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美国农业部宣布召回1.43亿磅(6.4万吨)冻牛肉,理由是这些牛肉没有经过“全面和适当”的检验,从而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数量最大的牛肉召回事件。
这一事件引起了美国媒体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召回数量巨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批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韦斯特兰和霍尔马克肉类公司的牛肉是供应给了学校和快餐店,其中有1/4以上卖给了学校,而且大部分牛肉已被消费掉。
此番大批量牛肉召回,源起于保护动物协会提供的一段录像。录像显示,工人在作业时采取了不卫生和违规的方式处理牛肉,而且被屠宰的牛显得“疲惫不堪”。保护动物协会原本是想借录像展示工厂对于动物的不人道的、残忍的宰杀场景,但没承想,却牵连出了安全事件,引起了美国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尽管尚未发现被召回的牛肉感染了病毒,可能造成的威胁也会很小,但农业部还是毫不犹豫地作出了这一史上最大规模的召回决定。
这一无心插柳的结果使人们想起了上个世纪初厄普顿·辛克莱的名著《屠场》的问世。当时,身为农业部化学局局长的威利博士正在极力推动《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的出台,而《屠场》的“适时”问世,则不仅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而且极大地配合了威利的努力。其实,这本书最主要的是描述工人的悲惨处境和非人道遭遇,但吸引了人们眼球的,却是下面的情节:
食品仓库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坏了的猪肉被搓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甚至,“有些肉就乱丢在地板上,和垃圾、锯末混在一起,一任工人们在上面践踏,吐痰,留下成亿的肺结核细菌”。
这样的(食品制造)场景,让人想想就吃不下去饭。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不例外。据说,有一天,罗斯福在白宫边吃早点边读这本小说。读到那些令人作呕的段落,总统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
那一刻,罗斯福已下定决心,要尽快整顿美国食品加工业和药品市场。放下书后,罗斯福立即召见农业部长詹姆斯·威尔逊,要求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并如辛克莱所要求的那样寻找证人。与此同时,司法部长穆迪也加强了对牛肉托拉斯的调查,矛头指向食品加工业中的行贿受贿问题。
社会气候也随之成熟了。如果说威利的努力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和药物安全的持续的注意的话,辛克莱则无疑使国民震惊了。这短短15页的描绘,不仅使罗斯福总统大倒胃口,也令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怒不可遏的状态。不用发动,人们便已高喊着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护民众的胃,保护国民健康。
善于顺势操盘的老罗斯福当然不肯错过这个好机会,他比以往更加积极和底气十足地呼吁着相关立法的出台。在参议院,具有历史性的1906年《纯净食品和药品法》以63票对4票的压倒性多数获得通过,美国也由此进入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新时代。而此前的16年间,由于白宫支持乏力,加之食品加工业的阻挠,相似的努力都是以失败告终。
无独有偶。在此次牛肉召回事件之前,美国国会也一直在商讨改善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状况。尽管美国的食品号称世界上最为安全,但一些参议员和专家则认为,相比较于欧盟和日本,美国对食品安全,尤其是进口食品安全的监管系统却更为疏松。政府官员们也承认,美国在保证食品安全上的一大局限便是过分依赖制造商和进口商的自觉遵守,而牛肉召回事件则验证了人们的担忧:制造商和进口商未必真的会那么负责任。
此间民主党参议员凯西及资深共和党参议员格拉斯利联手提交的跨党派食品安全法案表明了这种共识。新法案的一大亮点是,向食品药物安全局和农业部拨款3150万美元,用于雇用250名员工专门侦察、跟踪走私食品和农产品;还有一部分则将用于培训农业专家以及国土安全部的边境巡逻探员。这与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在医院急诊室安装电子监测系统以便追踪消费品引发的伤害事故的做法不谋而合。
由此,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也面临着一个进一步深化的契机。与《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出台前的情形相似,国会过去几年来的诸多立法努力都不了了之,而在面临着食品安全国际化的挑战情况下,加上此番牛肉召回事件的“刺激”,美国国会有可能在加强主动监管工作方面有所作为。而这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借鉴,也即如何在厂商自律与政府监管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同时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这一事关每个人的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