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签约
曾宪成
亓昭英
陈丽
刘兆辉
吴向阳
Stanl ey mickel s
Rene Tiel emans
文承辉
研讨会现场
本报讯 (记者马彦平焦培培)5月
30日,“全国复混肥工程研究中心(史丹利·上海化工院)第一届年会暨复混肥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认为,复混肥产品创新已取得长足进步,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肥料需求显示出新趋势,也为复混肥行业提供了新机遇。展望未来,中国肥料复合化率仍有提升空间,复混肥料的发展更要紧密结合科学施肥、测土配方的要求,紧跟现代农业和农民的需求变化,创新产品和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上海化工研究院院长徐大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部副部长王翊民,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郑州大学等单位的30位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史丹利公司总裁高进华,史丹利公司副总裁张磊、王臣参加了会议。
复混肥工程中心是上海化工研究院与史丹利公司共同发起组建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中心,是全国唯一的复混肥产学研合作机构。中心致力于探索复混肥行业的发展方向,研究开发复混肥节能减排工艺技术、新型肥料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肥料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农业对化肥行业发展影响研究、产品分析方法研究和标准制定等绿色环保工程技术以及与本行业相关的共性和前沿技术,推动中国复混肥行业的技术进步。
高进华在致辞中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土地流转、城乡一体化以及绿色农业发展等政策加快了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也为复混肥行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徐大刚在欢迎辞中指出,“三农”新政策为中国农业带来新变化和新机会,复混肥料行业将在复混肥工程中心的引导下,抢抓机遇、主动应变,实现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何才文副司长指出,实践证明测土配方施肥是实现科学施肥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发展复混肥是科学施肥的必要,是测土施肥落地的需要。农业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依然是推广配方肥,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施肥方式,实现高效施肥、环保施肥、节能施肥,复混肥工程中心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会上,复混肥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向阳作了“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复混肥工程研究中心”年度工作总结,国家化肥质量检验监督中心(上海)常务副主任、复混肥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刚作了《新型肥料发展方向与标准化》报告,农业专家白由路作了《我国肥料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的报告。来自美国的肥料专家Stanl ey Mickel s分享了美国微量元素在肥料中的应用。
专家们纷纷认为,新的农业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复混肥料以适应农业发展生产的需要已摆在面前,以史丹利为代表的复混肥企业要进一步借助复混肥工程中心的平台,加快新型肥料研发,促进肥料行业科技进步和产品转型升级。会议同期还举行了史丹利公司与上海化工研究院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
发展复混肥服务现代农业
测土配方施肥就是现阶段科学施肥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主要抓手,该项工作下一步的主要目标就是如何让配方肥更多的应用到田间地头,像史丹利这样的大型企业参与其中是很好的办法。下一步推动复混肥产业发展就要紧密结合科学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要求,在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农业生产需要、提高配方专业化水平及提升农化服务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
设施农业史丹利大有可为
下一步化肥行业还可以在设施农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研究表明,如果实现滴灌施肥,中国农业的节水效率就能提高10个百分点。中国是贫水国家,节水是发展的重大需求,同时节水对整个农业发展也有利。此外,滴灌施肥还能有效规避过度施肥对水体、土壤和空气造成的污染。史丹利作为复混肥行业的龙头企业,可以从测土施肥再向设施农业迈一大步,为行业和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进华
在农业新政下寻求跨越
当下中国肥料行业和企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企业要生存必须“危”中寻“机”。史丹利公司在保持全球最大高浓度肥料和高塔肥料生产基地的同时,会不断推出生物有机肥、微量元素肥等系列新型肥料产品。未来3~5年公司将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在农业技术和农化服务方面的差距,重视微量元素肥的推广及应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部副部长王翊民
中心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
复混肥工程中心自2012年11月挂牌以来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奖项,完成多项国家和地方科研计划,并参与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在行业权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申请专利几十项。中心不仅注重科研开发,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在复混肥行业真正起到了带头作用。希望中心能将更多先进技术应用到复混肥行业企业中,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成果。
上海化工研究院院长徐大刚
复混肥行业要求更高
作为全国唯一的复混肥产学研机构,我们致力于探索复混肥行业的发展方向,研究开发肥料绿色环保前沿技术,通过优势互补、双赢互利的合作模式,把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回馈社会。一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任务。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研发复混肥共性技术,提升工艺技术水平,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郑州大学教授许秀成
复混肥工程中心任务艰巨
大面积的露地栽培、大田耕作是中国农业的现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应该进行大面积的改土工程。
