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12“两会”农资新话题猜想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3-02  互联网

导报带您

看“两会”

3月3日、5日,全国政协、人大会议将依次召开。在“两会”上,农业问题历来是代表与委员关注的重中之重。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问题、农资问题已成为一个互相沟通连接的系统工程。谈农业必涉及农资,谈农资也必关联农业。

代表与委员涉及农资的议题往往能够突破农资产业的局限,站在大农业、大经济的角度。虽然有些议题与农资产业的关联度从目前来看不是十分密切,但却往往反映了大农业、大经济发展对农资行业带来的影响,传递出对农业行业的期望。因此,每年“两会”,《农资导报》作为行业媒体,都派记者上会采访,希望能够更广泛地捕捉到“两会”与农资行业相关的新闻,也希望采访到更多代表与委员对农资行业的意见、建议和分析。

本报将紧扣今年“两会”的主题和热点,充分结合行业实际,全力组织好报道。我们派出吴俊生和马彦平两位上会记者,后方主力支持编辑为肖立、黄存、龚洁。希望这个精干高效的小团队能为行业带来更多的新闻与报道。今年本报两会报道将集中安排在A1版、A2版和C1,C2版。

投入带来农资机遇

★★★★★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从2626.2亿元增加到10408.6亿元,年均增长21.4%。今年中央对“三农”的投入还会继续加大力度。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农业政策研究学者程国强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三强三保”,即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今年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抓好粮食生产和“菜篮子”产品供应。中国粮食生产在“八连增”的基础上面临着一个重要转折,要么是实现“九连增”,要么可能会出现拐点。

长期专注研究中国农业问题的国务院参事刘志仁认为,在农业生产的问题中,农资最为关键。农资作为农业生产的“总后勤部”,现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便是一方面提高农民使用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的水平;另一方面应大力整合化肥、农药等企业,企业规模上去了,才能为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整体科技含量提供有力保障。只有从这两方面着手解决好农资问题,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农技推广是短板

★★★★★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于农业科技。在农业科技这个话题里,有两个分支,一是农业科研中的基础研究薄弱。二是农业科技推广断层,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基本瓦解,企业主导型农技推广积极性不够,而各类技术协会发展才刚刚起步。

对于农技推广断层的问题,农业部也提出了解决思路。一是两条腿走路,健全体系,一方面,提升政府支持的公益性农技推广能力;另一方面,花钱买服务,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予以扶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二是稳定队伍,有人干事。设立公共服务岗位,提高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三是转换推广机制,把经营性农技推广机构从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中尽快分离出去。同时,还要建设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并完善对这些机构的激励、评价考核机制,以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创新服务方式,要求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

食品安全问题升级

★★★★★

食品安全问题应是农药残留问题的升级版。目前食品安全早已突破了农药残留这个单一的问题。它包含着:转基因作物、农药残留、作物生长调节剂、食品添加剂等一系列分支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解决出路就是两条:一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推出的新型农资产品,究竟是否能够广泛应用,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二是以农药化肥为代表的传统型农资产品,如何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来服务农民教育农民。从目前来看,各方面正在做工作,但过程会比较长。

除了上述行业因素外,从社会层面上看也有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食品质量检测体系还不完善;打击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食品生产源头缺乏监管;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

肥料法提案10年

★★★★

“粮乃安民重器,肥乃增粮根本。通过立法来加强肥料生产、销售及使用管理,是保障粮食安全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河南省政协委员、省土壤肥料站研究员张桂兰在2012年的提案中这样表述。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有关人士2月中旬透露,农业部正与有关部门对肥料立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农业部认为,出台肥料法或肥料管理条例很有必要。全国人大农委建议,在肥料管理条例起草中,认真研究代表在议案中提出的意见,推动条例早日出台;在条例颁布实施、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适时研究制定肥料法。

2003年,时任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政协委员武四海在2003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尽快出台肥料法》的议案。农业部于2007年形成肥料管理条例草案,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

