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打造中国一流腐植酸肥料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5-18  互联网

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员阎宗彪:

从澳佳肥业大面积布置试验示范、召开现场观摩会,成立专家团队,成立“腐植酸新型肥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澳佳肥业所做的以上工作,让我看到了腐植酸涂层缓释肥的推广前景,从2011年开始我决定把原设在石家庄的涂液生产厂搬到了澳佳肥业北京总部,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驻厂指导生产,由于澳佳肥业的大力宣传推广,使更多的农民朋友看到了腐植酸涂层缓释肥的效果,并得到实惠。随着澳佳肥业推广力度的加大,腐植酸涂层缓释肥技术已得到广大经销商的认可。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陈伦寿:

阎宗彪同志的腐植酸涂层缓释肥在各地布置的试验示范田,我都参与了测产验收,在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上都有很好的表现,是一项很好的技术,它不仅效果好、使用方便而且环保、无污染、无残留,澳佳肥业引进这项技术后,在全国很多地方进行试验示范,开观摩会和现场会,在推广这项技术上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郑州大学教授许秀成:

现在缓释肥在国内已经形成很大的市场,缓控释肥的市场在将来的市场份额还会扩大,缓控释肥要走环保、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还要考虑中国国情。腐植酸涂层缓释肥作为创新型肥料品种在以后应该加大缓释机理研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尽快制定产品标准。

沈阳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邹德乙:

作为国家标准委腐植酸肥料工作组组长,我走访过全国各地不少的腐植酸肥料厂,澳佳肥业就是样板化企业。建议澳佳肥业做为腐植酸肥料的龙头企业,一要尽快制定产品标准,可以先从企业标准做起;二要为适应各地作物、土壤及施肥习惯的差异,可以增加产品配方,细分产品市场。河北省农机局高级工程师、局长陈春风:

肥料深施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一个很基本的途径。澳佳产品质量稳定,适合于种肥同播,深施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尹斌:

要走环保绿色肥料之路,腐植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澳佳肥业要坚持走品牌之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适合于农业机械化对肥料的需求。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武丽萍:

与澳佳肥业合作进行产品分析方法的研究已经开始,为制定产品标准提供基础性研究很是必要,制定标准要经得住考验,腐植酸肥料标准的制定将使澳佳肥业站上行业的制高点。

河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孙志梅:

与澳佳肥业的合作是从试验示范开始的,通过此次考察,澳佳肥业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企业的清洁生产,走在生产车间里,无尘、无味、无杂物,以后会安排学生多到澳佳肥业来实习参观,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秘书长韩立新:

澳佳肥业作为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对协会的工作给予很大支持,在前不久协会曾宪成理事长率团来澳佳肥业参观指导,与澳佳肥业在人才引进培养、研发合作、产品认证、标准制定等方面达成多项协议,这些合作项目的实施将会对澳佳肥业下一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河北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李晋生:

对腐植酸涂层缓释肥已有10多年的认识,多年前就参与试验示范,很多试验表明腐植酸涂层缓释肥是一种很好的产品。

就如何扩大推广提出很好的建议,以前技术转让的厂家规模小,质量不稳定,致使这种产品已推向市场7~8年,没能大面积推广,现在有澳佳肥业这样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认真推广这项技术,并着手制定产品标准,对于研发者、生产者、使用者都是大好事。

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李继钧:

澳佳肥业坚持做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在做实国内市场的同时,利用合资企业优势,大力开发国外市场。河北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付万鑫:

与阎宗彪同志在河北多地做了多年的试验示范,通过与市面上各种缓控释肥进行对比试验,腐植酸涂层缓释肥在玉米上的效果比较明显,前期不旺长,后期不脱肥,籽粒饱满,抗倒伏。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崔勇: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抽取市场上流通的各种缓控释肥做试验,其中就包括澳佳肥业的腐植酸涂层缓释肥,试验证明肥效比较好,中心决定把澳佳腐植酸涂层缓释肥纳入到全国试验示范规划之中,以便于支持这一产品的推广应用。

河南社旗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杜学云:

澳佳肥业连续三年在当地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从已有的夏玉米试验结果来看,澳佳腐植酸涂层缓释肥作为夏玉米一次性施肥,能够大幅提高产量产值和种植效益,表现了明显的耐涝抗灾性能,玉米青叶活秆成熟,籽粒饱满光亮,品质明显提高。解决了夏玉米高产施肥的“老大难”问题,既省工省力,又高产高效,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在小麦上使用澳佳腐植酸涂层缓释肥试验表明,小麦冬前分蘖和根系增加,提高耐旱和抗寒能力,小麦产量的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都有相应的提高。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本版文字/图片

本报记者王爱娥杜晓枫通讯员邢嘉语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5-18/329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