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坚守和求变的三十年

网友投稿  2014-07-18  互联网

(接上版)

这些尝试让我们认识到五点:其一,人事改革必须先行,没有先进的人事制度就不可能打开办报的局面;其二,人事改革只能采取全面推进的方式,否则先行一步的部门没有进出口;其三,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行的办法是设定有限目标,分次推进,小步快走;其四,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不改,通过每次改革,固化一些成果,最后形成一整套法制化的人事制度;其五,改革的全程应公开透明,所有涉及到人员安排和利益分配的文件要经职代会表决通过。

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间,报社共进行了5次全面的人事制度改革。2001年,通过实行绩效工资,初步实现了“收入能多能少”;2003年,通过按需定岗、公开竞聘的方式,开启了“职位能升能降”的局面;2005年,通过设立保底工资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做到了“人员能聘能不聘”;2008年,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基本做到了“人员能进能出”;2011年,实现事业编制人员和外聘人员这两种身份人员的融合,把报社所有员工纳入到统一的劳动合同体系中。至此,人事改革“以变求不变”的目标基本达到。

人事制度改革的10年5步走,为报社带来的不仅是人尽其用的人事安排和共创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更重要的是公开透明的民主政治氛围和不进则退的文化理念。

一路豪歌向天涯

改革开放大时代除了深层次地改变社会的各种结构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的发展不断加速,迅猛异常。

报社成立的1984年,中国的化学工业总产值为465.6亿元,2013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是13.3万亿元,其中化学工业为8.1万亿元。仅从数字上看,中国的化学工业30年就翻了174倍。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化学工业总的体量增长10倍总是有的。化工行业变化的不仅是体量,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经营方式、科技进步、发展理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行业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化工行业。

面对如此变化的服务对象,跟不上就

意味着被淘汰。为适应行业的变化,报社以变应变。

首先是化工报从机关报变身为行业报。这个变化是深刻的,反映在报纸定位、编辑方针调整等诸多方面。这些改变都是有难度的,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比如,读者定位由“全化工行业的广大职工”改变为“与石油和化工行业有直接关系的单位的经营管理者”,一句话的变化,带来了整个报纸出版格局的重新安排和办报理念的转变。凡是变化,肯定有得有失。只要失去的是那些注定要放弃的,得到的是未来的发展,这个改变就值了。在这里,我要由衷感谢那些为这些改变付出艰辛努力的同事们,感谢一如既往支持信任我们的企业家们。

然后是扩大媒体范围。2004年,报社为适应农资行业的变化,把媒体的触角向下游延伸,创办了《农资导报》。随后10年的发展表明,《农资导报》的设立是正确的决策。正是这个决策,为报社有惊无险地渡过10年的风云激荡,其中包括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惊涛骇浪,起到了支撑作用。《农资导报》现已发展成农资行业的支柱媒体,成为报社纸媒体双翼齐飞格局的重要一翼。2006年,《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进入到报社的管理系列,为报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有句歌词说得好:“晴天不忘戴草帽。”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遇事不慌。早在传统媒体如日中天的上世纪90年代,报社就意识到数字媒体的存在,加入到开发互联网的大军中。可惜醒得早起得迟,受到当时各种条件的局限,没有把新媒体做成气候。2009年,在石化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报社争取到国家投资,用于新媒体建设。自此,报社以网络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建设重新起步,原有的网站、电子报等数字媒体得到新的整合,几年发展下来,尽管困难重重,但初战成功,势头很好。

30年后的化工报社,已经脱去了青涩,从单一的纸质媒体成长为多种媒体协同发展的行业媒体集群。

我要飞得更高

化工报社在改革开放大时代的风云激荡中,靠坚守,靠求变,筚路蓝缕地走过30年。30周年社庆之际,恰好又走进一个新的大时代。2014年是中国社会变革进入新阶段的大时代开启之年,也是媒体变革步入新旧交替的激变之年。置身这样两个大时代的交汇点,化工报社要想飞得更高,所能凭仗的,还是坚守和求变。

去年,以蜚声全球的《华盛顿邮报》被

低价出售为标志,正式宣告了传统平面媒体全面进入快速下滑期。为此,全世界平面媒体经过拼命探索,拿出了一个看上去一致的解决之道,这就是媒体融合。所谓媒体融合,就是把传统的平面媒体与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包括网站、移动媒体,甚至自媒体,融合起来,协同发展。

媒体融合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其内涵到底是什么,目前尚处于众说纷纭的阶段。甚至还有一些悲观的说法,认为传统报纸办新媒体,缺乏许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乏互联网基因。也就是说,传统报纸不会互联网思维,没有数字媒体运行机制,缺乏相应的技术团队。

对化工报社来说,缺少互联网基因不能不说是个问题,但绝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在这方面,我们有自己的底气,这个底气就是我们有坚守化工行业的基因,坚守为行业提供高质量媒体服务的底线,就肯定不会在时代变幻中风雨飘摇。我们还有主动求变的基因,审时度势相应调整,就一定能走出自己的媒体融合之路。有了这两个基因,再加上已经拥有的各种数字媒体手段,通过艰苦的努力,我们完全可以孵化出自己的互联网基因。

当然,光有底气是远远不够的,变革是干出来的。面对如此深刻的变革,肯定需要做加法,上一些项目,增加些设备,增设些部门。相比之下,更难的是做减法。做减法的变革才是更深层次的变革,不仅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要有勇气改变我们现在还能够顺利运转的组织结构,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编辑出版流程,甚至是改变我们的队伍结构,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

眼下,报社还必须应对好另一个变局,这就是转企改制。按照中央的要求,报社已经做了至少5年的转企改制准备工作,包括人员、机构、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今年转企理应到位。报社的转企以及随后的改制,为下一步探索媒体融合提供了条件和前提。如前所述,媒体融合所面对的资金、团队及体制机制等难题,有可能通过转企,通过进入资本市场而得以解决。

报社现在既无内债,也没外债,没有人员负担,也没有后顾之忧,有的只是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全体员工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和动力。面对新的大时代的开启,我们充满信心和期待。我相信,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团结一心,大胆进取,扎实工作,中国化工报社就一定能飞得更高。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4-07-18/334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