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07全球农产品能源属性趋强 价格飙升

网友投稿  2008-01-07  互联网

      当农产品价格在2004年达到10年来的高点后,世界农作物产量随之增加,并在04、05年直接形成了过剩,从而促成了从2004年到2006年世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的下跌。进入2006年,世界农作物在低价的作用下,产量开始萎缩,同时由于工业品特别是原油价格高启,带动具有工业用途的部分粮食产品的需求增加,因此,供大于求的格局随之被逐渐打破,并在2006年第四季度,在澳洲小麦大幅减产预期支撑下,国际农产品价格走出新一轮跨年度的牛市行情。    

  2007年国际农产品价格呈飙升格局   
 
  因生物燃料需求增长迅速以及干旱天气令市场供给下降,今年以来,农产品一直是表现最好的国际投资商品,世界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居高不下,且绝大多数粮食的价格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上涨。库存减少导致供应紧张,再加上产量增加不足,无法满足需求的持续增长,是造成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其中,小麦价格表现尤为突出。小麦库存量下降,对主要出口国特别是澳大利亚和欧盟产量的预测又一再调低,使得小麦价格6月开始一路攀升。此外,2007-2008市场年度前几个月的小麦贸易量较大,再加上货币市场的变化,美国小麦出口由于受美元贬值影响,进一步推动小麦的国际贸易。世界粗粮价格也在上涨,但涨价幅度没有小麦显著。大麦、高粱的国际价格由于市场需求强劲,都有较大增长。生物燃料工业对原料的强劲需求是玉米价格高涨的最主要因素。此外,今年独联体国家粗粮供应趋紧,欧盟的玉米和饲用小麦短缺也推动了价格。世界稻米价格从5月开始不断上升,但价格增幅小于其他粮食品种,特别是小麦。 
   
  以CBOT市场玉米、小麦、大豆为例,今年以来纷纷创出合约新高,其中,CBOT玉米价格在2月份创下10年高点后,年内最低点处在318美分/蒲式耳的价位,随后在12月份再创合约新高,而小麦期货价格更是一路飙升,并在10月份创下历史纪录(突破10美元/蒲式耳)后一直保持在高位,而大豆期货价格也是强劲上涨,并在年底创下合约新高,达到1212美分/蒲式耳。而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则显示,同一年前比较,小麦、玉米和白米的价格,分别上升了100%、50%和20%。中国粮食价格涨幅已达18%,印尼和巴基斯坦为13%,拉丁美洲、俄罗斯和印度的粮价涨幅率也超过10%。    

  2007年国际粮食产量总体丰产    

  虽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从7月的报告开始下调了对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的预测,但仍达到21.14亿吨(包括大米),较2006年增长5.3%,为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世界粗粮产量预计为10.80亿吨,比上年提高9.7%;预计小麦产量6.05亿吨,比上年提高1.7%;稻米产量预计达到6.34亿吨(折合成大米4.29亿吨),比2006年略增。分品种来看,世界粗粮产量增长主要来自于玉米,世界玉米产量预计达到7.84亿吨,创历史新高,除北美地区增产较多外,巴西玉米产量预计比上年高25%,中美洲玉米产量也将扩大,主要是墨西哥玉米增产,亚洲地区则与去年产量持平;小麦生产方面,2007年欧盟地区小麦产量下降2.9%,北非地区大幅减产,北美及亚洲地区增产,南半球小麦产量预计比2006年增加7%,主要由于巴西小麦产量的恢复。在大洋洲,澳大利亚的小麦产量预测远不如早期;世界稻米产量增加部分主要来自亚洲。但亚洲的情况比较复杂,部分地区如中国、印度、印尼和缅甸的稻米产量增加,而另一些国家如日本、菲律宾、斯里兰卡、土耳其和越南的稻米生产由于气候原因出现减产。非洲的稻米产量也将有所增加,世界其他地区的稻米产量预计都将下降。 
   
  需求增加,造成供给相对短缺    

  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升,需求变化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普遍加速,2000年-2005年的人均实际GDP年均增长3.7%,比1980年-2000年期间高出1.2个百分点。在相对落后的非洲,经济增长拉动的主要是食品需求;而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亚洲地区,出口导向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加了加工用农业原料需求;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的拉美国家则一方面扩大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也在大力发展本国的加工业,国内市场农产品需求也呈现增加态势。  
  
  在发达国家,食品消费已经基本达到饱和水平,今年以来的农产品需求增长主要由扩大生物质能源生产所拉动。在这方面,以美国和巴西为代表的重要农产品出口国表现最为积极,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如美国对乙醇生产的补贴。在农产品出口国,扩大生物能源生产首先拉动了对玉米、甘蔗、油菜、棕榈油等原料产品的国内需求,从而引起出口数量减少,国际市场价格也因之上升。以美国为例,其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数量将从2006-2007年度的5400万吨增至2007-2008年度的8400万吨,比美国目前的玉米出口量高3000万吨,接近世界玉米贸易总量。由于能源作物收益高,生产者将更多的土地资源投入能源作物生产,这使得竞争作物供给减少,价格随之上升,最终导致农产品价格普遍性上升。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扬 通胀压力不断加大   
 
  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欧佩克限产、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迅速发展增加粮食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截至11月,美国CPI同比增幅达4.3%,欧元区达3.1%,而中国的11月CPI同比增长高达6.9%,而产粮大国阿根廷的CPI涨幅更高达8.5%。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的过快上涨,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调控措施。主要包括:欧盟、俄罗斯以及中国在内采取提高利率,部分国家还通过了允许本币对美元升值来缓解通胀压力,实施价格干预措施,限制农产品出口、扩大进口等措施,以及对低收入群体发放食品补贴。而中国财政部在12月17日同样宣布,将于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13%税率的出口退税。 
   
