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互联网+”渗透农业全产业链

网友投稿  2015-08-03  互联网

传统农业产业链上游集中在农资贸易环节,中游集中在农产品加工环节,下游集中在农产品贸易环节,物流、金融则贯穿整条产业链。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互联网+农业”自然成为现代农业的创新驱动力,这是论坛上大家的共识。

“互联网+”来了,经销商、合作社、种植大户该如何应对?

目前,电商、“互联网+”在产业链下游渗透度最高,“一亩田”等平台在解决种植大户农产品买卖难、信息不对称方面卓有成效。在产业链上游,“互联网+”构成的农资电商正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农商1号”“田田圈”“云农场”等为转型发展中的农资经销商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传统农业蜕变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刻。当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重、农业生产成本急剧提高等问题倒逼农业生产方式必须要转变。国家战略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从数量增长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上来。

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孙晓郁指出,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电商“国八条”——《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农业”将为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何宇鹏认为,“互联网+农业”可能会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有效解决农业产业链整合以及农产品附加值分享的问题。

专家认为,“互联网+农业”就是要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农业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相融合,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何宇鹏表示,发展农村第六产业,长期以来是知易行难的话题。从早期的农工商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到后来的农业产业化,很多积极的尝试都难以打破农业产业链分割和价值分享的困境。“互联网+”的出现,从需求端把农产品贸易、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农户可以集经销商、制造商和生产商为一身,从而解决产业链分割和附加值分享问题。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来到论坛现场,彰显了农业部对“互联网+农业”的高度重视。他表示,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机遇表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公众对食品消费升级及农业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驱动让农业动力源发生变化,“互联网+”的技术革命带动农业发生变化;城乡一体化、要素一体化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挑战表现在: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成本上升带来农产品竞争力减弱。迎合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首先,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精准农业,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效率。其次,互联网技术能够改变传统的农产品流通、农资供应模式。最后,大数据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农村地社会问题。

在农业现代化面临种种挑战的形势下,“互联网+”显然已经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指出,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包含了十一个行动,农业排第三位,彰显了“互联网+农业”的高度。

陈晓华副部长也为“互联网+农业”做了部署。他认为,“互联网+农业”的十大重点任务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着力强化市场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信息化水平、加快完善农产品量安全的监管手段、持续提升重大动植物疫病的防控能力、显著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提升农业生产指挥调度能力、进一步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信息建设。

显然,“互联网+农业”的强劲东风正在吹来,传统农业蜕变箭在弦上,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谁能站在风口,谁便赢得市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会。

让种植更轻松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成本急剧提高、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农业技术服务缺乏、种植大户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是当下推进现代农业的瓶颈。致力于农业发展的梦想者,正在借助“互联网+”对上述瓶颈各个击破。而当前不少项目做得风生水起。

“云农场”作为全国第一家网上农资交易及高科技服务平台,致力于化肥、种子、农药、农机交易及测土配肥、农技服务、农场金融、乡间物流、农产品定制化等多种增值服务。“‘云农场’是一个很大的电商平台,也是一个高科技农业互联网服务商。‘云农场’的商业模式是:买得便宜、卖得贵、种地轻松。通过‘云农场’,农民能买到低于市场价15%~20%的农资产品。‘云农场’还推出农技通,农民可以把问题放到网上,让离他最近的专家帮他解决问题。在物流上,‘云农场’推出乡间送货服务,实现农村闲散运力帮助农产品和其他物品快速流通。通过‘互联网+’,可以全方位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云农场集团联合创始人姜积敏的演讲,让在场的合作社理事长们感受到了“互联网+”的魅力。

众所周知,种植过程风险大,农户农技知识匮乏,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泛滥等非常普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电商平台让一体化种植解决方案得到了快速推进。

