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施可丰:把质量写在大地上

零零社区网友  2013-02-01  互联网

□华文

“做中国放心肥专家”,这是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十多年来一直恪守的发展准则。该公司董事长解永军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2012年,受肥料整体行情影响,虽然施可丰产品销量增幅不大,但新型肥料占到总销量的近一半。这一数字不仅是对施可丰做“中国新型肥料领军企业”的肯定,更证明了新型肥料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实效上都得到了农民的认可。

创新驱动:为质量提升注入科技保障

解永军认为,通过创新驱动凝聚发展新动力,为质量提升注入了科技保障。

近年来,施可丰先后与国内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使其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逐步确立了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共同建立国家新型肥料工程中心为院企合作的载体,提高了产学研合作的质量和层次。国家新型肥料技术中心着眼于技术需求、学科发展、人才集聚,构筑院企双方技术创新的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整合科技研发资源,致力于超前技术研究及成果产业化推进。双方建立了多层次的科研和技术合作关系,沈阳生态所科研人员围绕研究课题深入企业生产车间对工艺、设备、流程进行技术放大试验,施可丰技术人员则带着技术难题到沈阳所,利用实验室和优良的教育资源深造,双方实现了优势互补,搭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锻炼和培养了各自的科研人才队伍。

与此同时,施可丰还特别注重自身研发机构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建立健全自己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目前,施可丰已建成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1000平方米的科研场所,拥有100多台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和20套(台)中试设备。本着“引进、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思路,实施人才工程,吸纳和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活力的技术人员。目前,该公司已经建成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组织结构合理、协作能力较强、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

品牌塑造:为质量提升注入深远价值

“近年来,施可丰把创建品牌过程作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产品质量的过程,加

大扶持指导力度,鼓励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特别是在增加品牌内涵方面,施可丰研制并推广了一系列受市场欢迎、获用户肯定的新产品。”解永军说。

施可丰牌复合肥具有浓度高、养分全、易吸收、肥效长、改良土壤、提高果实品质和增强作物抗病能力等特点,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理想肥料。施可丰稳定性复合肥具有长效、缓释、节能、环保的特点,可满足绝大多数农作物全生长期的养分需求,代表了化学肥料发展方向。施可丰推出的水营养系列、微生物聚能菌肥系列、水能量系列、叶面肥系列等新产品,这些新产品符合农业发展潮流,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受到行业的极大关注。

为推动稳定性肥料在全国各地的示范推广,让更多的农民用上新型肥料,施可丰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联手并联合国内22家农科院(所)成立“全国缓控释肥试验示范协作网”,专门设立了400万元的“施可丰缓控释肥推广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施可丰长稳定性肥料”试验示范推广、为农民测土施肥等活动。目前,协作网已在全国各地建立稳定性肥料示范田6.5万多亩,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00多个,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达2400多万亩,为农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转型升级:为质量提升注入强大动力

转型升级,增创企业新优势,为质量提升注入强大动力。解永军强调,坚持肥料产业新型化发展方向,鼓励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做好上下游产品,通过加快两化融合、错位发展和布局优化,加速产业“裂变”。近几年,施可丰顺应时代趋势,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核心,以人才和技术优势为依托,向复合肥产业链上游发展,悄然开始了国内市场布局。总投资13.6亿元的四川雷波30平方公里的磷矿项目和磷复肥项目于2009年11月18日开工奠基,一期工程已于2012年7月竣工投产。公司控股的甘肃施可丰新型肥料公司总投资1.8亿元,年产新型肥料60万吨。施可丰临沂总部生产研发基地,已经形成了年产100万吨复合肥及合成氨、硫酸、余热发电等配套生产能力,被列入中央和山东省扩大内需调控资金项目及市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施可丰已形成了临沂总部和西北、西南三大生产基地,构建了从复合肥上游资源开始的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和战略“金三角”。

质量为企业的生命,施可丰把提高产品质量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和发展规划,通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解永军表示,公司高度重视智能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对工艺流程、配方配料、原料消耗、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实时控制,达到了高质量生产。公司近年来的技术创新成果、战略联盟的有效运行,使公司具备了持续创新的能力,保持了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让高质量的施可丰肥料洒向广袤的田野。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3-02-01/332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