现代农业对肥料的要求是缓释氮、磷、钾、中微量元素、有机肥料、土壤改良剂、生物菌肥的结合,它们将构建中国的新型肥料产业,这些新型肥料复合体是实现中国高新农业的物质基础。复混肥工程研究中心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长曾宪成
腐植酸可助传统肥增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腐植酸肥料三大创新理论已经构建:第一,植株叶面环境控制理论;第二,作物根际环境控制理论;第三,土壤生态环境控制理论,腐植酸是缔造“土壤房子”的肥料。利用腐植酸三大创新理论,指导氮磷钾肥最佳融合,提高三大肥利用率,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也成为腐植酸与传统肥料的重要结合点。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亓昭英
复合肥企要破解原料瓶颈
大型复混肥企业要摆脱原料的不利,有必要在钾资源方面做一些延伸工作。在钾资源方面,企业和技术单位可以进行技术联姻。目前中国确认有100亿吨难溶性钾资源,以钾长石生产钾硅钙肥的技术就是一个代表。因此,我们不一定要单纯生产高含量钾肥,相反生产含其他微量元素的钾肥更能支撑中国有限资源,也对农业发展有利。希望国家政策能够在这方面做一些调整。
中国化肥信息中心主任陈丽
把握行业发展大势
期望复混肥龙头企业要在好产品、好技术、好服务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同时还要做好服务,向下游走,从肥料的供应到测土配方施肥,再延伸到农产品种植和收购,甚至加工。近几年,化肥市场走势一直处于下滑态势,行业整合速度也在加快,将来有可能迎来一场大变革,只有真正把握住行业大势的企业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跨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兆辉
农业规模经营速度很快
截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共有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在全部家庭农场中,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占46.7%。
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兴起,要求厂家不仅能提供产品,还能提供农技方面的服务。
上海化工研究院院长助理吴向阳
中心研究紧结农业方向复混肥工程中心搭建了一个开放的肥
料信息交流平台,为复混肥料企业提供技
术与信息共享服务。通过工程中心这个平
台,结合“全国化肥工业信息总站”、“中国
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做好技术交流
和信息服务工作,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下一
步中心将重点工作放在复混肥生产过程中
存在的共性技术问题研究,进一步开展农
业土壤改良和修复技术等研究。
美国农业专家Stanl ey mickel s
作物高产离不开微量元素
美国90%的农民使用添加微量元素的肥料。95%的土地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土壤检验。硼元素容易流失,因此世界降雨量大的地区都有可能出现硼元素短缺。中国西北、西南地区就易缺硼。木桶理论表明农作物产量是由最少的元素决定。作物产量优化最重要的是养分平衡,元素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更离不开微量元素。因此,土壤测试是肥料项目的必要部分。
荷兰蒂尔曼温室蔬菜公司Rene Tiel emans
生态农业需要可持续模式我们公司是荷兰唯一一家通过生态认
证的黄瓜生产基地,有3000公顷左右温
室,在温室种植上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以
可持续的生产、作物保护和能源模式创建
高标准温室,做到了测作物施用肥、水和微
量元素,以及土壤检测和种植的全部自动
化,还做到了温室独立发电和供热,并收集
产生的二氧化碳。
中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处处长文承辉
行业要紧抓农业生产主体
科学施肥、种植技术最终都需要农民解决。我们已经建立了三个方面制度:一是交流培训制度,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承接运用科技的能力;二是认定管理,包括技术水平、经营规模等方面认定,并颁发证书;三是政策支持制度,包括农业补贴、信贷、保险、融资等。希望企业和科研单位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参与到农民培训中来,抓住了农业生产的主体,对企业而言也非常有益。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
化肥复合率仍有提高空间
近几年来,新型肥料发展速度很快,其中也不乏有炒作概念的企业,传统肥料摇身一变成为新型肥料产品,归根结底还是对新型肥料的概念把握不清。
随着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简便、省工、高效、环保的肥料是未来方向。当前中国化肥复合率33%左右,而发达国家在65%~75%,因此未来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提高化成或半化成肥料的复合率。
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
企业要积极参与水肥一体化
随着设施农业、大型农场不断涌现,加之水资源的进一步匮乏,企业如何研发并生产出更适合农业、农民需求的肥料非常重要。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多样化的,因此对肥料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希望史丹利在水溶肥方面充分发挥自主研发和服务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水肥一体化示范建设,为农民提供灌溉设备、水溶肥料等优质产品和系统维护、技术咨询等配套服务。
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监测处处长辛景树
肥企与种企联合也是趋势
当前农业有以下特点:第一,农业机械化提高;第二,土地流转速度加快;第三,农业专业化生产逐步凸显;第四,涉入水肥一体化大有可为。史丹利公司的种肥同播技术很好,将是未来大田农业发展的趋势,这样也为化肥企业与种子企业合作带来了机会。不同作物需肥规律不一样,实现更加精准的施肥要跟着作物品种走。好多种子企业卖种子送肥料,这是一个新模式,肥料企业不妨探讨一下。
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土肥技术处副处长杨帆
服务仍然是企业短板
农业部做过一个调查,在农业生产中,选择施用复混肥的农民占72%。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农民对使用复合肥已形成共识,接受了平衡施肥的理念;另一个是,农民不会选择自己配肥,而是直接购买现成的复混肥。这正是企业开启服务模式的契机。如果企业抓住机会把服务做好,就有机会做强做大。同时通过服务也可以进一步用好现有的肥料产品,照样也能提高肥料利用率。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博导赵秉强
增效改性肥前景明朗
未来肥料产业的科技创新应该有以下五方面:一是明确发展方向,确定肥料产业的数量、品种和政策法规;二是建立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生态工艺体系;三是创制一大批新型肥料,提升肥料利用率;四是提升肥料装备现代化水平;五是建立科学施肥制度。下一步发展比较快的产业应该是水溶肥、增效肥以及土壤调理产品。企业要想引领行业发展,可以考虑按照这些方向发展高效、专用肥料。
国家化肥质量检验监督中心(上海)常务副主任刘刚
肥料创新要有内涵
复混肥料的创新发展要从肥料生产、施用、土壤中降解与迁移、作物吸收全过程来考虑增效改进模式。首先配方上要更加优化,小配方要注重不同氮的形态配比、养分的速缓效结合,大配方上要调整氮磷钾比例和添加中微量元素;其次,发展掺混肥时要尽可能做到移动配方、配方套餐和种肥同播,企业要在农化服务上下功夫,不能成为肥料的原料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