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生
张四代
王兆勇
王洋
蒋善军
归晓谦
黄志坚
记者吴俊生
梦在农资圈
六年前,在热浪腾腾的化肥车间,我写下人生的第一个句点。
三年前,在书声琅琅的新闻讲堂,我挥别人生的第二个驿站。
而今,在农资导报的舞台上,我正在续写另一段人生和梦想。
六年前,我安处江淮腹地合肥。
三年前,我奔往祖国心脏北京。
不停在行走,但从未有离开。因为,且行且驻,只为一个梦:农资梦;都在一个圈:农资圈。
其实,这既是一段人生的自我总结,更是农资媒体人的惯常状态。
三年的农资新闻人生涯,让我体会到农资圈之大。三年来,我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白雪皑皑的北疆到四季常青的南国,从机器轰鸣的工厂到安详静谧的乡村,从令人惊叹的现代农庄到传统落后的小农生产,农资圈无处不在,这里蕴含着无限生机和可能。
三年的农资新闻人生涯,又让我感受到农资圈之小。三年来,采访过数不清的人,从政府要员到企业老板,从农资经销商到农户;接触过数不清的事,从市场调查到农资打假,从行业交流到田间观摩。大家操着不同的方言,说着同样的农资事,农资圈如此之小,这里饱含着浓情和厚谊。
人间有江湖,农资有圈子,我们和你们,同在追逐农资梦的路上。
新媒体部副主任张四代
我与导报共成长
和聪明的人在一起成长快,和务实的人在一起基础牢,这是我在《农资导报》工作最大的感受。《农资导报》是一份专业的报纸,在这平台上,既要发挥农业专业优势,又要学习新闻写作、组织采访、策划会议等活动。可以说,这些年个人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与《农资导报》成长慢慢地变成一件乐事。
今年《农资导报》十岁了,很荣幸能够参与导报快速发展的五年。每一次采访都激动人心,结交好友;每一篇报道都能有所收获,真诚互动;每一次会议都能历炼情商,开阔眼界。因为《农资导报》,我认识了许多农资经销商朋友,也熟悉了这个行业的朴实与艰辛。与很多老总的交流,给我个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鸟随鸾凤致高远,人伴贤良敢登高。《农资导报》为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我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提供了无限可能,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以热情积极的状态,为报纸的发展服务,为行业的进步服务。
编辑部主任助理王兆勇
我的这四年
2009年,我有幸加入了《农资导报》,难忘的第一次出差,难忘的第一次写稿,难忘的第一次行业会议,这一年的工作充满了各种“第一次”。
2010年,我数次成为导报的月度写稿冠军,承担了《农药周刊》大部分的写作任务,领导也给了更多的成长机会,这一年的工作充满了各种“头条”。
2011年,领导审时度势,于上半年决定将《农药周刊》扩版增容,万事开头难,我和小伙伴们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相信这时的领导,必然也在冒着风险,承担着压力,这一年充满着各种“感动”。
2012年,领导委以重任,聘任我担任编辑部主任助理一职,我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懈怠,又是与小伙伴们一起,支撑起了《农药周刊》大部分工作,这一年充满着各种“欣喜”。
2013年,扩版后的《农药周刊》走入了第二个年头,
周刊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引起了同行的瞩目,也进入了激烈的竞争,此时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更多期待。
这四年中,当我未进入工作角色时,有领导老师的谆谆教导;当我工作步入正轨后,有领导的悉心培养;当我承担了更多任务时,更有领导帮我挡风遮雨。有今天这点小小的成绩,与导报“团结、创新、奋斗、向上”的精神关系最大,导报是我成长的土壤,我将在这块土壤之上,继续茁壮成长,为了导报事业,我将继续前行。
经营部主任助理王洋
农资记者的幸福
工作6年后,有朋友问我,你有何变化?我认真思考
这个问题得出,我已褪去青涩、洗净浮华、开始追求在服务“三农”中深沉快慰的宁静。是《农资导报》工作的6年让我找到了真正的幸福感。
2007年,行业迅速发展。《农资导报》增刊扩版。这让
