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俊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正如报告所指出的一样,磷复肥行业近些年来也一直深陷供求失衡的泥潭。过剩如何化解?产业如何脱困?创新如何破题?3月9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在京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500强企业———云天化集团董事长他盛华。
《农资导报》:产能过剩是困扰行业的主要根源,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他盛华:近些年来,大家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过剩产能,但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事实上,磷复肥行业产能一直在增加,真正退出的非常之少。个中原因大致有三点:其一,从经济角度而言,我们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关系到就业和社会稳定。其二,相较于民营企业的灵活,国有企业再难也不能轻易停产、降薪、裁员。由此,一旦市场回暖,无论大小企业,又会一窝蜂运转起来。其三,淘汰落后不可能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只能依靠市场机制,这就意味着淘汰落后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农资导报》: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磷肥行业,氮肥行业在淘汰落后上似乎走得更快。
他盛华:是这样的。氮肥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当数量的氮肥产能属央企所有,在央企业务板块中,化肥并不是主业,退出相对容易。而对多数磷复肥企业而言,化肥是绝对的支柱产业,因而退出的难度很大。
《农资导报》:从当前看,破解过剩瓶颈,我们能做的有哪些?
他盛华:现在行业内一些企业尝试把
一部分湿法磷酸通过工艺改造,转做工业方面的用途,或者替代热法磷酸,但在我看来,相对于庞大的过剩产能而言,空间远远不够。目前,解决产能过剩对行业的困扰,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还是要呼吁政府放松出口,这是缓解供求失衡的当务之急。
《农资导报》:可是,在政府看来,放松出口既会导致磷矿这一稀缺资源的流失,更会威胁到粮食生产安全。
他盛华:我认为政府应该对磷矿资源
和磷复肥市场做一次详尽的调研,据此制定出真正科学合理的出口政策。
从资源的角度看,大家一直都在讲磷矿的稀缺性,但任何资源都存在一个经济储量,即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资源的可使用量是不断扩张的。而且,现在新的磷资源还在不断发现,比如贵州、湖北等。此外,北方一些地区在伴生矿石中已经成功选出了磷矿。更重要的是,虽然这些年磷复肥产能不断攀升,但磷矿市场需求表现并不旺盛,我们没有感受到磷矿的紧缺性。因此,出于保护资源的需要而限制出口,这个观点有待进一步论证。
从市场供应角度看,政府担心大量出口会影响农业用肥,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完全不必过度紧张。无论是基于国企责任,还是公民义务,或者出于企业经营需要,磷复肥企业都不会为了短期利润而放弃最重要的国内市场。因为国内网络一旦丢失,重新恢复或建立将成本高昂。
《农资导报》:磷复肥行业正处于较为困难的时期,行业要走出低谷,放松出口究竟只是权宜之计,根本而言,提高创新能力才是治本之策。对此,您有何思考?
他盛华:我认为,在磷复肥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行业未来要着力研发缓释肥、专用肥和水溶肥。在这方面,云天化也正在积极推进和部署。目前,我们在云南主要是生产基础性肥料,在华北等地区则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生产各种复混肥、专用肥。
作为支农产业,农业生产格局和组织形式正在发生变化,这就是农业集约化和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规模农业兴起,化肥采购将日趋集中,对肥料的专业性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对此,化肥企业要有超前的思考和新的安排。至少从目前看,农业集约化给化肥行业带来的直接利好就是,假劣肥料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