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百亿开磷之路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6-08  互联网

大水工业园一角

1958年建矿时场景

50年发展建成的磷化工基地一角

刘建雄 刘宗俊

公元2011年12月27日,一个高亢激越的声音在开磷洋水影剧院回响:2011年开磷集团销售收入突破130亿元,提前4年实现了“三步走”发展目标。开磷人建百亿企业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但是,放眼全国,综观世界,百亿企业既不算强,也不算大。这与1000亿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在负重攀越建成百亿企业基础上,勇往直前再奔千亿开磷……

这穿越开磷53年历史的声音,博得了全场雷鸣般掌声。开磷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屈庆麟在公司四届三次职代会上的这番讲话,让代表们内心感慨万千。“提前4年实现百亿元企业发展目标,看似简单,实则百转千回,一代又一代开磷人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屈庆麟动情地说。

今天,回顾百亿开磷之路波澜壮阔的历史,并从中寻找属于每一个开磷人的记忆:在黔中大地的土壤上,一代又一代开磷人播撒汗水,辛勤耕耘,终于收获了百亿开磷的光荣与梦想!

迎着跨越式发展的劲风,未来在深情地追寻着历史……

第一章 艰苦创业磷中之王———难采之最开阳磷矿品位高,有“磷中之王”之称,用沙坝矿段品位高达36.16%,更被誉为“王中之王”。

开阳磷矿是国内外知名的特大型富磷矿产区,磷矿远景储量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0亿吨,五氧化二磷平均含量33.67%,全国五氧化二磷含量超过33%的优质磷矿78%集中在开阳磷矿区,矿区的磷矿石杂质含量低,镉的含量检测不出。开阳磷矿区被国家列为重点规划矿区,是世界上少有、目前国内唯一不经选矿就可直接用于生产高浓度磷复肥的优质原料,最宜生产磷铵等高浓度磷复肥。开磷得天独厚的磷资源优势,被许多人看作是一颗光彩夺目的高原明珠。

开阳磷矿赋存条件之差,开采之难,堪称世界之最。

我国磷矿资源开采总体情况是,较难开采的倾斜至缓倾斜、薄至中厚矿体多,适宜于大规模高强度开采的少。我国磷矿床大部分成矿时代久远,埋藏深,岩化作用强,矿石胶结致密,且约有75%以上的矿层呈倾斜至缓倾斜产出,为薄至中厚层。这种产出特征给无论是露天还是地下开采,带来一系列技术难题,往往造成损失率高、贫化率高和资源回收率低等问题。开阳磷矿区地质构造尤为复杂,世界采矿界三大难题:缓倾斜、中厚矿体、顶板不稳固,都集中显现在开阳磷矿区的矿体赋存条件上。而缓倾斜中厚矿体的开采则属世界性采矿技术难题。

然而,绳武发现使得在洋水沟深山沉睡了上亿年的“难采之最”终于迎来了它的克星──喜欢征服自然和创造奇迹的开磷人。

深山拓荒者

1958年10月20日,洋水沟(开阳磷矿)以它特有的绵绵细雨迎来了安营扎寨的第一批拓荒者:一百多名从成都军区教导团集体转业的青年军官,背着美式卡宾枪,在洋水河边的荒草滩上落户了。

法国作家雨果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这在开磷十里矿区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它赋予开磷人一半是得天独厚的富矿,一半是艰辛与磨难。

据当时随成都军区教导团转业来到开磷的少尉排长许功实回忆:1958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又特别冷。成都军区训练团一百多名排以上干部和个别士兵在政委张小丰和副团长刘志忠的率领下,拆下肩上的军衔肩章,从成都简阳出发,经过三天的行程才到达贵州,接着又奔赴贵州开阳县用沙坝石笋沟(当地叫鬼门关)的地方。站在关口,看见云贵高原的巍峨大山,一片云海茫茫,细雨绵绵,瘴气弥漫,怪石嶙峋,没有人烟。山下是望不到边的原始森林。在这片原始森林里不时传来野兽的嚎叫声。从部队来时即告之在开阳这一片原始森林里又是一个地形十分复杂的地方,当时内部通报:在台湾国防部保密局的沙盘上,贵州开阳洋水一线是美蒋特务理想的空投地方,被插上了小旗。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根本没有路。天下着蒙蒙细雨,大雾弥漫,拓荒者们背上背包手拉着手,一步一步从石笋沟鬼门关往下滑,摔倒了又爬起来,又往下滑,走了一上午才滑到洋水的源头。接着就是一条小沟,即洋水沟的源头,走了近一天才到达官司坝前面的金华寺。当晚拓荒者们就住在那里,搭起帐篷,准备修路。从石笋沟打通鬼门关至金华的路十分艰巨,山上山下都是悬崖绝壁,十分险峻。记得有一位刚调来不久的工人叫胡顺和,在打通石笋沟鬼门关的通道时担负爆破,被山上滚落下的岩石砸死了。那时他的女儿刚出世,还未取名,为了纪念,大家给他女儿取名叫矿霞,表示开磷人战胜困难的决心,磷矿的未来是美好的,它将像霞光万道永放光芒。

