具。”“老板,这铁锤怎么涨价了。”这是2004年以前王继良的小卖部常有的场面,小店里钢钎、铁锤、矿灯等挖金工具一应俱全,挖金人络绎不绝。
如今,小店里已没了这些家伙什的身影,排列整齐的副食调料让人耳目一新,阵阵飘来的熟食香,让人垂涎三尺。顾客源源不断,王继良一家更是分外忙碌。
随着黑水湾村环境变美,生态变好,吸引了许多户外运动者和游客。与此同时,王继良对未来有了更大胆的规划:“今后打算开个农家院,迎接四面八方游客,向他们讲讲黑水湾淘金文化、习俗,让更多的人了解黑水湾、了解生态平谷。”
作为村里曾经的采金“老把头”,关宗友也已于2004年响应国家政策,“金盆洗手”,专心种树。今年,贺庆泽找到他,说村里将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开发大金山文化,让他担任黑水湾淘金文化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欣然答应。“盼着景区建成的那一天早点到来,如果需要我,我可以作为一名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讲讲过去的故事,展示民间的采金手艺。70岁了,我又可以上岗了。”老关一脸自豪。
村里人总说,黑水湾的名字不好听,如今日子越来越好,再不见穷山恶水,守着金山,应改名叫“金水湾”。“通过这些年生态环境的修复,村民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我们要努力把金山文化保护下去,一步步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让黑水湾真正变成‘金水湾’。”展望未来,贺庆泽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