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资展会要进入“大片时代”

零零社区网友  2013-04-27  互联网

    行业会展在众多行业都是经济晴雨表、风向标的代名词。农资行业也是如此,它是化肥、农药、种子等经贸交往的实物平台,同时,新产品、新技术等在展会得以亮相,与展会同期举办的各种专题报告会、新产品发布会、厂商联谊会,也为厂商预测行业发展趋势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今行业展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尖,但举办的效果各异。那么,农资行业需要什么样的展会呢?和当今的电视娱乐节目一样,行业展会也将改变原来的大拨哄状态,进入准确定位、突出特色、精心服务的展会“大片时代”。

 

主办方要把好参展关


    近年来,作为农资行业发展最具活力形式之一的农资展会在全国许多地区似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在众多的农资展会中,全国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全国肥料信息暨产品交易会和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当数全国性品牌展会。以地方区域性的农资展会来讲,有中原肥料“双交会”、华南农博会、哈尔滨农机展览会、新疆国际农业博览会、武汉全国种子会、上海全国农药交流会等,这些展会虽说是区域性展会,但是代表了全国的水准,在地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几年发展非常迅猛。
    每届展会都会有数万名观众前来观摩,更是吸引了数百家企业前来参展。大家通过展会能在第一时间听到政府的声音和对政策的解读,还能了解到行业信息、发现新的产品、结识到新老朋友。
展会不仅能推动行业的发展,还可以更好地宣传企业品牌,带动产品的销售,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正因为如此,各地对承办展会也是争先恐后。为了让展会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动力引擎”,展会组织者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但如果强拉硬拽办展,也就得不到展览所带来的长久红利。
    我们也应看到,在众多展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展会的内容和品牌价值却在下滑,个别展会只是出于赢利目的,不考虑展会为参展方和观众带来的价值,门槛非常低,更提不上服务功能,导致展会越办越没有人气,让展会的品牌大打折扣。有人称为“开幕即闭幕”的展会,让参展商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展会不仅不能成为品牌展示与产品推广的场所,也可能成为假劣农资的助推器,为展会长期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同时也影响到品牌展会的发展。

    因此,办好展会的前题,首先是展会的主办方既要硬气,又要有影响力,不仅选题要准,选点也非常重要;其次,必须制定严格的参展管理办法和招展细则,尤其要制定入驻条件,宁缺勿滥,必须设立严格的门槛,对参展商进行审核,这是办好农资展会的关键;再者,认真规划展场,对参展单位既要按展出的内容分类,又要按层次分开,让观众进入展场一目了然,很快能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最后,展会既要专业化也要精细化,既要求统一搭展,又不失展示企业特色和文化,集形象展示与企业文化于一体;此外,对于手续不全和以次充好的企业当亮红牌,不能因“一颗老鼠粪坏了一锅粥”。就是真正把展会的品牌价值做出来,从而吸引不同层次与不同需求的观众前来参观。

 

会展要为行业服好务


     参展企业和参会观众是任何展会成功与否的两个重要元素。展会主办方必须想方设法考虑参展企业与观众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全能型的服务,并随着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展会主题与服务功能,让交易、交流与交融成为展会生命力的集中体现,让参展商和观众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捕捉到行业最前沿的信息,窥见行业最新动向,找到自己所需的产品。总之,让商机成为每位到会者手中的“效益”,这本身也是展会的目的所在。
一位多年参展的老字号企业负责人表示,多年参展让他们非常疲惫。他渴求一种全能型的农资展会,让参展商与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生互动,形成一展多会、一展多能、更多看点的局面,这种声音恰恰代表了众多参展者的心愿。
    我们欣喜地看到,即将于今年6月19~22日于南京举办的“2013中国国际农业生产资料博览会”倡导的“云展会”的概念和搭建的多功能平台,让业界耳目一新。据悉,本届展会是在吸纳全国性农资(肥料、农药)展会和地方性展会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全新理念,力求打造中国最具规模的农资产品、技术、信息的交易、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为国内外农资企业提供面对面的贸易机会及展示形象、产品的舞台。展会将创新使用“云”平台服务,每个参展商、参观商都可以提出对外贸易、内销等方面的需求,信息系统将在信息云内匹配搜索、实现对接服务。并以短信、E-mail等方式通知到信息需求者。展会举办当期,主办方通过前期沟通,为行业内的诸多会议提供方便。主办方将对观众和媒体进行引导,实现精准化服务,增强参展效果。展会后期,将持续跟踪参展企业的专业观众,在信息服务、国内外考察、媒体宣传报道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增值服务。业界人士表示,期待于今年6月份于南京举办的“2013中国国际农业生产资料博览会”能为厂商带来非凡的效果和更多的惊喜。