拓荒者们的胸襟是宽厚的,他们理解创业的艰难。洋水沟像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后来者。

矿业总公司技术部地质技术员刘永旭,他于2003年从家乡贵州绥阳考入重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专业。大四的时候,团中央在学校选拔志愿者时,他申请成为了一名团中央的西部志愿者。

2007年,刘永旭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工作两个月后,由于他还在攻读的第二学位与工作的矛盾,他离开了地质队(他当时在攻读清华大学的工商管理学位)。2008年3月,他选择加入了开磷矿业总公司,到井下当一名技术员。在开磷磁场般影响下,他很快就深深的爱上了开磷洋水矿山这片土地。

2009年7月,他的女朋友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大学毕业后也来到开磷矿山扎了根。他们像接接力棒一样,从前辈肩上接过建设开发洋水矿山的重担,支撑着矿山生产大梁,成为一批批开磷矿山的顶梁柱,使得矿山充满生机活力。

“我的生命卑微且渺小,只有和开磷矿山共赴烈火之约,才能使我锻造钢筋铁骨,抵达信念与纯粹的精神境界。”这既是刘永旭的内心世界,也是他扎根矿山的理由。

难以泯灭心底的追求和向往。

我为祖国献磷矿

野岭荒山万宝藏,全凭铁汉手双双。彩旗飞舞欢声动,抬出开磷第一筐。

这是第一批拓荒者、原开阳磷矿矿务局党委副书记贾绍柱当年在《出矿》一诗中记叙的情景。诗歌生动地描述开磷人在艰苦条件下,用最原始的方法为祖国开采磷矿的喜悦心情。把拓荒者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首诗已成为开磷拓荒者心灵的写照,激励着一代代开磷人,投身矿山建设,用铁汉双手、人拉肩扛的壮志豪情,谱写出开磷矿山一曲曲撼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乐章。畅饮过岁月的风流,他们是穿越时空的强者。

拓荒者们多数是少壮离家来到洋水沟,这就为十里矿山注入了雄性与刚毅的气息,产生一种阳刚之气的青春活力,很快就在那艰苦岁月与矿山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厚重、朴实、执著,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特别能战斗、能付出,说干就干不管不顾的精神,而这精神在感化装点矿山的同时,又构成了矿石般不显不张、藏而不露的性格,只要你真心了解他,热爱、关心、帮助他,他就会对你好,并把你溶入其中,绝不会欺生,用火一般的热情对待你,掏心掏肺地把珍藏在心底的宝藏奉献给你,向你袒露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情怀,吸引着你来这里无私地为祖国开采磷矿,使你自然而然就形成与矿山共生共荣、同甘共苦共为一体,形成那种“万有引力”的气息,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人,如种子般自愿、自在、自由落在洋水矿山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些老矿工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初期,是开磷矿山大规模建设的时期。那时井下作业条件确实很差,粉尘大,水也大,能见度低和安全作业条件较差。每天都是一身泥沙一身汗,地面上的人根本无法体味井下采矿作业的艰辛。井下工人们每天要扛着水泥爬上几十米高的天井,用风镐打眼,空气中充斥着爆破后刺鼻的浓烟,耳旁萦绕着T2机刺耳的轰鸣,还要防着冒顶和偏帮的危险……

看到一车车矿石运出井口,输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不知道凝聚了多少艰辛。可矿工们的收入每月仅有29.5元到31.5元,相当于现在同类岗位收入的0.7%左右。井下补贴仅为两毛到两毛五分钱。这样低的待遇与艰辛的付出形成鲜明的反差,可矿工们却仍然每天把灿烂的微笑挂在脸上,无怨无悔。这在日益物质化的今天看来,他们的情怀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然而这就是那个时代开磷矿山人精神风貌的真实体现。

“红色土地”再续传奇

二期工程是开阳磷矿用沙坝矿区。用沙坝是1935年4月红军一军团长征经过的地方。烽烟飘过31年后,于1966年10月,在当年红一军团经过的地方,开始了用沙坝矿区的大规模建设。工程设计边施工边修改,历经17年。1989年10月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投入生产。今天,开磷人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已将用沙坝矿区由前期(1230以上)年产50万吨提升到现在的年产200万吨能力。

啊,一块红色的土地,一批“红军的后代”正在开创着美好的未来!

三十年磨一剑!开磷的创业者们经过30年开发矿业与艰苦奋斗,将人迹罕至的穷山沟变成了云贵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建成了年产150万吨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开采化学矿山。地下磷矿石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300多家磷肥企业,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磷肥工业的发展。他们,为共和国磷肥工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生命的光和热。

我们感动于他们的敬业、他们的奉献、他们的忠诚。更震撼于他们用史诗般的豪情展现开磷奇迹不断在现实中延伸的神奇力量。

(标题字由屈庆麟题写)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6-08/330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