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十三五”大刀阔斧创辉煌

网友投稿  2015-11-03  互联网

采访人:王洋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钾盐钾肥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中国钾盐钾肥产业在资源勘探、科技开发、对外合作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国产、境外、进口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合理规划,提升了中国钾盐钾肥产业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面临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发展新机遇。《农资导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行业专家、科技人员、企业代表,大家在总结回顾中国“十二五”钾盐钾肥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谏言钾盐钾肥产业“十三五”规划。业界认为,科学布局、优化结构、加大利用境外资源力度对推动中国钾盐钾肥产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发施用再上台阶

根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的统计资料,世界钾肥消费量数年间一般维持在2500万~2600万吨,而同期的生产能力大于消费量,所以世界钾肥货源充足。2003年以来消费增长较快,基本达到产销平衡。2002~2014年,全球钾肥消费量整体保持增长态势,12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为2.6%。2014年,全球钾肥消费量达到3759万吨,较2013年增长10.2%,创下钾肥消费的历史新高。从消费区域看,亚洲是最大的消费区域,其次是北美、拉美。从世界钾肥的生产和消费情况看出,主要钾肥生产商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布造成了全球钾肥生产和需求不平衡。目前包含中国在内,全球共有13个国家生产钾肥,但全球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钾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指出,中国是世界钾肥消费大国,中国钾盐钾肥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资源勘探开发方面打破了“中国钾资源赤贫、中国无钾可寻”的论断,中国在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青海盐湖研究所建所以来,多次组织科考队,行程数十万公里,对全国的主要盐湖资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调查,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基本摸清了中国盐湖情况,初步建立了高原盐湖成盐演化、成矿规律的理论体系。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农业部和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机构的指导和推荐下,中国农业生产上开始尝试补施钾肥来达到增产的目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卫峰认为,近年来,在中国农田系统层次上,钾的投入与产出均有显著提高,钾平衡由亏缺转向盈余。1981年至2013年,中国的化肥钾、秸秆钾、废弃物钾投入分别增长了8倍、1倍和4倍;秸秆钾产品、籽粒钾产出分别增长了1倍和3倍;化肥钾投入占总钾投入的比例从11%增长至31%。他认为,保障农业生产并同时提高钾资源效率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生产与国际贸易委员会执行秘书长米歇尔·普鲁多姆认为,在过去的10年,中国钾盐钾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实现了为农业安全供钾的承诺。之前,中国钾肥交易量年均增长率相当高,但目前,中国对于钾肥的需求已经进入停滞期。这个变化对全球钾盐钾肥业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十三五”规划谏言中,行业代表认为钾肥产业应加强农化服务,走产需直接对接的产业链发展模式非常重要。建议提出一是加快转变经营理念,钾肥企业通过农企对接、贴心服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高钾肥利用率;二是推进专业化农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构建集测土配方施肥、套餐肥配送等一体化的农化服务网络体系;三是创新农化服务模式。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根据作物种类、种植方式、耕种群体变化等不同的商业服务模式,通过电商平台开展跟踪服务,赢得信誉。

布局海外广纳资源

建议“十三五”规划落实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选取重点政策支持项目加快境外钾肥基地建设步伐,重点推进刚果(布)、哈萨克斯坦、加拿大、老挝等地的大型钾肥项目,提高中国钾肥产业对全球钾肥市场的影响力。

而在“十二五”期间,中国钾肥产业在国外找钾也为“十三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元集团副董事长何永平告诉记者,开元集团于2008年获得老挝194平方公里钾盐勘探权,2013年试车成功。经过5年的努力,2014年开元集团在老挝投资的一期50万吨钾肥顺利投产。这得益于他们在采矿、选矿、科研、设备研发方面都精益求精,这也让开元集团短时间内实现钾肥工业化生产并适当反哺国内市场。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找钾之路虽然遇到波折但都在推进。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亓昭英告诉记者,目前在加拿大、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等10个国家,有30家中资企业参与海外拿钾与开发。这些境外钾盐项目进展不一。她指出,中国目前在境外投资的30家中资企业中,多数项目还处于绿地或可研阶段。建议国家统筹规划、有序引导国内企业到海外找钾,选出资金、技术、实力强的企业重点给予支持。同时,境外企业面临投资巨大、时间长等压力,还面临开发和勘探技术的瓶颈。她也谏言“十三五”规划中应在各企业之间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在技术和投资方面进行强强互补合作,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的协同效应,形成中国自身的钾肥联盟,增强中国钾肥在全球开采和销售的话语权。一位境外企业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拿到了很多境外钾肥项目的采矿权,但在非洲、东南亚一些工业落后国家,钾肥基础设施建设的许多物资需要国内支援,希望“十三五”期间国家在基础物资出口报关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优惠。