刚工作的我站到了采访的一线。2008年,行业开始跌宕,《农资导报》探寻行业深层次原因,我对行业也愈发了解,2009、2010年行业在不断调整重塑,《农资导报》尝试更多版面和多重媒介,我也开始策划行业主题活动。2011、2012、2013年,行业更多新形势和新方法扑面而来,我也开始追求在各方面做到尽善尽美,写一篇稿件要反复推敲,组织一个活动常感觉还有能进步的地方。
工作6年,相比于其他行业,我想农资记者因为更加“草根”,所以更加贴近幸福感。我来自基层,成长在导报,活跃在农村,围绕着“三农”。因为基层有我的挚友亲朋、有我的采访对象。他们为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农资记者就像一株小草,草叶是向上的,草根是向下的,没有草根吸取营养,就没有草叶的繁盛,草根一旦离开土壤,草叶草茎就会枯萎,我愿意把根深深地扎在“三农”的沃土上。
记者蒋善军
毛头小子成长记
从小就从泥巴田中得到欢乐的农村娃,对农资怀有一份特有的感情,小时候的记忆中就知道甲胺磷、1605,还记得撒施尿素时手上冰爽的感觉,那时候复合肥、有机肥还方兴未艾。和父母闲聊时都感慨农业的发展、农资的发展,现在的农民很幸福。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农资导报》结缘。
还记得第一次来报社面试的忐忑、第一次出差的喜悦、处女作见报的激动……两年前的一幕幕还记在心头。两年里,自己在《农资导报》这个平台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团队里,一个毛头小子成为一个
“后勤部长”,得此雅号,缘于参与导报几次活动的会务工作,而我也乐在其中。
记者、编辑、会务,无论什么样的角色,都不会改变我工作的热情。作为《农资导报》明星栏目“你问我答”栏目编辑,每天接到大量读者的电话和短信,能深切感受到他们的焦虑,他们迫切希望有人给他们排忧解难。事后得到读者的肯定和感谢,让我觉得这项工作的伟大。未来,我将继续坚守这份美好。
记者归晓谦
导报让我脚踏实地
2012年5月28日,我正式加入《农资导报》这个大家
庭中,心中满怀激动。能够找到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能在工作岗位中体现自我的价值,使我从业一年以来,更加热爱文字,热爱记者这个行业。忙碌的工作使我变得更加成熟、奋进,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与鼓励更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前进,使我不断进取,做到更好。
其实工作犹如一场人生的旅途,它像是一条长长的河流,永远川流不息,只要用心体会,便会发现它是如此的美妙而不可缺。没有《农资导报》这个平台,我不会踏上记者这个行业,更不会有逐渐进步的我。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我能静下心来认真工作。我知道实干、坚持才能修成正果。
身为《农资导报》新媒体部的记者,我应当突破传统观念,运用互联网、全媒体手段更好地服务我们的传统报纸。
成功需要刻苦的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我们更要相信,勤奋是检验成功的试金石。即使你天资一般,只要勤奋工作,善于学习,就能弥补自身的缺陷,成就心中的梦想!
记者黄志坚
感谢您为我掌灯
回头,脚印始于一年前的夏天,那时,您九岁,我走进
您的怀抱———《农资导报》。与您同行,走入第二个年头,您迎来了十岁生日,我也慢慢地成长为农资行业里的一名合格记者,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民答疑解难;解读每个关键事件,见证农资圈转型升华。用笔,替经销商摇旗;用字,为行业呐喊。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我知道17个植物
必需营养元素,扎根于科技小院,研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我知道农民是怎么想的,也知道农业合作社并没想象中简单地一蹴而就,但这些所学和农资最多有个擦边,想入行,还不行。
这个时候,是您给了我一个平台,用记者的身份去记录圈里圈外的起落沉浮。拿起相机,我不断地从农资圈的现象中寻求规律,反复地用专业知识印证,坚定地向一个行业观察者蜕变。我在前行,您在掌灯,慢慢地我学会捉住行业里的关键点滴,写入文章中,把思想传播得更远。
十周年之际,作为报社唯一的广东人,我心存感恩,为您祝福:我们相约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