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粮食短缺FAO六月商讨对策 区域合作机制浮出水面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4-11  互联网

  作者:李雁争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9日在新德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粮农组织定于6月初在罗马召开峰会,以讨论全球粮食短缺问题。而在当天新德里同时召开的首届印度―非洲论坛开幕式上,印度和非洲首脑承诺联手保障食品安全。

  全球粮储降至28年低点

  迪乌夫呼吁该组织191个成员的领导人参加定于6月3日至5日召开的峰会。他说,一些非洲国家和海地因食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出现骚乱,“世界已经真的面临一个紧急状态”。

  据FAO统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粮食产量增长停滞,世界粮食价格在过去一年里上涨了42%。迪乌夫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粮食产量增长停滞,食品价格上升,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FAO表示,全球粮食价格持续上涨,3月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57%。FAO粮食价格指数3月平均在220点,比2007年3月最多高出80点。FAO指出,粮食价格上涨是因为肉品及包括米,玉米及小麦等谷物价格上涨。

  FAO表示,今年初以来,几乎所有食用的商品价格都上涨,因供需状况持续紧俏。最近肉品价格上涨大多反映饲料价格持续上涨。FAO表示,谷物供给吃紧持续支撑大部分谷类食品的价格。

  FAO指出,乳制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下跌,包括奶油和奶粉在内的指数比起11月高点下跌6%。该指数比2月上涨1.4%,2月指数按年上涨56%。

  迪乌夫9日强调,粮价上涨最大的受害者将是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因为他们在食品方面的支出占其总收入的50%至60%。

  粮食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专家认为,造成粮价上涨和粮食供应紧张的原因包括人均粮食产量下降、主要粮食出口国减少出口以及自然灾害等。

  FAO在7日发布公报称,去年全球大米产量达到6亿余吨,连续两年保持增长。但由于产量的增长低于人口增长,人均大米产量仍在下降。FAO认为,在天气条件正常的情况下,今年全球大米产量预计将增加近1200万吨,比去年增长1.8%。这个增长幅度依然低于人口增幅。

  FAO还说,由于今年一些主要出口国采取了限制措施,国际市场大米贸易量将减少。今年大米贸易量预计在2990万吨左右,比去年的预测少110万吨。

  7日,哈萨克斯坦政府总理马西莫夫在政府电话会议上表示,哈萨克斯坦本周末之前可能实施谷物出口关税政策,或者完全禁止谷物出口。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五大谷物出口国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面粉出口国。马西莫夫说:“本周末之前,我将提交有关建议,并要求农业部和工业部尽快研究实施。”

  今年以来,印度、越南和孟加拉国相继爆发禽流感疫情,且比以往更加严重。FAO表示,对高危地区仍还需继续严密监控,禽流感在今年重新暴发的可能性非常高。专家指出,如果对当地居民的禽肉供应因疫情减少,势必会增加居民对粮食的需求。这意味着粮食价格有望再创新高。

  区域合作机制浮出水面

  在9日举行的首届印度―非洲论坛开幕式上,粮食问题也成为重要议题。参加印度-非洲峰会的人士认为,虽然用食品制造生物燃料使得乌干达等少数食品过剩的非洲国家受益,但是却造成了粮价暴涨和短缺。他们还认为,缺少基础设施和连通性意味着过剩国家的食品难以运到短缺国家。

  “在一大堆国家,食物短缺和价格高企都是一大挑战。”非盟主席、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说道,“目前用食品生产生物燃料已经造成了食品短缺,并因此造成粮价高企。”

  近日,塞拉利昂大米价格上涨300%,科特迪瓦、塞内加尔、喀麦隆的大米价格也上涨近50%,非洲国家大量进口的棕榈油、糖、面粉等价格也出现暴涨。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副总裁KANAYO也表示,饥饿导致非洲各国的社会不稳定正在加剧,暴动有可能扩展到周边其他国家。

  与此同时,高涨的能源和食品价格也威胁着印度的稳定。3月底,印度的通胀率达到7%,创下了3年来的新高。这已成为印度政府的一个难题,而印度将于明年举行全国大选。

  首届印非峰会决定,印度将参与非洲大陆的资源开采和食品供给。作为回报,印度将为非洲最穷国家放宽出口限制,提供数十亿美元信贷、投资以及低成本工业和服务业技术。辛格总理表示,印度和非洲国家必须通过自力更生来满足所有食品需求。

  此外,东南亚国家也在考虑建立地区粮食战略安全合作机制。4日,在越南中部岘港市举行的第12届东盟财政部长会议上,东盟国家财长讨论了粮食价格上涨问题。与会国家代表指出,泰国和越南最近在国际市场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同意向菲律宾出口粮食是向地区粮食战略安全合作迈出了第一步。面对通货膨胀,菲律宾和柬埔寨等国家的政府不得不加大对贫困人口的粮食补贴,这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很大压力。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04-11/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