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美驻华农业参赞:中美农产品贸易前景光明

零零社区网友  2009-11-27  互联网

  发表于《农经》杂志11月刊

  --专访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衔农业参赞

  本刊记者 降蕴彰 曲哲

  北京时间9月1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轮胎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事隔15天后,中国商务部决定对由美国进口的白羽肉鸡启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此前,几乎所有关注上述事件的业内外人士都猜测,中国会选择“大豆”这个更具打击力的“武器” 予以回击美国。但出乎意料,中国政府却选择了“肉鸡”。

  据知情人士向《农经》记者透露,中国政府最终选择肉鸡的根本原因是--美方的肉鸡涉及金额和中方的轮胎案损失相当。

  从中美贸易总额来看,鸡肉在中美贸易中份额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中美农产品贸易看,中国进口美国的肉鸡,无论是数量和金额,都远远低于进口的美国大豆。据《农经》记者从中国商务部得到的准确数据,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其中,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大豆达84.4亿美元,而进口的美国肉鸡仅为7.77亿美元--数额只占当年中美贸易总额的0.23%。

  很显然,与进口的美国大豆相比,美国肉鸡产品可以说是根本无足轻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此次对由美国肉鸡采取的行动,是中国首次对来自美国的农产品启动“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多位业内人士提示《农经》记者:结合早前,中国对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实施安全审查,被美方认为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特别有争论的问题”,农产品贸易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中美双边贸易摩擦的焦点。

  接受《农经》记者采访的人士都认为,作为世界农业大国的中国和全球最大农产品出口国的美国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在中美贸易关系中无疑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得到及早解决,由此给双方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很巨大。

  为了强调中美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性,商务部的一位官员给《农经》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总额137.66亿美元。其中,我国对美农产品出口、自美农产品进口和进出口贸易总量增长幅度都超过两位数;美国对华出口增长更快,对华农产品贸易增幅达到23.7%,出口金额接近90亿美元,贸易顺差从2006年的29.65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39.26亿美元,占其顺差总额的五分之一。

  美国农业官员如何看待中美新近发生的农产品贸易摩擦?中美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矛盾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对于转基因大豆进口,会被美方认为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特别有争论的问题”?对于“‘四大粮商’控制中国大豆产业”的说法,美方官员如何看待?

  未来中美农业合作将会有哪些亮点值得双方期待?

  10月19日,在位于亮马桥附近的美国驻华大使馆里,《农经》记者就上述问题与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衔农业参赞魏人威(William. Westman)做了深度交流。

  贸易摩擦在所难免

  《农经》:请谈谈最近两年中美两国之间农产品贸易情况。

  魏人威:按照大农业(包括玉米、禽类、林业、渔业等)的定义来看,2008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包括林业和渔业贸易)超过了13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超过8亿美元,美中农业双边贸易额超过了21亿美元。从2008年农业贸易的数字不难看出,美中两国相互间的农业贸易非常重要。

  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主要有四五种。在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中,大豆是首位,去年美国大豆出口到中国的交易额超过了7亿美元;其次的是棉花,交易额约在1.6亿美元;位列第三的是作为制造皮鞋、皮包原料的皮革和毛皮;再后是肉制品,--主要指猪肉和家禽这类红肉。其外,近两年木材和大马哈鱼的交易情况也很好(今年大马哈鱼的交易量有所下降)。

  中国的禽肉市场与美国的大不相同。中国人和美国人对美食的口味不同,中国人喜欢享用幼禽和鸡翅这类食品,而美国人多数喜欢吃鸡胸肉。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副产品的幼禽和鸡翅在中国却很受欢迎。因此就禽肉食品贸易而言,由于存在互补性,中美合作的非常愉快。2008年中美两国各类禽肉制品的交易量超过了400万美元。

  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农产品多半是一些成品,主要是加工食品和蔬菜、果汁等。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苹果产地,苹果汁的产量很大,出口到美国的量很大;美国还进口了中国大量的松木产品、胶合板。其外,中国还是世界海产品大国,美国进口了中国大量相对低价值的鱼肉和底栖鱼。你可以在美国的家乐福和沃尔玛这些大型超市买到零售包装的加工过或者冷藏过的海产品,很多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农经》:对于前不久中美之间发生的轮胎“特保案”,你如何看待?

  魏人威(William. Westman):这应该是经济贸易部门的工作范围。因为我是农业参赞,不参与处理这类摩擦;即使橡胶来自于橡胶树,我并不认为它是农业产品,还是不对这个摩擦做任何评价。我有很多工作要关注,要去做,我会关注猪肉、牛肉、禽肉和海产品这些传统的农业产品,处理这方面的问题。

  《农经》: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出口国的美国和世界农业大国的中国,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在中美贸易关系中无疑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农产品贸易最近几年一直是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你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于改善目前中美农产品贸易状况,你有哪些建设性意见?

  魏人威(William. Westman):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点--美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国;而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是独一无二的,在总量上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出产国,中国生产了各种农产品,包括蔬菜、海产品、豆制品和棉花等等。毫无疑问,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前景无限光明!

