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一号文件连续12年锁定“三农”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2-06  互联网

本报记者 马彦平吴俊生

王玉东归晓谦通讯员 刘海军潘辉

编者按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一号文件“”连续12年锁定“三农”主题。记者发现,“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科学普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扩大节水灌溉设备购置补贴范围”等提法引起了农资业热议。

扶持肥料技术创新

“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要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对此,农资业内人士认为,不论是创新还是生态,都涉及化肥、农药等农资行业和相关企业的产业调转及升级。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 近年来,粗放的施肥模式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也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和能源。鉴于此,农资企业必须注重研发既能增产又能促进环境改善的新型肥料。金正大将借助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坚持“技术先导、服务领先”的方针,加快肥料增效技术的研发,实现对现有产品进行全面质量提升和肥效升级,并通过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种肥同播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帮助农业生产实现节水、节肥、环保、高效的目标。

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会长、鲁西集团董事长张金成“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是在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现在看来,采用新方法、运用新工艺、选用新材料,发展具有新功能的新型肥料已经成为肥料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新型肥料发展应该注意四个并重,即高效性与环保性并重、产品与服务并重、简便施用与机械化施用并重、多项功能并重。发展肥料的高效性与环保性是新型肥料产业的首要目标,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真正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束怀瑞教授 随着中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组织模式、种植规模和种植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应该看到,新型肥料和新的产销模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化肥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十分紧迫。

中盐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庆 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大方向很明确,我们农资企业未来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服务创新,都应根植于大农户的现实需求。从产品创新上而言,大农户需要的是性价比最好的肥料,因而肥料创新一定要回归生产资料的本质,概言之就是节本增效、使用方便和安全环保。从服务创新上而言,农资企业要着眼于为大农户提供全程化的解决方案。在这当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农技服务指导,企业还应探索为客户和农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甚至将来农资企业还有必要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方面努力,如为大户提供农产品收储和深加工等服务。

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战略部部长李昊峰“科技创新”正是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的实施策略之一。化肥的减少施用是农业部一直以来提倡的,对于企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现代农业需要能让作物“增值、改性、增效”的肥料产品,企业可以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让传统产品具有增效属性,另一方面降低传统产品的生产成本。

山东联盟化工股份公司董事长杨志强

现在肥料企业对创新的理解还不是很全面,企业创新不单指产品的创新,还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更多的内涵。在转型时期,企业对科技创新一定要有风险意识,但也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放弃创新工作,有时成功只在于坚持一下。

河南骏化化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节留军

“新型肥料享受财税政策”是亮点,说明国家对测土配方施肥的力度和决心更大了。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未来国家针对传统肥料的优惠政策会越来越少,而对新型肥料将继续给予财税政策支持。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新型肥料将在农业生产上大显身手。我们骏化将乘“一号文件”精神的东风,不断开发出像锌腐酸复合肥一样更多更优良的新型肥料,以此服务三农。我们的实践证明,肥料产品的创新对于传统的肥料企业的提升力量是巨大的。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孙玉甫2014年化肥市场惨淡,但水溶肥、缓释肥和各种专用肥却销量很好,这是市场的选择,也是化肥企业转型、技术创新的方向。

华鲁恒升规划投资部经理任格勇 化肥企业的技术创新,关键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附加值,让同一原料产出多种产品,让化肥主业和多元化产品相互促进、互补双赢。

推动农药产品创新

“一号文件”又一次将“农药创新”列为国家的重点工作。业内人士认为,文件意在推进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其中“科技创新”将是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郭世俭 农药企业竞争愈发激烈,倒逼机制下企业的产品创新已然如火如荼,“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农药企业技术创新,无疑再次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了砝码,也是更大的利好消息。我们公司现已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公司及产品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制剂所所长司国栋 未来农药企业的科技创新将会加速。海利尔每年的研发投入大概在3500万~4000万元。2014年我们又引进博士1名,进入博士流动站高端人才1名,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一直在增加。目前公司已开发出多种创新型的原药和制剂,其中原药创制有新突破,将原药的活性开发到4ppm的产品有两个,还开发出4个新原药品种的合成路线,实现了合成工艺优化,成本达到国内比较低的水平,并新立项95个制剂产品。

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康卓 有了国家的支持,农药企业创新就有了更多的保障。新农药创制是一个“长周期、高投资、高回报和高风险”的产业,据统计,每开发一种新农药,一般需要合成2万~5万个化合物,经过温室、田间试验等药效评价、急性至慢性卫生毒理学试验、蜂鸟鱼蚕等环境评价试验、市场预测和风险评估等过程,至少需要8~10年时间,投资2亿~3亿美元。全球有能力进行新农药创制的、具一定规模的农化公司只有20个左右。研究院经过60多年的发展,拥有国内顶尖的新药创制所需各学科带头人,已经形成了全国唯一的从新化合物设计与合成、生物活性研究、合成工艺研究、剂型研究、毒理学研究、产品注册登记到产品产业化开发的完整的新农药创制研发体系。

首次提出转基因科学普及

“一号文件”中“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的提法”不仅是“一号文件”中的第一次,更是将公众敏感的转基因问题毫不避讳、旗帜鲜明地提出来,“一号文件”发布的这几天来,与此相关的话题在农资界议论纷纷。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韩俊 中国现在已经批准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和木瓜,现在棉花基本都是转基因的了。同时,中国批准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大豆、油菜籽、棉花、玉米,大豆占得比重最大。中国去年进口大豆超过7100万吨,大部分都是转基因大豆。

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是中国政府一贯的政策。中国在转基因研究领域起步比较早,有很好的科学家队伍,虽然总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但在有些领域中国已经处在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关于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研究,基本上已经处于领先的水平。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人多地少,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约束越来越强,在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方面我们不能够落伍,政府在支持科学家抢占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制高点方面是非常明确的。

中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可以说已经建立了跟国际接轨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技术规程体系和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一套体系可以说覆盖了转基因从研究、试验、生产、加工、进口许可到产品标识的各个环节,可以说在中国所有的活动、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如果没有经过批准,私自制作、私自种植的行为是违法的。行政主管部门一旦发现,必须依法给予严厉的处置。

为什么要强调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呢?就是希望社会公众也包括媒体要有全面客观的认知。大家要了解转基因技术的来龙去脉、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它的特性和安全性、存在风险。对国内的安全管理体系,对其他国家的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体系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比较全面的了解。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的农业转基因产品市场不能都让外国产品占领。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5-02-06/33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