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一词如果用于形容人生经历,肯定比“一帆风顺”要令人寒心。但是,云南景洪市经销商———荆门本土人士苏继平的人生,正是在一波三折的历练中,折射出不一样的精彩。
1971年出生的苏继平,上个世纪90年代就南下广东(东莞)打工,在摩托车贸易公司跑业务。此为一折。
城市快速发展,规模大了,却容不下小小的摩托车了,城市禁摩,店老板没法做了,苏继平和一帮哥们也失业了。此为二折。
没事干了,苏继平及其哥们一合计,合伙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公司:为鞋厂供应原材料。广东鞋厂多,这营生还好做,大钱赚不着,小钱少不了,生意做得顺风顺水。谁料想,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广东大量的鞋厂断了出口的后路,被迫倒闭,苏继平的财路断了。此为三折。
在广东耗了年把时间,出路在哪里?
苏继平的弟弟苏继圣在新洋丰当业务
员,闲来无事兄弟相商:“肥料生意怎么样?”“可做,也挺难!”“何难之有?”“卖肥料不像在城里做生意,上山下乡,进村入
户,挺苦!再者,肥料行业竞争激烈。”“苦没关系,在广州什么苦没受过!竞争激烈也正常,广州商业场竞争更激烈!”
一番对话,苏继平拿定主意,开始了他“三折”之后的再创业。
2009年3月,苏继平来到云南景洪,注册公司,当上了洋丰经销商,做专业户。是年,销售肥料600多吨。因投资拍摄洋丰广告等支出过大,亏损了10多万元。苏继平没有为之气馁,倒是坚定了把销量做上去的信心。
2010年销售2400多吨。
2011年销售4000多吨。
2012年销售6700多吨。
2013年因货运及农副产品价格的关系,销售过7000吨。按苏继平的说法,如果不受外因影响,是远不止这个量的!
五年创业,五个飙升,大大超越了新洋丰肥业年销售总量的增长率!在全国洋丰肥料经销商中,这个增量比率也是不多见的。
景洪是个县级市,山区占大半,耕地面积不大,以种蔬菜、香蕉为主,山林面积大,大片大片种植橡胶,也有部分果树。
景洪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以傣族和哈尼族人口最多。
在这样一片土壤上,苏继平是如何创造如此增量奇迹的?苏继平说起来感觉倒是很淡定:
一是注重宣传。他说,刚来景洪时,洋丰肥料在当地的知名度不高,知之者甚少。他的工作就是每天陪零售商下乡,发资料,作介绍,让种田人了解洋丰产品。此外,还花几万元请在景洪颇有名气的哈尼族歌手叶歌、阿敏及傣族种植大户岩风代言拍摄电视广告。用民族语言代言,由本地有影响的歌手代言,其影响力是出乎意料的。
二是建设和维护销售渠道,管理市场。苏继平在全市布置了20个左右的零售店,全由当地人经营,统一供货,统一价格,杜绝串货抬价等行为。谈到此,苏继平觉得管理好市场是至关重要的,秩序不乱,是增量的保证。
苏继平还特别强调,代理商不能与零售商争利,凡找到代理商处买肥者,一律归口介绍到所在区域的零售商处购肥。他强调,如果代理商与零售商抢饭吃,会极大地伤害零售商,此法万万不可使。
三是集市宣传。傣族的赶摆节、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各民族的盛大节日,都是在集市上宣传与促销的极好机会,一个也不能落下!
四是与地方土肥站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依靠他们来向农民介绍洋丰产品,消费者更易接受。
五是依靠零售商抓牢种植大户。蔬菜
大户、橡胶大户在景洪多,零售商的地缘优势、人缘优势是别人所不可替代的。抓住了大户,带动了小户,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苏继平的不少搞法,与新洋丰当前正在推广的营销模式改革竟然不谋而合!
这就是一个在市场前沿打拼了多年的肥料经销商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采访中,苏继平还介绍了他的另一个经营之道:他的公司在云南玉溪火车站设立了一个中转站,接货、仓储、发货、运输一条龙地交给专业公司打理,省去了很多麻烦事,打开随身携带的电脑,账目一目了然。这样,他可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销售上。
专业化运作,专业化管理,这也是一位在商场打拼了多年的熟手才能具备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