而对于业内关心的钾肥产业境外找钾与“一带一路”如何结合这点上,钾盐开采专家周茂普认为,“十三五”期间境外钾肥基地若建成投产,将为中国钾肥话语权增加砝码。同时,企业国外“拿钾”可以扩大中国钾盐的基础储量。这样有利于做好今后中国长期的钾资源保有储量规划。同时,建议由协会牵头组建境外钾肥项目专家委员会,将已有的境外优质钾肥项目进行梳理,甄选出不同时期国家重点支持的可行项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打通贸易渠道,加快建设速度,争取在有资源条件的国家建成一批钾肥生产基地,通过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互利双赢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开发新品集约利用

行业专家在谏言“十三五”规划时指出,面对中国可溶性钾资源的贫乏,中国国产钾肥存在的最大问题和困难是急需突破瓶颈,寻找可起补充作用的新资源,所以如何加大开发非传统钾矿资源如在中国储量丰富而分布广泛的难溶性钾资源并将其大规模产业化被列入议事日程。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表示,中国水溶性钾资源蕴藏量有限,但难溶性钾资源却极为丰富。这部分资源完全有可能成为缓解中国钾肥短缺的重要补充资源。中科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根据已有资料估计,中国难溶性钾矿蕴含的K2O(折纯)资源量大于100亿吨。而且,难溶性钾资源在全国普遍分布,能很快形成合理的全国生产布局。如果难溶性钾资源能够大规模开发利用,将助力中国农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与试验,难溶性钾产品逐渐问世,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石头变肥料”。

山西紫光钾肥公司副总经理张永中指出,对于国家在农业“十三五”时期提出的“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合理利用难溶性钾资源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产品中所含的中微量元素养分远比钾重要。中微量元素的广泛应用是近几十年来植物营养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和农业施肥的巨大进步,这是因为它不仅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还改善农产品品质,还通过平衡作物营养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有效提高氮磷钾化学肥料的吸收利用率,这对科学施肥和保障植物营养平衡非常重要。

郑绵平院士表示,难溶性钾资源这一研究方向很重要,该产品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困难很多。相关推广队伍应坚定信心,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开拓模式,努力将这项事业做大做强。同时,农业专家、肥料专家、生产企业应密切协作,将技术推广开来,让更多农民认识并认可产品,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十三五”时期,难溶性钾资源开发利用将为中国钾资源有效利用开辟新思路。相信难溶性钾资源制成的含钾、硅、钙、镁等中微量元素肥(或调理剂)将成为钾肥的重要补充和部分替代品种,并为改善中国土壤酸化和板结等现状做出贡献。但是也应制定产品施用方法、用量标准,尽快建立行业标准,保证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产业提升任重道远

2000年以来,中国钾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34%,以2013年中国钾肥表观消费量1462万吨(折氯化钾)为基数,预测到2020年中国钾肥的消费量约在2100万吨(折氯化钾),折纯为1260万吨。国内钾肥需求有上升空间。同时中国的钾肥也应不断上升。上海盐湖文通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表示:纵观中国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对钾肥的使用量还远低于推荐量。因此,未来全国钾肥需求量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对此,郑绵平院士在谏言“十三五”时指出,首先要继续加大在国内找钾力度。其重点是加大地球物理和钻探工程投入,在有希望的靶区关键地段实施工程验证;进一步落实油钾兼探,利用中国油气部门在国内多数成盐盆地均有大量钻探工程的便利,促进钾盐专业队和相关油田建立油钾兼探小组。其次是加强“走出去”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针对中国大批企业在国外钾盐产地各自为战的现状,需要国家层面统一筹划,建立协调机构,为建立中国海外钾盐开发基地奠定基础。再次,实施盐湖资源节约和生态优先战略,以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优化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布局,构建盐湖区水、盐综合监测网络,提高准入门槛。

最后,还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钾盐产业转型升级。建议以钾为龙头,重点研发高价值锂、硼、溴、碘、锶等资源,积极推进镁、钠、氯综合利用,加快高端盐湖资源产品研发生产,大幅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盐湖产业换代升级。

业内专家也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钾盐钾肥产业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钾肥产品结构,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落实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选取重点政策支持项目,加快境外基地建设步伐,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大力推动技术进步,全面推行绿色生产,保证钾盐钾肥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5-11-03/335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