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那些年,那些熠熠生辉的脚印

零零社区网友  2018-09-11  互联网

  1988年11月,由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设计院设计的中国第一套年产24万吨大型国产化磷铵装置在江西贵溪化肥厂破土动工。中国高浓度磷复肥产业由此拉开了大发展的征程。这是中国大型磷铵装置设备国产化科技攻关项目的依托工程。该项目总投资3.2亿元,原化工部安排1.75亿元,其余1.45亿元由江西承担。为筹集建设资金,江西成立了大化肥建设基金会,由建行江西省分行代理发行大化肥建设奖券,号召全省人民支援大化肥建设。项目1991年9月建成,同年10月27日一次投料试车成功。这套装置的建成,结束了中国大型高浓度磷肥装置依靠进口的历史,推动中国高浓度磷肥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据原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会长林乐介绍,1978年改革开放,当时的化工部立即组织考察团前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磷、硫、钾矿和复合肥料进行了专题调研,确定了中国磷肥工业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并举的方针,“大打磷、硫矿山之仗”,坚持精料政策,充分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加快发展中国高浓度磷复肥的战略。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型化、高浓度、复合化、多品种、多规格、专用肥的发展成为世界磷肥发展方向。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发达国家高浓度磷复肥已占磷肥总产量的70%,但中国当时的比例不足1%。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500亿元,大力发展高浓度磷复肥和磷、硫、钾矿。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建设15家大中型高浓度磷复肥厂,使中国高浓度磷复肥产能、产量、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大为提高,极大地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根据中国国情和资源条件,开发了“料浆法”磷铵、快速萃取磷酸、六级氮磷钾复合肥、磷石膏制硫酸水泥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性均达世界领先水平。

  “七五”“八五”(1986~1995年)期间,以贵化24万吨装置为始,全国采用上述技术和完全国产化装备,建设了近百家高浓度磷复肥装置,大大降低了成本,扩大了中低品位磷矿的利用空间。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中国高浓度磷肥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到1998年,中国高浓度磷肥产能为:磷铵516万吨、重钙222万吨、硝酸磷肥130.5万吨,折P2O5约350万吨。

  1987年12月,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之下,年产3万吨“料浆浓缩法”磷铵工业性试验装置在四川银山磷肥厂建成投产。该技术突破了国产磷肥的热核瓶颈,全国众多的小磷肥企业获得了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工艺技术支持,很多小磷肥企业借此“乌鸡变凤凰”。

  改革开放初期,高浓度磷复肥产量不足,严重制约了磷复肥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在满世界考察一圈后,生产企业发现,国际磷肥生产主流技术大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当时,西方发达国家高浓度磷复肥生产采用传统的“磷酸浓缩”生产工艺。这种工艺是将中间产品低浓度湿法磷酸蒸发浓缩后,再与氨中和形成料浆,直接造粒干燥得到产品。“磷酸浓缩”工艺要求以高品位优质磷矿为原料。中国虽然磷矿资源丰富,但大部分是中低品位胶磷矿。多年试验证明,国产中品位原矿不适合“磷酸浓缩”工艺。

  四川大学和原银山磷肥厂等单位针对传统“磷酸浓缩”工艺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难题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和中试规模的开发研究。他们发现,先以氨中和稀磷酸,制得中和料浆再进行蒸发浓缩,就能避开“磷酸浓缩”工艺的困难,并形成一系列更具优势和特点的“料浆法”制磷铵新工艺。

  确定了理论基础,“六五”期间, 四川大学等单位与原银山磷肥厂合作,在中试阶段打通了生产粉状磷酸一铵流程。其后又将中试成果逐步工业化和大型化,最终在国内大面积推广。该工艺的发展、完善和提高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获得了4个国家五年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

  “七五”期间,研发者们又进行了浓缩磷铵料浆“喷浆造粒干燥”工艺生产粒状磷铵中试,打通了可大规模推广的生产粒状磷铵的基本流程。粒状产品适于机械化施肥,彻底解决了喷浆造粒生产复合肥的工艺和装备问题。最终,国家选择了“料浆法”工艺为全国小磷肥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主要工艺路线。

  1988年,“料浆法”工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被原国家计委列为“六五”以来中国科技战线的八大成果之一。在原银山磷肥厂之后,该工艺在全国建设了80多套装置,并不断挖潜扩大产能,建成了年产30万吨大型单系列装置,大大加快了中国磷复肥产业的发展速度。

  20世纪90年代,山东临沂革命老区的一个小镇发生了一场对中国复合肥产业乃至中国化肥发展历史都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中国的化肥工业在这里急速转弯,改变了前行的方向。

  1998年8月,山东红日化工集团第一套20万吨/年硫基复合肥装置建成。从那时开始,中国复合肥产业拉开技术创新大幕。至2002年,仅山东就形成了250万吨/年的硫基复合肥产能,全国产能更是高达500万吨/年以上。硫基复合肥逐步成为中国复合肥的主导品种之一。

  1993年,山东临沂化工厂(红日化工前身)成功研发出独创的硫基氮磷钾复合肥生产技术,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当年该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全国发明金奖。1995年,该技术由原化工部在全国推广。红日化工硫基复合肥装置的建成,是一个改变中国农业命运的产业发端,红日化工被尊为“中国硫基复合肥之父”。

