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生物菌肥步入规范化规模化时代

网友投稿  2015-05-22  互联网

□本报记者 肖立

采访手记

厂商携手共赢

邢思超对记者表示,经销商是生物菌肥市场最有力的拉动者。目前,化肥、农药、种子、农膜价格正逐渐趋向透明,销量增加缓慢,经销商要生存、要发展,就得寻找新的经营品种。生物菌肥是他们难得的市场机遇。

有品牌效应的生物菌肥不仅成为经销商新的利润增长点,还带动了复合肥、农药的销售,因此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推广生物菌肥。以渭南市场为例,去年秋冬季以来,这个区域的终端零售商为了扩大“12菌”销量,自己出钱组织种植大户到德龙集团渭南生产基地考察交流。通过考察菌肥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现场培训菌肥知识,用户增添了信心和辨别高端菌肥的能力,他们使用“12菌”的热情更加高涨了。“12菌”能在渭南市场成为响当当的领导品牌,靠的就是真实的效果和经销商的推动;反过来,经营“12菌”也成为经销商的一种荣耀。

受渭南市场的启发和影响,去年秋冬季以来,德龙集团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种植大户近100批,最近的是离厂2公里的种植户,最远的是数千里之外海南三亚的零售商。

2015年6月12~15日,由《农资导报》和西安德龙生物产业集团共同举办的“首届全国生物菌肥规范化规模化高层论坛”将在陕西华山脚下的华山客栈举行。这次论坛以“引领企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壮大产业规模”为主题,既是生物菌肥产业的一次经验交流会,也是生物菌肥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使业内人士更多了解菌肥产业的发展态势、关注本次论坛,本报专访了本次论坛总负责、西安德龙生物产业集团总裁邢思超。

《农资导报》:生物菌肥这类产品目前面临的大环境、大市场是怎样的?

邢思超:用一句诗描述,就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正是生物菌肥发展的春天,大家都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促进生物菌肥产业的发展。

先说政府层面。目前农产品安全和土壤大面积污染已经引发了公众的恐慌情绪,政府不管从自身的职责出发还是从平复公众情绪考虑,都在积极推动和扶持生物菌肥产业发展。政府的工作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治理土壤污染和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第二,在前不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坦言,化肥、农药、农膜是土壤的三大污染源,蔬菜、果树的化肥用量已经超过了安全水平。治理土壤面源污染、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生物菌肥。第三,最近,农业部印发的《到2020年化肥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指出,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过量施肥、盲目施肥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国家刚性规定,从2015年起,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平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提高化肥利用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增施生物菌肥。

从市场角度讲,生物菌肥正在逐渐成为农民用肥的常规品种,而且使用量在逐年增加。以陕西渭南市场为例,种植葡萄、苹果、酥梨、冬枣、西瓜等经济作物的农民至少选用一种生物菌肥。农户基本学会了用生物菌肥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例如果树根腐病、腐烂病、黄化、小叶、早期落叶,以及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据种植红提葡萄的农户反映,他们使用我们“12菌生物有机肥”的量每年都在增加,现在一亩地的用量大都接近半吨,不但解决了他们生产中遇到的很多难题,而且和单一使用化肥相比,综合效益能增加三分之一。渭南地区“12菌”的销量从2008年的几百吨增加到去年的近万吨。

《农资导报》:生物菌肥发展至今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邢思超:有一句广泛流行的话,叫“台风来了猪都会飞”。这句话也适合目前的生物菌肥产业。对于抱定长期做生物菌肥愿景的企业,无疑现在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如果有企业想赚一把就走,还是不要进入为好。否则,台风过后就会跌得遍体鳞伤。

业界普遍认为,目前生物菌肥正处在三起两落的第三个上升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除了前面分析的政府推动和市场需求旺盛外,还有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生产企业快速增多。从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检中心网站可查阅,获得农业部登记证的生物菌肥品种已接近2500个。这从积极方面说,是推动生物菌肥成为一个重要的肥料种类。我们十多年前刚推广生物菌肥时,农民不认识、经销商不接受这个概念,企业在推广产品时孤掌难鸣;从不利方面说,就是市场上产品鱼龙混杂,有些企业误导用户。

二是市场行为有待规范。举一个简单例子,就选用的菌种而言,每一个菌种都有其特定的作用,但都有其局限性或者说不具有的功能。有些菌肥产品明明只含一个菌种,却把功能描述得“非常全面”,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三是生产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不强,跟风炒作非常严重,有些企业简直就是照葫芦画瓢。这种行为往小里说是企业不思进取,往大里说就是坑农害农!因为这类企业并不掌握菌肥生产的核心技术,农民使用了这样的产品不但不能得到他们希望的效果,还有可能对生物菌肥这一类产品失去信心。

《农资导报》:生物菌肥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

邢思超:从大趋势分析,生物菌肥是永远的朝阳产业。首先,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作物的复种指数高,重茬障碍不可避免,解决重茬障碍是生物菌肥一个基本功能。其次,农业部印发的《到2020年化肥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只是限制了化肥用量不再增长,并没有要求施用量必须降低。这样土壤板结问题会长期存在,解决土壤板结问题的微生物肥料就有市场前景。第三,生物菌肥通过提高作物的抗性,能使作物少打药或不打药,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另外,生物菌肥能提高农产品品质,使瓜果蔬菜更有风味。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生物菌肥也和所有行业一样,存在着规模化问题,企业必须通过自我成长或者整合的方式不断成长。生物菌肥产业规模化的结果是会形成几大技术体系,在其支撑下会出现有品牌号召力的系列产品。

《农资导报》:生物菌肥企业目前面临的技术瓶颈是什么?

邢思超:生物菌肥是高技术产业,对企业要求较高。它的技术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菌种的选择,二是菌种的培养。先说菌种选择。土壤中可供选择的菌种就有成千上万个,而每个菌种都有它独特的功能,这就给菌种选择带来了技术难题,从业者必须明白自己的产品想要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哪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选择菌种。再就是菌种培养,选择目标菌种后首先要找到这个菌种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要有规范的技术体系,否则就难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一些新步入这个领域的企业,如果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欠缺,就应该先解决技术难题,然后再组织生产。这样既对自己负责,也对农民负责。德龙集团是做生物菌肥的专业化公司,掌握了菌肥生产的五大核心技术,愿意和同行进行交流合作,以促进生物菌肥产业健康发展。

《农资导报》:在这样的行业背景和机遇面前,企业应该做什么?

邢思超:当前,国家治理土壤面源污染、促进生物菌肥产业发展各项政策的实施,为生物菌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希望同行能着眼长远,从治理土壤污染、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和难题出发,严把产品质量关,向规范化规模化要效益,共同做大生物菌肥产业。

今年是德龙菌肥问世20周年。作为菌肥行业从业最早的企业之一,我们始终把自己定位为“高端菌肥的领航者”,有义务带领菌肥行业走向“规范化规模化”,这是我们主办“首届全国生物菌肥规范化规模化高层论坛”的初衷。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5-05-22/335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