     此外,展会主办方在组织上应摒弃传统展会走形式、效率不高和单纯赢利的弊端,确定明确的组展目标与目标观众,让展会真正成为农资、农技、农业装备、农业服务与产品采购与使用的平台。

 

精彩会中会也是看点

 

    展会上的主题论坛、企业新产品发布会、专业营销会,是参展商和观众了解行业动态、把握政策信息、获得产品信息的重要途径,如何让会议更权威、更主流、更深刻,也成为展会升值的重要一环。

    第一,展会的主论坛立意要高,专家要精,报告要新,观众要多,能汇聚行业的精英,为观众献上一场有价值的报告,让观众不虚此行。比如,农资展会对农资产业政策法规及发展方向、创新农资产业的资源和科技、打造新型农资产业园、创新农资流通模式与农资消费变化的研究与思考应是重头戏。尤其应邀请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农业科学家、企业家、经济学家等出席,并作精彩的报告。第二,作为农资展会,应从农资产品的生产、流通与使用入手,邀请业界专家为参会者带来最新的农资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资讯和最新科研成果,让观众听了报告就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指导农资产、供、销、用。第三,随着土地集约化管理的推进和家庭农场的出现,如何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邀请专家解读未来农资厂商的生存与发展,通过交流会为农资发展搭建产、供、销对接和合作的契机,全面解读农资产业链的新概念。第四,在展会期间举办多项与行业有关的专题论坛,让专业论坛成为主论坛的有益补充,成为专家与企业家和观众信息交流、技术转化、产品交易与合作的对接平台。比如氮肥专题、磷肥专题、钾肥专题、新型肥料专题和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等行业专题研讨会,让展会与主题论坛、专题会议融为一体,成为产、学、研、资相互渗透融合的农资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让与会者各取所需,达到展会的目标最大化。

 

参展商大力推好产品


     “名企登场,专业观众”是历届展会追求的至高目标,但往往因种种客观原因让名企没上场,滥竽充数者一展风骚。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展会主办方没有把好入场关,关键是参展者自身不过硬。在利益的驱使下,展会上会出现花花绿绿的参展商与表里不一的新产品,展会成了作秀场。在一次肥料展会上,一位多年的老农资告诉记者,来到展场,各色各样的包装与产品名称令人应接不暇。在展场里走走就不难发现,总有几个做概念的企业在忽悠观众,什么“生物氮磷钾”“多酶金”“生命氮”“黄金钾”“太空肥”等在展场作秀。“看不懂,做了多年的肥料生意,越做越糊涂了,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根源在于产能过剩。传统肥料不好卖,迫使企业想出各种招数。但我认为,万变不能失信,展会是商家向观众展示形象与产品的舞台,理应表里如一,更须以诚取信,只有将‘诚信’作为企业的座右铭,才能立百年基业。”始终倡导诚信的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连紫表示。
中国植物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赵秉强秘书长表示,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商家对于产品的宣传已成为多数企业销售的重要手段,参展商为了力显企业的品牌与产品特色,参展前精心准备本无可厚非,但往往是展出的产品徒有漂亮的包装与概念性的名称。现在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肥料产品,说到底万变离不开氮、磷、钾。专家表示,诚信代表着承诺,企业产品质量应贯穿企业生产、销售与推广的全过程,赢得市场的只能是有内涵的产品,而不是花花绿绿的外观。所以,向观众展示好的产品,是一个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市场永远是未知数,市场永远是让人既兴奋又纠结的话题,这也正是展会举办的魅力所在。市场的未知性恰恰是为展会举办者与参展者提供了选择与发展的机遇。今天的农资展会,也许正是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开端,但企业要想赢得市场,首先要赢得观众,拿出真“功夫”的产品来,只有这样,行业的展会才能越办越有品牌价值,参展商与观众也越来越多。行业快速发展,对展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展会成为突破农资展会区域性与为展会而办展的局限,让展会真正成为行业积蓄能量、企业产品发力和消费者受益的“云”平台,我们期待着更多品牌农资展会到来。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3-04-27/33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