  当前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基本因素尚未改变    

  从目前情况看,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接近历史低位的粮食库存、强劲的需求增长以及化肥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特别是粮食能源化趋势在中短期内仍将延续,都对粮价构成支撑。年底,美国国会参议员通过了一项总额达2860亿美元的农业法案,该法案扩大了对美国国内农作物种植者的补贴数额。包括小麦、大豆等一系列农作物种植者均将获得进一步扩大的农作物种植补贴。 
   
  美国高盛集团在《2008年展望报告》中,调高了对明年小麦、玉米及大豆的国际平均价格预测。其中,未来12个月的玉米价格预计达到每蒲式耳5.30美元,高于先前预测的4.40美元。而未来12个月的小麦价格也调高到了7.50美元,高于先前预测的6.00美元。大豆的预测值被调高最为明显,从先前的每蒲式耳9美元被上调至每蒲式耳14.5美元。    

  此外,根据2007年11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粮食展望报告》显示,受不利天气、低储备所引起的供应紧张,以及受发展中国家需求强劲等因素影响,预测未来一年内,世界谷物价格将保持上涨态势。尽管今年世界粮食增产,但增幅有限,只能实现当年的供求平衡,不能补充几年来的储备。预计2008年,由于高位运行的世界农产品价格,以及创记录的运费,将使粮食的国际贸易形势严峻。据美国农业部最新预测,此轮世界食品价格上涨的势头一直要持续到2010年。    

  粮价上涨引发全球粮食供应安全危机    

  全球范围内的食品涨价并非没有先例,但今年的价格上扬却独有特点,无论涨价品种还是波及范围罕见的全面。粮农组织刊物《粮食展望报告》11月发表文章说,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在今年9月达到172点,比去年增长37%。在2006年,同一指数只比前一年增长6%。今年涨价的不只几种主要农产品,而是包括几乎所有主要食品和饲料。所有农产品中,奶制品涨价幅度最大,涨幅最多达两倍。粮食作物中,小麦、玉米、大麦和大米的价格见涨,比2005年价格高出近30%,畜肉涨幅仅次于此。    

  评价这轮食品涨价趋势,粮农组织说:“世界罕见地如此广泛地共同为食品价格担忧。”食品涨价,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受到冲击最大。在印度,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46%由食品价格构成,而在美国只有14%。即使如此,发达国家也难以逃过这轮食品涨价。在美国,橙汁比一年前贵了1/4,鸡蛋贵了1/5。在意大利,罗马和米兰消费者在10月走上街头,抗议意大利面条涨价。  
  
  食品涨价不仅意味着人们吃得少了,还可能加重贫困地区的饥荒。联合国世界粮食署执行干事乔塞特•希兰警告,由于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全世界最脆弱的人群正被逐出食品市场,他们收入的60%都用于购买食品。”过去五年来,联合国世界粮食署项目用于购买食品的开支增长超过50%。   
 
  石油价格、粮食库存影响全球农业生产和贸易   
 
  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由每桶不到20美元急剧上升,2003年国际原油价格每桶平均为27美元,2004年约为40美元,2005年平均约为55美元,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每桶平均约为60美元左右,2007年油价继续上涨,到目前接近100美元的水平,由此也导致各国加快发展替代能源工业。另外,石油价格上升从供给方面也对农业生产和贸易产生了影响。燃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成本项目,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燃料价格提高加大了生产成本,产生推动价格上升的效应。与此同时,运输费用也会随着燃料价格的上升而上升。由于农产品的单位重量(体积)价值较低,运输费用上升会显著增加最终使用者的购买成本,进而影响到农产品流通和贸易。    

  上世纪世界粮食库存量下降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从90年代初开始,发达粮食出口国就开始逐步减少粮食库存,以节省财政费用。近年来,世界粮食库存量下降到相当低的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报告,2008年世界粮食期末库存预计为4.2亿吨,与期初基本持平,比2004年创下的20年库存最低值仅高出300万吨,世界粮食的库存消费比仅为20%左右,与上一年基本相同。从各品种来看,小麦的库存量最令人担忧,从期初的1.43亿吨又减少1400万吨,为1982年以来最低水平。世界粗粮库存总量预计为1.7亿吨,比期初上升近1500万吨。库存量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粗粮产量明显增加。2007市场年度末世界稻米库存预计比期初略有增加,为1.07亿吨。增加部分主要集中在中国,均显著低于5年前的水平。随着粮食库存量的减少,国际市场价格更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风险随之增大。    

  未来国际农产品价格将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    

  近几年出现的农产品价格上升并不代表未来长期的演变趋势。实际上,目前主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仍低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历史经验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增长对食品需求的拉动作用逐步减弱,但非食品加工需求则可能出现较快增长,这是决定需求变化的持久性因素;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通常会加快农业技术进步,这是导致农产品供给增长的持久性因素。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农产品价格的长期走势。  
  
  生物能源需求影响价格的长期走势从发展前景看,生物能源生产构成一种新的需求,这种需求具有持久性,因而会影响到农产品价格长期走势。然而,近年美国的生物能源生产急剧扩大与政府提供高额补贴不无关系,而美国政府已经多年为巨大财政赤字所困扰,美国补贴生物能源的做法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此外,生物能源生产对原料价格非常敏感,这构成对生物能源生产的内在抑制机制。在近期,农产品价格上升会起到刺激生产的作用。例如,欧盟已经宣布取消2008年度的耕地强制休闲要求,以增加农产品供给。从世界范围看,南美和北美均有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扩大农业生产。相比之下,亚洲国家面临着较强的资源制约,非洲国家则主要受到制度因素的制约,短期内增长潜力有限。考虑到上述情况,长期来看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不大可能再度跌落到本世纪初的低水平,而是会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01-07/4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