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三大战略打造企业升级版

网友投稿  2014-11-21  互联网

□本报记者王云立

如果说每次到一家企业总会有新发现和新感悟的话,那么这家企业一定不一般。上周,记者在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企业正在对主导产品代森锰锌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完成后装置总体水平将比肩跨国公司;同时该公司在品牌建设、营销策略等方面也有了新的建树。为此记者判定,通过实施三大战略,利民化工企业整体素质将有新的跃升。

技术制高点战略

纵观利民化工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公司追求技术进步的步伐从没停歇过,正是凭着这种执着,让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

据该公司总经理李新生介绍,近年来公司总共实施了二次搬迁和三次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如果企业把搬迁仅仅看成是生产线的异地安置,那实际上就是缺失生命力的简单复制,生产技术和产品档次就难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就难于提高。而利民化工恰恰是利用搬迁的机会,不论是工艺技术、装置水平,还是节能环保、综合管理,力图实现全面提档升级,旨在与时俱进,促进企业素质跃上新的台阶。

例如,在第一次搬迁过程中,利民化工通过技改解决了主要产品生产过程中物料输送因暴露而产生的浪费和污染缺陷,实现了密闭生产;同时集中实施了生产污水净化中水回用、代森锰锌闪蒸喷淋水循环利用、废渣综合利用等工程。系列技改工程一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废水、废渣中的污染源,每年从中回收500吨代森锰锌;另一方面节约了大量地下水资源,生产用水全部闭路循环,实现了零排放。由此,促进了公司循环经济模式的初步建立。

在第二次搬迁过程中,把重点攻克目标确定为生产过程全自动化控制、全封闭、连续化操作上。目前,新厂区每个车间都设置了信息化控制手段,从投料到产品包装全部实行自动化操作;同时设置总控中心,数十个大屏幕可以监测各个重点岗位的运行情况,并及时显示各种能耗数据。

李新生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对主导产品代森锰锌等实施第三轮技术改造,项目采用当今全球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可与跨国公司媲美;同时采用最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三废”产生量更低;自控水平更高,实现了包装全自动化。

“一流的生产技术与装备,优良的产品质量,让我们争创一流杀菌剂企业的信心倍增。”李新生说。

全球品牌建设战略

从新世纪初期的创建全国驰名商标,到国内行业领军品牌的确立,再到江苏省重点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利民化工的品牌战略扎实而坚定。

公司副总经理陈新安告诉记者,利民化工一直以跨国公司为样板,坚持不懈地构筑着民族品牌的全球梦。公司先后与包括杜邦、先正达、陶氏益农、拜耳、汉姆等在内的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都自觉配合那些项目繁多的过程审核,旨在取长补短。在合作过程中,有效扩大了利民品牌的传播和影响,在国内外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据介绍,利民化工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流品牌,所以将品牌建设放眼于全球视野。凭着外向型企业实力和在外贸领域取得的成绩,“利民”商标入选2014~2016年度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而根据江苏省商务厅新近修订的《2014~2016年度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评选标准》,评选以企业为主体,注重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经营、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及社会评价等条件,按图索骥,利民化工自然荣膺其列。

近年来,利民化工为加快实施全球品牌战略,着力拓展外贸发展空间,同时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其中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等。目前,该公司拥有专利技术17项、国内注册商标55个,另外以东南亚国家为主的第一批境外商标注册已启动。

营销创新战略

利民化工开辟国内外市场有着

自己的独家秘笈———从不与同行搞恶性竞争,而是不断拓展新领域新市场,创造新的需求点拉动产品销售。

在国内市场营销方面,一是不断扩展经济作物对杀菌剂的适用空间。除了先期将杀菌剂率先运用到花生种植之外,今年又在西南地区烟草种植中推广使用,针对烟草的农药服务商与烟草公司的年度烟草农药需求招标两种渠道开展工作,从而新增可观业务。在鱼塘应用领域,通过寄样品给一些生物制剂生产企业试验,发现代森类的一些产品防治鱼虫害效果显著,而且不会对水质产生污染和破坏。故在水产品行业上的推广十分明显,销量得到提升。

二是拓展非农应用领域。利民化工通过试验发现,代森锌和百菌清对预防涂料霉变有很大功效,而且代森锌和百菌清是白色粉末状,不会破坏涂料的色度。目前,经过推广试用,代森锌和百菌清在油漆、涂料及造船行业的推广和应用日益扩大,产品销量保持较好增长。

在开辟海外市场方面,利民化工是最

早在非洲坦桑尼亚设立销售办事处的国内杀菌剂企业,目前已广泛辐射非洲市场;后又在越南设立办事处,东南亚市场拓展顺利。目前,利民化工产品外销率已过六成,外向型企业地位更加巩固。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4-11-21/334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