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BNW亮相东亚及东南亚土壤学联合会会议

网友投稿  2015-09-29  互联网

□实习记者徐久凯

9月19日,第十二届东亚及东南亚土壤学联合会会议在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召开。中国副产氮肥工作组(BNW)相关负责人及成员企业代表应邀参加此次会议,中国副产氮肥拓展海外市场成为此次大会的焦点之一。

BNW是中国纯碱工业协会与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发起成立的专门工作组,致力于推广氯化铵、硫酸铵等副产氮肥以及以副产氮肥为原料生产的复合肥,其倡导“科学施肥+经济施肥”的理念,备受本次大会专家的关注。中国纯碱工业协会理事长、BNW负责人王锡岭在专题报告中指出,氯化铵、硫酸铵等副产氮肥在中国已经推广使用多年,以副产氮肥为主要氮源生产的复混肥料已被广泛应用;随着联碱工业和脱硫等环保工艺副产氮肥产量的不断增加,中国需要将副产氮肥推向国际。

“一带一路”带来合作机遇

“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多为农业国家,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量较大。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因受经济条件、装备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化肥生产不能自给,氮肥、磷复肥和钾肥大多依赖进口,为中国解决化肥产能过剩带来了机遇。中国的副产氮肥和以副产氮肥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复合肥,具有高性价比的优势,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运输费用也比较低。

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氯化铵和以氯化铵为主要氮肥原料的复合肥没有充分的认知。一些国家的肥料手册或肥料目录中还没有这种肥料,很多农民没有用过这类肥料,很多复合肥生产商还不会大量使用氯化铵生产中高浓度复合肥。而中国已经消费了1.4亿~1.5亿吨氯化铵,国外市场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

另外,中国在工程建设、生产装备制造和生产管理解决方案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中国在化工工程建设和工艺技术方面,在氮肥、磷复肥和钾肥生产领域均有“走出去”的实力和经验。中国耕地土壤类型丰富、作物种类繁多,农业技术研究专业化程度高,已经形成了科研、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科技队伍。所以中国与沿线国家在产能合作、技术合作上均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

“谈氯色变”应烟消云散

据之前研究,含氯化肥的施用使土壤中的氯离子大大增多,过多的氯是否会对作物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产生不良影响?

农科部门与多家联碱企业联合开展了氯化铵农业应用研究,对31种作物的耐氯能力划分为安全浓度和临界浓度,并依据耐氯临界浓度划分成强耐氯作物、中等耐氯作物和弱耐氯作物。改变了所谓“忌氯作物”的传统概念,提出了含氯化肥的科学施肥技术。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董元华研究员介绍,通过对粮、棉、麻、油、糖料、果树、蔬菜等作物进行多点田间试验和定位监测,结果除果树外,施用氯化铵的肥效与无氯化肥相当,在水稻和多数蔬菜上还稍好,适量合理施用对作物品质无不良影响。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对中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甘蔗、胡麻、蔬菜(黄瓜、菜花、甘兰、青萝卜、茄子、蕃茄、豆角、凉薯、小油菜、大白菜)进行肥效试验,结果施用氯化铵和尿素(或硫铵或尿素硫酸钾)的肥效相当,其中水稻和极大部分蔬菜还好于无氯化肥。对水稻、小麦、玉米以及多种蔬菜连续5~10年施用氯化铵,即使在西北(水浇地春小麦),也尚未发现肥效有下降的趋势。但氯化铵不宜施用于薯类、烟草等作物,在烟草施用,会使烟叶燃烧性降低,影响品质。另外,氯化铵适用于酸性土壤和石灰性土壤,不宜用于盐碱地,

氯化铵是联碱生产企业生产的一种副产品,1980~2014年,中国联碱行业已经生产了1.5亿吨氯化铵。截至2015年上半年,中国氯化铵肥料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1700万吨,2014年全年实际产量为1250万吨。其中,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能190万吨;河南金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产能170万吨;四川和邦股份有限公司产能110万吨;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产能70万吨。

氯化铵是一种优质肥料,由于它易溶于水,不使土地板结,所含氮素更多地呈铵态氮保存在土壤之中,流失少,可使农作物生长更加壮实并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增加基节纤维化,减少倒伏。氯化铵与其他肥料混合施用可增加氮、磷、钾的有效性。与尿素相比,氯化铵的氮养分含量为26.17%,尿素氮含量为46%,它们之间氮含量相差2倍,但氯化铵的价格却只有尿素的1/3。氯化铵无论从节能、环保还是经济方面,都是值得推广的好肥料。

