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有机肥缘何处境尴尬?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5-29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吴俊生

作为对传统化肥滥施的一种矫枉手段,有机肥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开始崭露头角。但近年来,基于有机概念的肥料在市场不同程度遭遇尴尬:或沦为不法厂商牟利的幌子;或被部分农民误读为假劣产品。有机类肥料前景究竟如何?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昌盛瑞农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士昌。

史士昌认为,传统的高浓度无机化肥对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立下汗马功劳,但经数十年发展,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边际效应”愈加凸显,而且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有机类肥料正是基于此而发展起来的。

史士昌说,由于中国土壤长期施用化肥,且用量逐年增加,造成土壤有机质缺失,微生物环境更是受到很大破坏,致使土壤肥力大幅下降,这是化肥的粮食增产效应减弱的首要原因。此外,从施肥方式上而言,受传统观念制约,中微量元素投入严重不足,在当前农民习惯于大量施用氮磷钾的背景下,中微量元素反而已上升为影响粮食产量的短板。非但如此,片面施用化肥还会恶化土壤理化性状,助长各种土传病害,继而影响作物品质和人体健康。

尽管有机肥的重要意义已获共识,但令人不解的是,有机类肥料的推广一直不温不火,处境尴尬。

史士昌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市场监管失控,导致流通秩序混乱。面对同质化竞争,部分厂商为获取不菲利润,蓄意在包装标识上做手脚,以次充好,以低充高,将低含量有机无机复混肥充作高含量无机复合肥销售,背离了有机肥的真正价值,破坏了行业整体声誉。

二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效果优劣不均。有机肥原料来源众多,质量好坏不一,加之有机肥与无机化肥比较起来,本身具有肥效慢、持效期长的特点,致使部分农民对其效果持怀疑态度,使用积极性不高。三是研发力量不足,导致科技支撑乏力。就目前来看,有机类肥料生产企业以中小型居多,囿于规模、资金,多数企业无能力也无意愿对有机肥的生产应用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仅凭经验做事。

尽管有机类肥料面临瓶颈,但史士昌坚持认为,从长远看,着眼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机无机复混肥将成为肥料行业发展方向之一。

史士昌表示,有机无机复混肥是在无机化肥生产工艺和有机肥商品化生产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兴起的,近几年发展迅速。由于其结合了无机化肥和有机肥的各自长处,从而拥有了几个突出的优势:有机无机相结合可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作物增产;有利于培养地力,改善土壤活性;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质,保障食品安全。

史士昌说,有机无机复混肥当中的有机质来源较多,包括农业原料、工业废弃物、矿物原料以及海洋原料等,而不同的来源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高下。他透露,近些年来,昌盛瑞农公司致力于从玉米、小麦等制取味精的下脚料中生产氨基酸有机肥,较之其他来源,此种有机肥的氨基酸含量高达18种,同时原料来源充足,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让土地更肥沃,让土壤更健康,让农民更幸福”,史士昌向记者表示,这是昌盛瑞农这家有机无机复混肥企业多年来一以贯之的理念。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5-29/330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