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资科技创新势在必行

网友投稿  2014-01-24  互联网

□本报记者马彦平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依靠科技支撑严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表述,农资领域的国家科技大奖释放出了国家高度重视农资领域科技创新的信号。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后,来自《农资导报》、中国农资导报网的独家新闻“农资领域分获8项国家科技奖”和“国家科技奖再显农资方向”两篇报道被各大涉农媒体及网站纷纷转载,在行业内引起很大反响。但从246项国家科技奖通用类项目获奖名单来看,农资领域科技奖仅仅占到3.3%。3.3%的比重,促使农资人要认真思考。如此低的获奖比例显示我们行业的创新力度有限,这与事关国计民生的粮食安全工程很不相配。

国家农业发展的宏观要求、企业进步的微观要求,都需要农资企业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开展科技创新。首先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其次也为过剩状态的农资企业个体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列举三个获得国家科技奖的农资项目,与业内人士分享。希望它山之玉可以攻石。

小麦明星“百农矮抗58”

由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主任茹振刚带领的团队,历经30年呕心沥血培育的小麦优良品种“百农矮抗58”,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培育之初7斤8两的原种,到如今2.3亿亩的种植面积,“百农矮抗58”实现增产小麦86.7亿公斤,增产效益170多亿元。有人估算,中国人吃的每4个馒头中,有一个来自河南;每8个馒头中,有1个来自“百农矮抗58”。

李克强总理在会上表示,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信息安全一样重要,都要掌握在中国人手中。“百农矮抗58”是在确保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品种。如今中国进口粮食增加,要求我们自己的小麦品种不仅要有很高的产量潜力,更需要大面积适种增产,这样才能够保障粮食安全。“百农矮抗58”成功解决了小麦高产大群易倒伏,矮秆品种易早衰,高产品种品质不优,稳定性差、稳产性与广适性难结合等四大技术难题。接到奖牌后的茹振刚对媒体说道。

一粒种子,何以承载中国最高科技水平?一粒种子,何以形成燎原之势,在短短几年内一跃成为黄淮麦区特大小麦品种?面对万亩示范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程顺和曾赞:“百农矮抗58”具有很好的丰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它的高产、稳产、抗倒、抗旱、抗病、抗冻等优良特性表现突出,是中国小麦品种改良的重要进展!

据茹振钢教授介绍,“百农矮抗58”的五大优势保证其成为明星品种:一是高产稳产,一般亩产1100~1200斤,高产示范田可超1400斤;二是抗冻耐旱,苗期能耐零下16℃低温,根系发达,苗期根深较一般品种增加20~30厘米,耐旱能力强;三是矮秆抗倒,株高70厘米左右,茎秆坚实、重心低,抗倒能力强;四是抗病广适,高抗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抗纹枯病和白粉病;五是品质优良,在农业部优质面条小麦品种评比中连续两年名列第一,属优质中筋品种。

钾盐技术获一等大奖

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由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罗布泊盐湖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开发”格外显眼,该项目让“死亡之海”———罗布泊变成“希望之海”的愿望成为现实。不仅使中国的硫酸盐型卤水钾资源开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打破了国际寡头对钾肥市场的垄断、改变了世界钾肥格局。

据了解,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其地下卤水矿床是中国继青海察尔汗后发现的最大的含钾卤水矿床,也是世界最大的干盐湖之一。罗布泊盐湖属硫酸盐型,有别于青海察尔汗氯化物型,国外仅有美国大盐湖与其类似。众所周知,硫酸钾优于氯化钾,可明显提高作物品质,特别适于蔬菜、瓜果等忌氯作物。中国每年硫酸钾消费量达200万吨,并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开发罗布泊盐湖钾资源,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改善农作物产品品质具有重大意义。

据知情人士介绍,与青海察尔汗盐湖相比,罗布泊盐湖开发利用存在诸多难点。比如,卤水具有“硫高钾低”特点,自然蒸发无法得到生产硫酸钾的高品质原料,且回收率低。再比如,罗布泊湖区酷热缺水,无大量淡水分解光卤石以生产氯化钾;位置偏远,用外购氯化钾方式补钾,势必造成产品成本过高、项目无工业化应用价值。此外,钾混盐硬度大、易结块,国内外尚无用采盐船采收的先例。而氯化钾、软钾镁矾两种物料反应易分层,硫酸钾结晶粒度细,产品质量难控制。更困难的是,罗布泊盐湖地下卤水层数多,埋藏深,不可能“渠采”。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相关负责

人告诉记者,在上述情形下,2000年9月,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此后,罗钾人经过找矿、探矿、试验、建设、生产,研究出了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走过了同类企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走完的路,为“死亡之海”播种了希望。“更重要的是,该项目使得国内硫酸钾生产不再必须依靠氯化钾与硫酸(盐)反应了,该项目理所当然获得了2012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该负责人说。

据悉,应用该技术建成的世界最大硫酸钾生产装置运行稳定,2012年产量占世界硫酸钾总量的26%左右,国内市场占有率78%以上,利税总额达31.4亿元,经济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是发展民族工业的成功典范。该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世界硫酸钾供应格局,提高了中国钾肥自给率,缓解了中国钾肥供需矛盾,平抑了进口钾肥的价格,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有着重大经济意义和社会

意义。

肥料缓释技术再次获奖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夫道带领的团队申报的“低成本易降解肥料用缓释材料创制与应用”获得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继2010年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的“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又一项缓控释肥料技术获得国家科技奖。

据了解,本项目针对国内外肥料用缓释材料降解难、成本高、缓释肥生产效率低三大技术难题,选择风化煤、煤矸石和粘土等为原料,采用纳米材料技术和现代高分子化工技术,发明了13种低成本、易降解的系列肥料用缓释材料,研制出大田作物用缓/控释肥料生产工艺及关键生产设备,解决了成本高、降解难、养分损失量大等技术难题,提高了肥料生产率,实现了规模化连续生产,成果已在广东、山东等大型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应用,环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本项目共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在同类技术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丰富了生态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学科的内容,对中国肥料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国外缓控释肥主要用在草坪、

园艺、花卉等非农领域,被称之为“贵族肥料”,而中国缓控释肥主战场只能在大田。面对中国缓控释肥主要面向大田的事实,要求缓释肥生产、流通企业一定要进行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强化推广服务,让中国农民用得起、喜欢用、会施用缓释肥。“‘低成本易降解肥料用缓释材料创制与应用’技术的着力点,就是解决缓控释肥膜材料难降解、成本高的问题。获得国家科技奖,将会加速该项技术落地,进而让更多中国农民受益。”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一位专家这样说。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4-01-24/33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