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青贮玉米产业:链接农奶商 期待新业态

网友投稿  2018-03-27  互联网

  “时间证明,青贮玉米是一个朝阳产业,是由粮食种植业向畜牧服务业转变的新兴产业,是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形成一个新的产业。”3月22日上午,农业农村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在2018年中国青贮饲料大会开幕式上的一席话,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据专家测算,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数字会增长到6000万亩、1亿亩。这将带动整个青贮玉米及相关产业,从种植、养殖到农资供应商、农机供应商,再到服务商,形成一个全新的业态。

  畜牧业,奶业是短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8431万吨,禽蛋产量3070万吨,人均占有量均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唯有奶产品例外。据悉,2016年世界人均奶类消费113.2公斤,中国只有36.2公斤,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牛奶产量3545万吨,下降1.6%。国产量下降,是供大于求了吗?不是。我们的各种乳制品、液态奶等进口量不断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2017年我国进口干乳制品176.88万吨,同比增加16.2%。

  “中国奶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国际化程度很高。”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智山的这句话包含了多重意义:国际奶类产量、奶类价格、国际汇率等波动对中国奶类市场影响大;中国是奶类进口第一大国。

  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原料奶收购价超过了美国、德国、新西兰,虽然2014年以后有所下降,但差距并没有缩小。截止到2016年底,我们的原料奶收购价比美国高46%、比德国高62%、比新西兰高114%。

  根据预测,2020年全国奶类消费需求将达6500万~8500万吨,而2017年我们的原料奶产量是3500万吨,缺口不但很大,而且继续扩大。专家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6年,中国奶类自给率已从93.9%降至74.6%,目前的趋势是继续下降。

  补奶业短板,关键是优质饲料

  当前中国奶业企业生存堪忧。据中国农业大学曹志军教授介绍,正常年份,我们每公斤原料奶的利润是0.3~0.5元;2016年很多牧场每公斤奶的盈利空间低于0.3元,50%的奶农不赚钱;2017年形势没有明显好转。“未来我们在降低成本、提高奶品健康水平上有比较大的空间。”

  我们可以在国内的超市里看到,尽管零售价格高出国产奶和奶制品一大截,市民依然对进口产品趋之若鹜。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肉奶产品质量高、成本低,与饲料品质高、成本低呈现极大正相关。

  青贮玉米是非常好的能量饲料和优质纤维,乳业发达国家均把青贮玉米作为奶牛和肉牛、肉羊等反刍动物的重要饲料组成。以美国为例,高产奶牛日粮配方粗饲料占45%~65%,青贮玉米占粗饲料的80%。当前中国规模牧场的硬件设施、日粮配方与美国基本相同,不过,由于青贮玉米质量差距大,奶牛单产水平低很多。在精饲料等各环节配方相同情况下,每头牛日饲喂20~25公斤青贮玉米,美国奶牛年均产奶量10~14吨;国内规模牧场9~12吨,一般牧场6~7吨。

  我们的奶价高、质量低的原因有很多,但优质饲料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当前大型牧场普遍用青贮玉米,而中小型牧场刚开始用。曹志军说,质量差的青贮玉米与中上等的青贮玉米淀粉含量可能差10个百分点,成母牛的日粮就会相差1.7公斤精饲料玉米,节省出来的就是盈利。“一头奶牛盈利就3000块钱左右,提高青贮玉米质量,就会提高产奶量和盈利水平。”

  补上奶业短板,关键在于优质饲料。得出这个结论的,是乳业巨头上海光明牧业董事长唐新仁。他说:“光明牧业奶牛年均产奶量从不到8吨上升到10吨,稳扎稳打,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应用优质青贮玉米。”

  资料显示,饲喂青贮玉米,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增加2~3吨,鲜奶质量大幅提高,蛋白含量由2.8%提高到3.5%。以内蒙古试点县推广全株青贮玉米饲喂幼牛为例,每出栏一头牛增收1000元。据全国畜牧总站统计,2017年种植青贮玉米较种植籽粒玉米亩增收348元。以2017年青贮玉米面积2000万亩计算,仅种植一项增加社会效益69亿元。

  青贮玉米不足,问题何在?

  虽然中国青贮玉米的发展可最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但进展缓慢,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直以来农民种植的饲草玉米并不是畜牧业需要的。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种业科研与企业不断进步,国内青贮玉米生产取得长足进步。张延秋表示,2017年全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00多万亩。据专家测算,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青贮玉米面积会达到6000万亩到1亿亩。

  “我们要认真分析市场的潜力。目前我国奶牛存栏1500万头,肉牛约9000万头,如果全部喂青贮玉米,按照3亩饲喂一头奶牛、4亩饲喂一头肉牛计算,需要种植青贮玉米2.25亿亩,潜力如此之大。”张延秋的分析,不但让种业和种植业看到了发展方向,也击中了奶业补短板的要害: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奶类品质和产量。

