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肥料界屈指可数的几个全国人大代表之一,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在“两会”期间的一举一动受到业界密切关注。记者3月6日晚在山东代表团驻地堵到了万连步代表。在专访中了解到,他今年一共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五份建议,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新型肥料”、“耕地质量”、“农民教育培训”等方面。万连步对这三个热点问题的看法,值得业界分享。
培育新型农民:
政府不该唱独角戏
“中国农民迫切需要培训,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没有新型农民,现代农业谁来实现?”接受采访时,万连步谈到这一问题颇为严肃。正是源于这一严肃的认识,他这次提交了《关于鼓励企业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事实上,国家对新型农民的培训试点在2012年8月已经启动,去年6月农业部发布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11月,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农业部还提出力争到2015年在100个试点县培育1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
但万连步觉得这还不够。他通过调研发现,以“政府埋单”的培训容易造成资金投入不足,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次数少以及后续辅导和咨询服务跟不上等一系列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投入需求较大,仅依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迅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起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化职业农民培训经费筹措机制”,建立“‘社会力量抓培训,职能部门抓考核’的培训机制和体系”。万连步在提交的建议中写道。
竟然有企业主动要求掏钱培训农民,记者不禁感到诧异。但万连步有他的理由。“农民作为涉农企业产品的应用者和原料生产者,企业每年有部分与农民相关的资金投入,与其用于简单的产品促销,还不如引导企业投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这不仅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形象,使企业和农民实现双赢。”万连步说。
这不是没有先例,据万连步介绍,重庆市已经在试水这一模式。当地在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试点过程中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合作办班,企业承担1/3的培训费用,剩余2/3均由政府承担,农民培训补助达到了每人1500元,而且培训达到了理想效果。
听其言,观其行。记者了解到,金正大已经在积极探索培训新型农民。在去年开展的“万名机播手走进金正大”培训活动中,2万名机播手走进金正大,接受了专家带给他们的正规培训。金正大农化服务中心3000余人的专家队伍,每年为农民实地测土1万次,召开技术培训会5万场,培训500万农民。
保护低镉磷矿:
综合利用不能止步
除了关注农民,他还关注农业,在今年的人大会上,万连步提交了一份《关于合理开发使用中国有限的低重金属镉含量的磷矿资源的建议》。
提交这一建议,源于去年在中国发生的湖南“镉大米”事件。2013年5月,广州市场爆出44.4%的大米镉含量超标事件,面对这一事件,一些人将镉超标的源头指向磷肥。但在肥料行业内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万连步没有轻信,而是做了深入调查。
“中国磷肥中镉的平均含量远远低于国际
一般含量。”万连步在其提交的建议中引用了这么一组数据: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鲁如坤研究员发表的《中国磷矿磷肥中镉的含量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一文,中国67个磷矿的含镉范围在0.1-571mg/kg,但大部分在0.2-2.5mg/kg。如果除去广西、陕西、甘肃、浙江等12个贮量小但含镉较高的矿区,其余55个矿区磷矿含镉范围在0.1-4.4mg/kg,平均含镉量0.98mg/kg。而世界各地磷矿的含镉范围一般在1-110mg/kg,除俄罗斯的Kol a磷矿外,中国磷矿中镉的平均含量比世界主要磷矿都低。正是因为磷矿平均镉含量低,中国磷肥中镉的平均含量也比较低,含量范围在0.1-2.9mg/kg,平均含量只有0.61mg/kg,远远低于国际上的一般含量水平5-50 mg/kg。
这一事件虽然已经澄清,但却引起了万连步对中国低镉磷矿资源的重视。他在建议中写道,从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战略角度出发,中国磷肥生产必须立足国内磷矿资源,保证磷肥供应。一旦中国磷矿资源不再能满足国内磷肥生产的需求,就要进口磷矿石或磷肥。届时,不仅在磷肥采购数量、价格上受制于人,购买的磷矿石或磷肥中还会含有比中国磷矿高得多的重金属镉。
对此,他在建议加强资源勘查、合理利用适
量出口、鼓励走出去找磷的同时,重点提出国家应加大对磷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直接生产高浓度磷复肥生产技术、化学法处理磷石膏以充分利用其中的硫资源、伴生资源等有利于行业节能、降耗、减排的新技术资金支持力度,促进中国磷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记者了解到,之所以如此重视资源综合利用,源于贵州金正大磷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已初见成效。公开资料显示:贵州金正大项目采用的硝酸分解磷矿生产硝基肥、硫酸分解磷矿生产水溶肥等工艺,既提升肥料品质,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
“循环综合利用不仅节本而且提质,在这条路上,我们不会止步。”万连步说。
提高耕地质量:
现状揪心呼吁改变
“提高耕地质量”是总理《报告》中的新词,也是今年涉农代表讨论的热词。万连步在《关于耕地质量提升并建立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议》列出的几组数据,读后更让记者揪心。
———耕地土壤肥力下降。中国现有耕地中,高产田仅占28%,中、低产田各占到36%,有机质含量一般为1%~2%左右,属于中等质量以下等级水平,全国有9%的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于0.6%。
———耕地土壤酸化、盐碱化加剧。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张福锁教授在《科学》杂志刊登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主要农田土壤显著酸化,pH值平均下降了约0.5个单位,2005-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902万个土壤样品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与30年前的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全国耕地土壤pH平均下降0.8个单位。耕地水土流失严重。
———耕地污染程度加重。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受重金属污染,共约1.5亿亩,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此外,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250万亩;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占地和毁田的约有200万亩。
“耕地地力后劲不足,土壤养分失衡,生态功能变差,污染日趋加剧,这就是中国耕地质量的整体现状。”万连步说。
对此,万连步在建议中也提出了四点对策:落实和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培肥地力,强化耕地土壤改良的科技资金扶持和建立健全保护耕地质量制度。同时要加大水溶肥、碱性肥料、土壤改良剂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质量,这也是金正大积极推广的。
“提高耕地质量是个大工程,国家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是前提,我希望农资企业都能以保护耕地质量为目标来生产环保高效的肥料,共同扭转中国耕地质量日渐下滑的趋势。这是我们为子孙后代应该承担的责任。”万连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