  此前,中国磷肥产业还是单质肥的天下,在2956万吨的年产量中,复混肥仅占15%左右,还有233.1万吨需要进口。然而,依赖进口的日子并没有磨灭中国人实现自主生产梦想的强烈渴望。主要发明人王廷艾、李继进发明了低温转化法生产硫基复合肥技术,由于工艺流程简单合理、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被业内称为硫基复合肥的里程碑。也正是这一技术的诞生和推广,使中国复合肥产业大踏步发展成为可能。

  在“红日”的昭示下,更多企业用技术挑战市场,引进与开发并举,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研制和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中国磷复肥产业开始向专业化、多元化、药肥化、长效化进军,并在团粒型的基础上,发展了掺混型、料浆型、液体型、包膜(衣)型等。

  硫基复合肥生产工艺在发明之初产量不过几万吨,由于竞争力强,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井喷式发展,到2001年,国内硫基复合肥年产能达到520万吨。国内硫基复合肥的新装置不断建成投产、原有装置不断扩大,成为了中国高浓度复合肥产业的主力军。

  1986年,中国第一座采用“S”系列抑制剂的直接浮选大型硅钙质沉积磷矿浮选厂湖北荆襄王集磷矿选矿厂150万吨/年建成投产。该选矿厂的投产成为中国磷矿资源开采突飞猛进发展的里程碑。这个磷矿工程是国家“六五”期间的重建建设项目,也是中国第一个大型胶磷矿采选联合企业。它的建成对于开发利用中国丰富的中低品位胶磷矿资源,提高精矿比重,促进磷肥产业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后,中国磷矿开采取得了很大成就。1991年,全国磷矿总产量达到2140万吨;2014年,全国磷矿产量达1.2亿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磷矿石生产国。

  磷矿是磷肥产业发展的根本。但中国低品位磷矿资源多、富矿少,开采周期长、难度大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产业的发展。为了突破难题,政府、专家、企业们齐心进行许多探索。继王集磷矿厂直接浮选工艺后,又相继开发了一系列选矿富集工艺,直接浮选、反浮选、擦洗脱泥、重介质分选工艺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在磷矿产业布局上,中国逐渐明确了矿肥结合及综合利用的方向。由于磷矿资源较集中,在运距较长的情况下,于矿石产地附近集中生产高浓度磷肥,可节省运费,经济上较合理。然而,与普通过磷酸钙比较,高浓度磷肥基本建设投资及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宜对不同条件下的经济收益作全面比较,以切合实际的原则安排生产高浓度磷肥和直接外运矿石的比例。

  为了综合评价磷矿资源,“七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全国磷资源开发系统研究”成功完成。该项目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地质、采矿、选矿、化学加工、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原材料及能源供应等方面,按照统一的指标体系对全国八大磷矿区进行深入评价,建立了全国磷资源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对中国磷资源开发的方针和规划提出了详细建议。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原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磷肥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企业多、小、散,大家渴望成立一个交流平台。经过几年的酝酿,1990年4月中国磷肥工业协会成立,成为行业发声的平台。傅孟嘉任第一任理事长,武希彦任第一任秘书长。

  1993年化工部撤销。此时,运作了3年步入正轨的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对于行业与政府间的沟通和衔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年10月,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召开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林乐成为新一届协会的理事长。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竭尽全力鼓与呼,在改革开改前20年为全行业发展争取到很多政策支持,帮全行业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上世纪90年初期,进口二铵对国产二铵形成巨大冲击,严重制约了国产磷肥的发展。中国磷肥工业协会意识到这个问题,采取行动向政府求助。1992年6月,武希彦给国务院采写《进口化肥严重失控,冲击了国产化肥市场》的人民来信。这封信得到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批示,争取到国产与进口二铵享受相同税收的政策。

  1993年6月,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组织国内86家磷肥企业厂长联名上书国务院,紧急呼吁解决化肥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年10月12日,原国家计委以计原材(1993)1843号文《关于解决我国化肥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拟采取的对策的请示》正式上报国务院,提出6条政策性建议:实行差价补贴;建立储备基金;流通应多渠道化;严格控制计划外进口;生产和销售应搞好区域平衡;对项目建设投资实行倾斜政策。

  这些都为国产二铵争取到很好的发展环境,为国产二铵的迅速成长奠定了基础。

  1994年年初,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为119家企业争取到2.51亿元化肥冬储资金,同年还参加了化肥“八五”“九五”技改专项工作及“九五”规划和十年规划的制订工作。

  2000年11月,首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此后,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又与中国农科院土肥所联合编辑出版《国产磷复肥和进口的一样好》一书,印制3万册,免费发放到全国各农资经销站点,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提高了国产磷复肥的知名度。

  开栏的话

  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前深秋的那次中央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奠定了中国高速发展、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的坚实基础。

  作为中国经济列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磷复肥产业,不但是中国经济列车高速前进的受益者,而且以自身无数的汗水所铸就的辉煌创造了推动其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今天起,本报组织“辉煌的历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试图通过一个个片段、一滴滴汗水、一件件史事、一组组数据,勾画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磷复肥产业走过的辉煌历程,并对过去无数为我们今天的幸福而奋斗过的人们表达我们的敬意。

  □本报记者 胡晓珊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8-09-11/336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