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大豆的困境

网友投稿  2012-09-14  互联网

芝加哥期货市场

□本报记者龚洁

核心提示

今年4月20日,本报产经周刊曾刊登《谁来救救大豆》一文,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的确,近年来,“豆退苞进”的现象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吉林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国内大豆需求量却并未因种植面积的减少而减少,旺盛的需求使大豆进口量屡创历史新高,对此,一些舆论不无担心地指出,大豆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势必使国内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制约进一步加剧。而在今年下半年,这样的担心变成了事实,受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持续干旱影响,大豆面临减产,国外现货和期货市场大豆价格飙涨,这一股上涨的浪潮进而波及国内市场,推高了豆油、豆粕等大豆下游产品,犹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多个相关行业受到影响。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大豆出口国,美国今年遭遇到了56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遇旱面积几乎是2008年粮食危机的两倍。这并非与我们毫无干系,随着近年来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的萎缩,我国大豆进口量猛增。而据美国农业部预测,今年大豆单产将跌至2003年以来的最低。因美国旱情所引发的新一轮大豆价格上涨正逐步逼近,同时人为炒作、国内供应偏紧、市场需求持续升温等因素也造成了目前的局面。据监测数据显示,自7月以来,我国大豆价格已经出现跟涨,截至目前我国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约为4700元/吨,较7月初涨幅约为8%,较年初上涨18%,远期进口大豆完税成本更是高达5000元/吨。无疑,对内对外,大豆都陷入了困境之中。

节节败退的主产区

近期,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1~7月进口的主要农产品中,大豆进口所占比重最大,高达3492.0万吨,同比增20.1%。而据预计,2012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300万吨,进口量为5500万吨,中国大豆的自给率已经跌到20%以下。是什么让曾经辉煌的大豆陷入目前节节败退的境地?

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表示,大豆被抛弃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不如玉米赚钱。目前大豆每斤在2.3元左右,每亩按300斤计算,一年收入也就700元,而玉米在当地亩产1200~1300斤很普遍,目前市场价格在每斤1.2元,这样算来,收益比大豆几乎高出了一倍。

从外部形势来看,“豆退苞进”的现象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城市居民肉禽蛋奶的需求增加,而玉米则正是蛋鸡、肉鸡以及牛羊的饲料,同时也是酒精、食用油等的基础原料。

在上述双重因素的作用下,黑龙江的的大豆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7200万亩减少至今年的3500万亩,而减少的趋势可能在未来继续加剧。对此,王小语不无担忧地表示,中国大豆从生产、加工到终端市场的整个产业链条都被国外转基因大豆和外资企业所控制,价格、收益都上不去,而国产大豆产量的继续减少,又将反过来强化外商的垄断和控制。

被削弱的定价权

事实上,正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导致了在国际市场中定价权日益削弱。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粮食安全专家涅克·孔宁认为,国际粮价上涨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更少,城市化进程将加速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将结构性地依赖饲料和能源作物的进口。大豆无疑成为其中的主角。

近三个月来,大豆市场热火朝天,究其原因除了美国等大豆主产国遭遇极端天气之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联动性加强也是关键,而内外价格的联动再次折射出国际市场大豆期货牢牢控制定价权及国内企业不得不跟进的尴尬境地。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产大豆绝大部分被收储,进入油脂加工领域的只占少数,这使得国内大豆油脂加工90%以上依靠进口大豆。而由于定价权不断地被削弱,加之气候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大豆以及下游产品价格的暴涨。

如何走出“中国缺啥啥涨价”、“中国进口啥啥涨价”的怪圈,专家提出,要在确保总量平稳的同时努力确保结构均衡,从而增强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定价权。

炒作裹挟豆价上扬

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压榨产品豆油通过食用油市场直接影响物价,豆粕则通过饲料影响肉禽价格间接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传导,对国内物价造成全局影响。而导致这些原因的除了近期美国等主要大豆生产国的干旱之外,另一个不容小觑的因素则是由干旱所引发的国际资本借机炒作粮价。

涅克·孔宁指出,金融投机活动放大了粮价波动造成的影响,当粮价开始上涨,投机商豪赌价格涨得更高,由此进一步推高了粮价。农业咨询机构东方艾格总经理黄德钧也表示,现在全球经济不好,可供炒作的题材不多,此次美国大旱正好让资金有了施展“拳脚”的地方。

这样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统计,大豆期货总持仓量在7月中旬达到83万张,创出新高,非商业多头持仓则从7月份开始一直维持在30万张以上的高位。由此可见,因国际经济仍呈现不明朗态势,资金在工业品上的投资减少,而将目光转向了有刚性需求的农产品,资本的炒作无疑进一步带动了大豆价格的上扬,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下游相关的各个行业。

高价带来的连锁反应

豆粕对于多数人来说可能稍显陌生,但在饲料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眼下不断上涨的大豆价格自然也波及到了其下游产品———豆粕。

来自中国大豆网的数据显示,豆粕价格从5月每吨3000元,一路飙升,到9月初,国内豆粕价格最高的是新疆,每吨为4980元,而其他省份的平均价格也超过了每吨4600元。面对如此之高的价格,以豆粕为生的饲料企业和养殖业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甘肃一家中等规模饲料企业的总经理叶智说,近期豆粕价格的疯涨,使得以豆粕为生的饲料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左右为难。价格说涨就涨,但对于中等规模的饲料企业来说,面对原材料豆粕价格的上涨却并不敢“豪爽”地把饲料的出厂价也相应提高,主要原因是这一规模的企业的客户都还是从事养殖的散户,价格稍微提高一点,养殖户就感到接受不了。因此,饲料企业在此轮涨价潮面前可谓两头受挤。江苏嘉吉饲料(镇江)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文亮就表示,该公司一个月要采购4000吨左右的豆粕,现在豆粕价格上涨,一年就要多花70多万元。

当然,为此苦恼也不仅仅只是饲料生产企业,对于零散的养殖户而言,即便饲料企业成本一再控制,但到底饲料价格还是涨了。吉林一畜禽养殖户王老板告诉记者,给他长期提供饲料的公司已经将每吨饲料的价格提高了300元,但他所养殖的肉鸡价格却并未出现相应的上涨。据记者了解,与王老板有相同境遇的养殖户并不在少数。

多位养殖业主均认为,受原料的影响,再加上随即到来的双节,今年下半年养殖产品的涨价风潮几乎不可避免。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9-14/33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