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农药生产大国,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农药产业集中度不高、部分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创新能力弱、产品同质化严重、“三废”处理技术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总结“十二五”,展望“十三五”,中国农药工业发展道路可谓任重道远。
“十二五”发展迅速
“十二五”期间,国内继续实施农药产品结构调整,杀虫剂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杀菌剂和除草剂所占比重有所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4年中国农药产量为374.4万吨,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产量占农药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21%、9%和70%,农药产品中,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型新品种、新制剂所占比例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2015年上半年产量180.7万吨,可生产500多个品种,常年生产300多个品种。2014年农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08.41亿元,实现利润225.92亿元。“十二五”期间,中国农药销售收入年均递增17%,利润年均递增23.9%。
总结“十二五”,中国农药产业布局更趋集中,农药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省,这五省的农药工业产值占全国的68%以上,农药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农药企业有28家在上述五省,销售收入在5亿~10亿元的农药生产企业也大多集中在这些地区。农药产业集聚取得初步成果,在江苏如东等地建设的农药工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目前进入园区的农药生产企业257家,占全国原药生产企业的46%。
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杀虫剂产品不断优化。经过“十二五”调整和优化,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杂环类等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杀虫剂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占有率超过97%;杀菌剂产品不断更新,杂环类、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迅速发展,市场覆盖面已超70%;除草剂新产品发展迅猛,有机磷类、磺酰脲、磺酰胺和杂环类除草剂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达到除草剂产量的70%以上。
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
“十二五”,中国农药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现状仍然存在,现有农药原药生产企业500多家,企业多、小、散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缺少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2014年总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38家,全国2000家企业中,销售额1亿元及以下的企业多达1800余家。前10家农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10%,前二十位为15.6%。而2014年世界前六位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占世界总销售额的76.5%。
农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由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不能支持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农药自主创新。绝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国外创新型农药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为10%以上。
农药产品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随着高毒农药的取代工作的不断深入,个别品种因农业生产需求以及没有好的替代品种仍在少量使用。特殊用途杀菌剂相对较少,中国目前可生产500多种原药,常年生产300品种,杀菌剂仅占6.1%,特别是用于水果、蔬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杀菌剂品种较少。
部分品种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中国农药生产仍以过专利期品种为主,部分大宗、热点品种产能过剩,多家企业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
剂型结构不合理,农药助剂开发滞后。中国可生产农药剂型120多种,制剂超过3000种,大部分原药只能加工5~7种制剂,而发达国家一个农药品种可加工成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其中绝大多数是水基化制剂或固体制剂。
“十三五”任务艰巨
在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的大背景下,对农药新品种、新剂型的开发以及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国内对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也备受关注,最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国家不断制定和完善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甚至比国际标准更加严格。促使国内农药科研和生产提供更安全、残留更低的新品种。
“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对农药原药生产进一步集中,到2020年,农药原药企业数量减少30%,其中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5个,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有30个。国内排名前20位的农药企业集团的销售额达到全国总销售额的70%以上。建成3~5个生产企业集中的农药生产专业园区,到2020年,力争进入化工集中区的农药原药企业达到全国农药原药企业总数的80%以上。培育2~3个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到2020年,农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大型企业主导产品的生产将实现连续化、自动化;制剂加工、包装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大宗原药产品的生产实现生产自动化控制和装备大型化。新开发品种的技术指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境友好型制剂将成为中国农药制剂的主导剂型。并且特殊污染物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三废”排放量减少50%。农药产品收率提高5%,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50%,农药废弃物处置率达到50%。
记者王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