氯化铵前景广阔

目前,中国副产氮肥出口主要有氯化铵、硫酸铵和氮磷二元复合肥三种形式。硫酸铵是国际肥料市场广为认可的肥料品种,不存在使用方法和产品推广方面的障碍。中国出口的普通硫酸铵和大颗粒硫酸铵,只要在养分含量、颗粒强度等关键指标上与国际上保持一致,价格合适即可以出口。氮磷二元复合肥是近年来中国开发的出口品种,常见的养分配比有16-20-0、20-20-0和14-34-0。这些品种生产时,氯化铵或硫酸铵副产氮肥用量为30%~50%,是间接出口副产氮肥的一种方式。而氯化铵受施肥季节的影响,市场波动很大,迫切需要国际市场进行调节。氯化铵则只有少数国家生产,98%的产能在中国。中国出口肥料级氯化铵也主要集中在降水量较大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

湖北宜化、河南金山、四川和邦、江苏华昌等企业代表通过讨论,一致表示,肥料级氯化铵出口仍有5%的从价关税,而同是环保型副产氮肥的硫酸铵,出口是零关税。国内氮肥供应形势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为了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没有固废排放的联碱法纯碱生产,肥料级氯化铵应该取消出口关税。

国际市场对氯化铵需求不断增大。据了解,东南亚主要国家如印度、越南、泰国、菲利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大部分地区气候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水灾频发,水土流失情况日益严重,土壤中的养分大量减少。东南亚地区通过对氯化铵的小面积试用,对氯化铵逐步认可,需求量在逐年增加。

氯化铵“落户”东南亚

目前,整个东南亚的肥料资源相对缺乏,施肥技术比较落后,生产水平不高。据FAO资料,东南亚地区氮肥平均施用量为69.5公斤/公顷(折纯,下同)。其中印度尼西亚为68.8公斤/公顷、马拉西亚为127公斤/公顷、菲律宾为41.5公斤/公顷、越南为158.9公斤/公顷、泰国为74公斤/公顷,有较大增加潜力。

东南亚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橡胶、椰子、蕉麻、油棕、黄麻、茶叶、咖啡、可可、甘蔗茶烟叶、胡椒、绿豆、奎宁,木棉、棕榈油、檀香木、棉花及各种热带水果。特别是水稻、棕榈和橡胶,不仅需要氮,氯也是其必需营养元素。特别适宜氯化铵的施用。另外东南亚是水稻主产区,主要种植国家有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种植面积分别为1325万、1212万、749万和435万公顷,但平均单产水平较低,为3~4吨/公顷。橡胶和棕榈在东南亚的种植面积也特别大,为东南亚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棕榈主要种植国家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种植面积分别为550万、425万和64万公顷,其中印度尼西亚产量稍低,它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单位产量分别为3.8和4.6吨/公顷。

氯化铵作为肥料在东亚地区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仅以水稻生产为例,目前平均施氮量为100~200公斤/公顷,折合成25%氯化铵为400~800公斤/公顷。按目前施肥水平,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5国在水稻生产上便约需氮肥折合氯化铵1514万~3028万吨。如果考虑到玉米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市场潜力更大。

此外,根据比价关系,中国氯化铵目前是全球单位重量氮素价格最低的大宗肥料品种。东南亚多数国家经济比较落后,等养分含量的氯化铵售价比尿素要便宜得多,科学使用含氯化肥可以降低农业用肥成本。因此,氯化铵比较适合于东南亚国家施用。

但东南亚国家土壤、气候以及农作物生长与中国有较大差异,要大面积推广应用氯化铵肥料必须首先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上开展严格的肥料施用试验,获得氯化铵安全施用的必要技术参数。以便更好地推广。

未来副产氮肥利用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要做:(1)高氮投入水平下如何科学施用含氯肥料。(2)将中国作物耐氯力及土壤氯容量概念引入东南亚地区的试验研究。(3)将含氯新型肥料纳入试验研究,结合试验研发新的适合当地的复合肥料,进一步提高肥效。(4)将肥料的环境效应纳入试验研究,充分关注氯基肥料施用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以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全面评价氯基肥料的合理施用效应。

本次会议由东亚及东南亚土壤学联合会主办,中国土壤学会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共同承办。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5-09-29/335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