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李俊霞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使用地膜已成为确保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由于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极易造成地膜污染。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对各类农用产品的需求量都十分巨大。1979年,国内开始试验应用并推广地膜技术,为中国农业带来了一场“白色革命”。现在,农用地膜已经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支撑,在农业增产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膜行业也处于持续发展之中。然而,在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地膜带来的污染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种新型的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产品,可以有效地解决地膜污染问题。
白色污染令人忧
传统地膜不能降解,自然状态下,残留地膜能够在土壤中存留200年以上,给农业生产和环境健康带来一系列的危害,被称作农田的“白色污染”。
目前市面上的“可降解”地膜(主要包括光降解地膜、热氧降解地膜、淀粉填充地膜等)实际上它的主体成分还是聚乙烯,使用后裂解成碎块埋在土壤中完全无法回收,直接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由于各地的种植方式不同,废旧农膜机械化回收机具差异较大,地域适用性差,因此配置回收机械的投入很高。机械回收过后,仍然需要人工二次捡收,造成回收成本难以降低。现在,残膜的回收大多采用人工方式,回收不彻底、效率低,且回收的地膜多为就地处理,堆积在田埂或田间道路上,不仅会再次污染环境,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环保地膜解人愁
多年来,科研人员为解决这一难题,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但最终均未能取得明显效果。据山东天野塑化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宣兆志介绍,生产全生物降解地膜以替代传统的聚乙烯地膜是解决残膜污染的根本方法。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国内就开始开发不同类型的可降解地膜,但是由于这些可降解膜性能不稳定、成本高,最根本的是主体成分还是聚乙烯不能真正降解引起二次污染等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山东天野塑化有限公司本着解决地膜污染的问题,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研发力量全力攻克这一难题,经过5年的艰苦试验和摸索,综合考虑各种降解原料的优缺点,采用独特的共混法对它们进行物理和化学改性,首先得到了生物降解地膜的专用料。从原料上看,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主要以天然高分子或者石油基来源的可降解树脂为原料(如纤维素、直链淀粉或高直链淀粉及其他天然高分子材料、脂肪族聚酯等),很容易被微生物利用。
全生物降解地膜和传统的聚乙烯地膜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生物降解性。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大自然中就能够被微生物完全降解利用,使用后埋在土壤中6个月即可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能够有效避免土壤污染,同时能够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另外,其透明性和纵横向拉伸性能都已经达到传统聚乙烯地膜的水平,物理性能和生物分解率通过了国家检验中心检测。地膜厚度可低至4微米,且薄膜放置30个月后各物理机械性能依然能够保持完好,在目前降解塑料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白色革命”再掀起
目前,山东天野塑化有限公司生产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已经同时在中塑协组织的新疆、内蒙古、甘肃、山东、河北、云南、湖北、河南、山西等近20个省市地区的试验基地进行推广试验,农作物增产效果和传统地膜相当,部分试验增产效果甚至好于传统地膜。
2015年,山东天野塑化有限公司和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合作,对玉米、西红柿、向日葵、瓜类等农作物进行了近1000亩农田试验推广,达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预计明年会进行10万亩以上全生物降解膜的铺膜应用。
由于全生物降解地膜价格要高于传统聚乙烯地膜,所以有人认为这是制约其推广使用的最大障碍。其实不然,传统地膜加上回收成本与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费用大体相当。
宣兆志表示,这些优势不但给农用地膜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商机,而且从长远来看,全生物降解地膜更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终将取代传统地膜,再次掀起一场“白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