   北京农管家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整合农业上下游厂商的核心资源,致力于建设金融、农资、农技和农产品流通“四位一体”的高效服务体系,帮助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高效融资,提供优质生产资料和科学种植技术指导,其推出的“农管家”APP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CEO王磊在现场用故事讲述了“农管家”的服务模式。今年4月初,“农管家”给黑龙江当地一家合作社定制了一款腐植酸肥,7月初去合作社考察时,看到地里庄稼长得很好。依然是4月份,该合作社的水稻得了稻瘟病,社长连夜给“农管家”当地办事处打电话,他们通过朋友圈找到当地专家帮助合作社解决了问题。后来,这个专家进入“农管家”服务平台,进行常态化服务。

“通过我们的服务,合作社有了显著变化。今年种植面积扩大了51%,种植更科学,效益提高了30%。当前合作社社员也入驻‘农管家’APP平台,得到生产技术指导,并一起学习农技知识。‘农管家’进行‘互联网+’打包服务,无论是农资、农技还有未来的流通,出发点就是帮助农民脱困致富。”王磊说。

农产品销售不再难

农业丰收不一定增收,农产品滞销像根针一样刺痛着农民的心。陕西油桃倒进沟里、山东芹菜烂在地里等,一边是农产品丰收后的卖难,另一边却是收购商苦苦找不到供货商。由于信息不对称,朝阳产业种植业被视为“鸡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的利好下,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问题正在破解。

“一亩田”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打通农产品产销对接环节,这个让农产品卖出好价格的交易平台让参会者大开眼界。一亩田集团副总裁王昳说,“一亩田”专注于农产品大宗交易与综合服务,做线上和线下的贸易撮合,解决了农产品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减少了每个环节的浪费,有时完成一笔买卖农民能增收20%。更重要的是,“一亩田”在解决农产品滞销方面效果显著。

记者下载了“一亩田”APP看到,“供应”板块让种植户发布农产品供应信息;“采购”板块让收购商发布求购信息;“物流”板块拥有丰富的车辆信息;“行情”板块汇集了上百种农产品价格。

一亩田市场公关副总裁李国训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一亩田”为210万卖家,包括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提供服务;同时为50个超大城市的22万买家,包括超市、餐厅、机关院校提供服务。每日有效信息达30万条,涉及农产品种类1.3万种,覆盖全国33个省市区1972个县市,覆盖国内产地1.3亿农民。

国内农业电商很多,但在现阶段,尤其是物流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农业大省,传统电商的B2C模式(开网店零售)短期内无法全面带动市场发展。农民一年收获两三次,蔬菜几天不收就会烂在地里,蔬菜运输需要冷链支持,只有B2B模式(企业对企业的营销)主导的供应链整合,才能解决上述问题。“一亩田”的快速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和其他平台不同,‘一亩田’只专注做农产品进城,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卖不出价的问题。这一块已经做到了规模最大。在河南扶沟汴岗镇,‘一亩田’帮助汴岗农业科技园把1250亩胡萝卜卖掉了600多亩,销往‘北上广’以及巴基斯坦、越南等地,每亩多卖150元左右,增收36万元。今年1月到7月,我们在全国范围解决滞销案例70多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不错。”王昳自豪地说。

记者发现,“云农场”的“丰收汇”也在着力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问题。姜积敏表示,“丰收汇”提供一个平台,可以让农产品卖出更高的价格。这个平台上有各种各样的采购商,他们把需求放到网上,能更方便地实现产销对接。

今年广受城市年轻人追捧的“青年菜君”模式是蔬菜流通的一个典型。“青年菜君”联合创始人任牧介绍,“青年菜君”以售卖半成品净菜为主,这个O2O(线上到线下)电商平台把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省去。针对生鲜行业库存的高额损耗,“青年菜君”的模式是用户提前一天在线预定,根据用户菜单采购。针对配送高额成本,“青年菜君”没有选择宅配,而是将商品送到很近的地方,用户只需顺路带回家,从“货找人”变成“人找货”。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5-08-03/33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