推广环保型缓释肥

★★★★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目前化肥的消费量超过5400万吨,居世界第一。近40年来,中国氮素年用量增长43.8倍,年均增长10.5%,氮肥施用总量已占世界总氮的27%。氮肥过度,造成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也会影响中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施用过多,当季氮的利用率全国平均不足30%,有些地区只有16%~22%,而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的氮利用率在50%以上。据估计,每年中国氮肥损失相当于2400万吨尿素,折合人民币360亿元。因此推广环保型缓释肥以实现农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已刻不容缓。然而,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包裹类缓释肥的实际年产量不足30万吨,其使用量不到氮磷钾化肥的1%,造成缓释肥的生产量和农田施用量并不大。主要原因是缓释肥生产成本高、价格贵,导致农民接受程度不高。另外环保型缓释肥行业规范和标准不健全,无法实施有效监管。第三是目前也缺乏有力度的政策支持其开发推广。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应出台鼓励环保肥料生产应用的政策,环保型缓释肥料生产企业国家应给予税收减免、贴息贷款、用水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降低缓释肥料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并建立政府对缓释肥施用农户的资金直接补贴制度。另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建立和健全环保型肥料推广模式以及加大对环保型缓释肥料的研发投入,尽快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加速商业化育种

★★★★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农业科技落后二三十年。农资产品中,种子的落后程度最为严重。今年一号文件中的第10条把“种业科技创新”作为重点提出,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种业科技创新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而企业作为种业创新的主体受到了政策更多的关注。

2月6日,农业部举行“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新闻发布会,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杨雄年表示,农业部将把种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将出台一批种业政策经支持商业化育种,包括种子制种过程中的配套保险。

种子在整个粮食生产中占到25%至30%的分量。今年农业部计划从四个方面推进种业发展。

一是制定实施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对整个种业发展的布局和重点任务进行一个科学的设计和科学的布局。

二是推动出台一批种业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要推动这些政策支持企业的商业化育种。农业部正在研究怎么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商业化育种和种子储备,包括种子补贴、制种过程中的保险。

三是扶持一批骨干的种业企业,主要是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让这些企业增加适应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种业企业的建设提高种子的育种、生产和供应的竞争力。

四是加强优势制种区种子生产基地和种子基地的建设。西北、西南和海南这些地区,特别是制种的地区要统一进行规划,要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基地。

补贴偏向合作社

★★★★

目前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进程中,两个声音交替出现,一是土地流转,二是农业合作社。前者更受到有意进入农业产业的大型企业的欢迎,后者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扶植。无论是土地流转还是农业合作社,都会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而对农资产品现有的流通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农资行业最关注的问题。

从目前看,农业合作社近期的发展前景明朗。因为2012年在农业补贴问题上,财政的新增补贴就提出了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的要求。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今年初表示:最近几年,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失地造成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加。一方面,城市的不断扩张侵蚀着农业用地,而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大公司、大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民的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势头越来越猛。长期来看,这对稳定粮食生产、稳定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难以预料。如果改变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让农民由业主变为雇工,能否持续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恐怕是个大问题,这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里也找不到多少成功的例子。

粮食拒绝转基因

★★★

国务院法制办2月21日公布《粮食法》征求意见稿,第12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粮食法》最终会对转基因问题如何规定,那只有等到最终的法律出台才能知道。”

早在去年“两会”,转基因问题就曾多次引起争论,国家农业部门曾明确表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中国尚未批准转基因粮食进入商业化生产,私自种植、加工和销售转基因粮食及加工制品的均属违法行为。这个征求意见稿相信会成为本次“两会”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此次征求意见稿从文字的表层意思来看,其在中国主粮是否允许应用转基因技术的争论上定下了“不得擅自使用”的调子,但敏感的人士担心,这样的表述仍会给相关人士留下突破其中限制的可能。

也有一些业内人士透露,中国农田里早已大片地种植转基因作物了,有“违规商业化”玉米,也有转基因水稻。据调查,违规商业化玉米品种在四川、湖南、贵州、辽宁、吉林等省种植面积多达几十万亩。转基因水稻种子的销售渠道已遍布南方十多个省,并已形成规模种植。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3-02/32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