  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拥有世界20%的人口,要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并想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好,政府所要做的工作非常巨大。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几乎利用了所有的可利用耕地,再有,在中国北部平原、中国西北已经出现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等问题,仅这两方面就给中国未来的粮食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为中国需要进口某些基本产品以满足如此多人口的粮食需求,所以中国的市场很大。因此无论在进口和出口方面中国都拥有相当多的机会,因为中国一方面是一个生产大国,另外一方面需要进口一些产品满足国内需求,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中美农产品交易拥有非常良好的合作前景。

  有句谚语说的好--“不需要商业的人们也就没有麻烦!”美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在贸易合作中,同时也难免与这些国家或地区存在各种贸易摩擦,比如美国与欧盟、中国、巴西、印度、东南亚等国家,都存在贸易摩擦。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就是使得贸易的规章制度符合更加自由、更加公开的贸易需求,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我强调中美之间的合作机会很多,但是我们同样需要建立起了一个能够保障繁荣贸易的合理贸易体系,我们甚至必须利用象科技这样的基础手段来制定我们成为贸易伙伴所必需的规则制度。

  有一个成功的先例可以给我们借鉴--采用世界肉类组织的相关条款作为参考点来管理肉类产品贸易。因此我们需要通用准则--人人都理解并且起作用的国际通用准则,这样我们才能在规章制度方面达成共识,在这个基础之上促进贸易繁荣。这对我们两国贸易合作非常重要。就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而言,贸易通用准则将是我们从事的很多工作的基础,因为没有这些标准就很容易产生摩擦,将很难满足每个出口国、进口国的需求。

  进口转基因大豆互惠互利

  《农经》: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是国际争论的焦点。美国对于转基因食品一直持积极的推广持态度,但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则坚决反对,中国方面也对此予以关注。据我们的了解,在美国,许多消费者也不愿意购买转基因食品,你对此如何看待?中国于2002年开始对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实施安全审查,影响到美国对华的农产品出口,结果被美方认为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特别有争论的问题”。你认为,中美双方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应该如何协调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差异?

  魏人威(William. Westman):自从上世纪90年代转基因食品在美国获批准以来,美国已经制造和食用转基因食品很多年了。我认为,转基因食品出现的好处,主要的是使得人们可以更多的去选择。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无论从动物养殖业的角度还是从人类消费的角度,并没有证据显示消费转基因食品有任何安全风险。我认为,数千年来,无论是利用科技手段还是偶然的基因引进,植物和产品都在自然地演变。我想多数美国消费者并不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因为这些转基因食品都是经过科学检测的,是通过了规范的程序并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将风险和可能产生安全问题的隐患降到最低限度。可以说,这些转基因食品对于环境和消费者来说都是安全的。我没有发现你所说的美国消费者拒绝消费转基因食品的事情。

  我在中国看到,中国超市的商品同样在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在中国的家乐福和沃尔玛这些大商场也可以找到有机食品区。中国的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同样为对多一种选择感到高兴,并不仅仅在美国是这样。

  《农经》:具体到中美大豆贸易,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也是最大的出口国,产量的35%~40%用于出口,其中接近50%左右出口到中国,而中国进口的大豆95%是转基因品种。从2004年以来,中美大豆贸易也是存在很大的争议,你对此如何看待?

  魏人威(William. Westman):中国的生物技术研究项目很活跃--我忘记了现在的准确数字--大概每年有2-4亿的农业生物科技的投入,因此中国也在密切地关注转基因,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自己的生物技术研究。而且我们注意到,中国已经批准了抗农达大豆,刚刚又批准了抗农达二代大豆,并且允许它们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对转基因的态度是,正在严肃地考虑从商业上引进此类产品。中国对这些仍处于研究性阶段的产品及技术很谨慎,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允许(或禁止)这些产品的商业性发布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二、三十年前玉米、小麦以及大豆此类产品的传统产量,会发现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在最近的25年之内一直在提高。尽管如此,中国的玉米和小麦的产量仍然仅仅相当于美国的50%。这是因为中国还在使用传统的杂交品种--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其产量仍然相对较低。

  大豆的情况更严重,这是因为中国的大豆生产流程仍然是传统的,在最近的25-30年内基本没有什么变化。鉴于这些原因,我认为,中国政府或许正在研究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大豆中以提高未来的产量。我前面提到中国的耕地面积在减少,那么中国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增加粮食产量呢?答案只能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所以我认为,中国将生物技术视为一种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应该还是很有前景的。当然,美国也同样存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压力,其中有由城市化带来的压力,还有由其他各种发展需求带来的压力。生物技术已经帮助美国在一些可能荒芜的土地上增加了产量。将来中国或许会感兴趣复制这种生物技术手段。

  《农经》:你认为解开关于“转基因争议症结”的关键点在哪里?

  魏人威(William. Westman):这对美国出口的大豆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我的意思是,美国对中国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大豆出口记录。

  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记录呢?为什么中国进口这么多大豆呢?原因就是中国的可支配收入在过去的10-15年中持续增加,中国的中产阶级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之后会怎么样呢?结果就是他们用来消费的钱增加了!

  以食品为例,当你拥有更多的钱时,你会为自己和家人购买更高质量的蛋白质,你会购买更多的肉类、海产品以及类似的产品,并且从蔬菜为主的饮食转移到肉类为主的饮食。那么中国怎么生产更多的肉类呢?这就需要更多的饲料。中国是世界上生产猪肉最多的国家,在中国,喂养猪和家禽的主要饲料就是豆粕和一些玉米,这就需要消费大量的大豆。那么中国从哪里得到这些大豆呢?鉴于中国的大豆产量非常有限,所以只能依靠进口;此外,中国还需要制造食用油和豆制品。所以,你提到的问题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问题,中国进口美国的大豆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11-27/8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