  构建种植业与养殖业联动机制,大家一致认同。陶氏杜邦农业事业部大中国区总裁黄田强表示,“我们共同的目标是,供给和需求有效对接,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让种植户看到种植青贮玉米的盈利机遇,帮牧场提升奶品品质、降低成本,为产业链各环节创造足够有吸引力的盈利模式。”

  中国种子协会青贮玉米分会会长丁光省介绍,德国玉米面积3200万亩左右,约6成是青贮玉米。“按德国的比例,中国青贮玉米面积达1.7亿亩,我们的消费水平才能赶上德国的人均肉奶水平。”他认为,我们的青贮玉米在3到5年内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青贮玉米产业是种植业产业一片红海之中,难得的蓝海产业。

  品质好,意味着利润高

  优质青贮玉米的品质要求是什么?

  陶氏杜邦农业事业部全球营养科学总监墨翰拿(Bill Mahanna)表示,首先,青贮玉米是一个“精”“粗”都有的混合饲料,含有纤维也含有淀粉。要获得好的青贮玉米,要选对品种,也要有好的种植管理。“在选择品种的时候,最优先和最重要的就是品种的性状:熟期是否适合,抗倒性、抗旱性和抗逆性如何;其次是干物质产量;再次是淀粉含量;最后是纤维消化率。”

  生产牧场和养殖业需要的饲料,我们的青贮玉米生产需要汲取先进国家和先进企业的经验。

  登海先锋以种子为主线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正如总经理郝琨所说,不仅提供养殖业和种植户双方都能接受的优良品种,而且把服务贯穿于青贮玉米的全过程管理之中,把与青贮玉米产业链相关联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奶业等各方面资源整合在一起。“我们不光选育出让农民有好收益的品种,还要让养殖业欢迎高质量的品种。好品种还要有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选好适合当地熟期的品种,把握种植时间,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确定合理的收获时间,选择优良的收获机械,确保按规程进行窖储或裹包储藏。再加上科学饲喂,才能使产奶量有效提高。选好品种、种好、收好、制好、储好、喂好,缺一个环节都不行。”

  山东大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汝学对此深有体会。从免费送给养牛场,到养殖户收购全株青贮玉米;由按亩产量鲜重结算,再到现在以干物质、淀粉含量按吨结算。青贮玉米的收购标准,从奶牛“吃饱”向“吃好”转变。“这也得益于种植先锋系列优质品种,青贮玉米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我认为,这也是青贮玉米产业发展的趋势。”

  专业供应商,新业态呼之欲出

  “现在是大数据智能化时代,青贮供应商这个概念已经如火如荼。光明牧业有27个牧场近10万亩土地,分布在7省1市,每年要采购50多万吨青贮玉米,6成来自青贮供应商。”唐新仁现身说法。

  现代牧业副总裁陈洪波也支持这个观点:“需要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有专业技术、有资金支持,形成专业的公司,针对不同牧场拿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是一条出路。”万头牧场每年至少需6万吨青贮玉米。10天内制做完毕每天是6000吨,如果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小时制做600吨;一车拉30吨每小时20车,意味着每3分钟完成30吨。“这么大的工作量,如果不是专业公司根本无法完成。现代牧业每年需要120万吨青贮玉米。”

  陶氏杜邦早在2010年已在中国进行青贮玉米的试验种植,2013年将“先锋青贮全过程管理”服务模式引入中国。黄田强总裁表示,过去五年一直为国内规模型青贮单位提供种植管理培训,帮大中型牧场开展饲喂管理培训。“我们的理念是与社会各界合作,满足消费者需求,帮助客户成功。我们相信,只有农民获得满意的收成,农业的整体水平才会提升,企业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 索荣

  令人感慨的变化

  今年的中国青贮饲料大会刚开完。距离去年大会仅仅1年时间,记者两次参会,这个产业的巨大变化让记者不胜感慨。

  从会议更名为中国青贮饲料大会,到中国种子协会和中国奶业协会联合主办、中国种子协会青贮玉米分会和陶氏杜邦农业事业部联合承办,是形式和理念的创新。

  从探讨中国奶成本高在哪里,到如何降低成本;从探讨青贮玉米到底是“草”还是“粮食”,到探讨青贮玉米等级;从了解国外如何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联动,到探讨国内的联动机制;从探讨青贮玉米价格透明化,到实现高价值青贮玉米;从探讨产业机遇到来,到抓住机遇……这些变化不仅源自国家政策的推动,更在于整个产业链各个参与者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从农产品需求侧出发倒推供给侧实现订单生产,让种植和养殖实现效益最大化、避免产能过剩和浪费,则是需求侧为供给侧提供的改革方向。

  青贮玉米全产业链让种植业与养殖业联动起来,从种子、种植、收获、窖藏、饲喂到奶肉产品,全产业链各环节、各产业都以上游需求出发,必然会打造出良性循环的青贮玉米生态圈,进而实现各方共赢。这可能是这种变化所追求的结果。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8-03-27/33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