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拿什么拯救你?大宗产品

网友投稿  2011-11-18  互联网

“十一五”期间是中国农药产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年均增长率为17.6%,2010年农药产量234.2万吨,中国已成为全球农药的生产大国之一。但是国内消耗仅30%,70%寻求出口,对外贸依存度高,但是我们的出口销售份额却只有全球总销售额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中国农药工业的现状是处于产业链的底层,在国际市场缺乏话语权。

特别是一些大宗产品,以吡虫啉为例,2010年全国吡虫啉原药产能2.5万吨,产量约为1.2万吨,国外吡虫啉原药主要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产量6000吨左右,在吡虫啉这个产品上,中国应该是有绝对话语权的,但是,吡虫啉在全世界1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中,拜耳一家占到70%以上。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内某些农药产品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企业过多过滥,产能过剩严重。一些企业甚至以环保为代价进行低成本竞争,造成市场混乱,还有一些无证企业非法生产,严重扰乱市场,行业无法健康发展。

在十一届全国农药交流会大宗产品论坛上,企业领导、政府官员、协会人士等齐聚一堂,共治大宗产品顽疾,共谋农药行业发展。

过度肥胖急需瘦身

2008年以来,中国个别品种产能扩张迅速,一些企业盲目扩张产能,导致产能过剩现象更加突出,竞争日趋激烈,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如国内草甘膦产业在市场拉动下高速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草甘膦原药的登记企业有131家,其中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的61家,全国产能超过100万吨/年。据有些专家预计,全球草甘膦的需求在55~60万吨左右。中国草甘膦产能无限制地扩张,势必会造成供需矛盾的加剧和市场的结构性过剩,从而导致竞争加剧。

产能过剩导致草甘膦市场陷入深渊,至今能正常生产的草甘膦原药企业只有10家左右,有个别月份甚至只有5~6家企业维持生产,80%以上的企业,由于市场、价格、原料和成本等原因,或者因为国家环保安全等政策监管趋严,而不得不长时间停产、转产或关闭装置。某段时间,草甘膦价格已进入“降无可降”的地步,即使7月份以来,草甘膦价格有所回暖,但受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污水处理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草甘膦企业仍旧在寒冬中煎熬。

产能过剩是行业内一个无需回避的问题,中国化工集团农化总公司总经济师郑先海说,产能过剩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不用惊怪,企业不应盲目跟风。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理事长罗海章表示,对于非专利农药产品,产能过剩、竞争不可避免,因为没有专利门槛,如果一个企业想生产这个产品,并且已达到准入条件,在行政许可法里面,没有理由不发证,不让其生产。以多菌灵为例,开始企业非常多,后来逐渐淘汰,只剩几家,现在市场好,厂家又多了,一些有资本、有技术的企业即将投产。同样,以草甘膦为例,有暴利的时候,山东有20多家草甘膦企业,现在可能就一条生产线,然而六大农化巨头公司在草甘膦热销的时候,除孟山都外的5家,都没有参与草甘膦的生产,先正达即使有专利,也坚决不投产,他们可以采购国内企业产品,可以比价,我们投钱,他们赚钱。因此,我们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难以抑制冲动性投资,市场竞争的发展与人的素质有关。

政策引导淘汰落后

今年3月份以来,关于百草枯的禁限用争论越来越激烈,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曾表示,近期农业部将对百草枯等风险较大农药产品采取进一步的禁限用措施,希望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这是官方首次正式表明对百草枯的态度,似乎也预示了百草枯的命运。

日前,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顾宝根表示,百草枯中毒这一社会性问题已引起大家广泛关注,药检所对百草枯水剂安全性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将于近期发布关于百草枯管理的公告。

业内人士纷纷对百草枯的禁限用表示担忧,罗海章认为,就产品特性而言,百草枯是一个好产品,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用量也大,一旦禁限用,短期难有好的替代品替代。

毒死蜱方面,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寿海表示,由于毒死蜱用量大,需求增长快,已成为使用量最大的杀虫剂品种之一,按国家政策要求,“十二五”期间,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将减少20%,他预感第一个减量使用的产品将是毒死蜱,对毒死蜱的前途表示担忧。同时现在政府部门对环保治理相当重视,环保治理也成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部分,事关前途,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在十一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上,顾宝根表示,针对毒死蜱等在蔬菜残留上的问题而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拟停止毒死蜱、三唑磷在蔬菜上新增和续展登记,此举必将减少毒死蜱的使用。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辉也表示类似的担忧,从明年开始,企业的环保压力会越来越大,环保指标已提高,以山东省为例,环保部门规定废水COD值从100降为50,氨氮值从15降为5,更重要的是有机磷指标的控制,这相当难,因为洗衣粉中有机磷的含量都很高,这点对吡虫啉企业来说,就是存亡问题了。

为什么这些大宗产品的前途堪忧?为什么大宗产品犹如一叶孤舟在政策的风雨中摇摆?百草枯也许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山东省农药研究所所长李德军说,过去我们看一个产品是不是一个好产品,就从环境相容性、生态和谐、药效、农业使用情况等方面评估,百草枯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关怀不够,没有考虑到社会相容性。百草枯的禁限用以及其他大宗产品出现的危机、困难、挑战表明社会对产品的瑕疵容忍度越来越低,我们现在还不注意这些问题,百草枯的今天,就是其他产品的明天。

多管齐下重拳出击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产能过剩、环保压力等问题?怎样提升优势品种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掌握更多话语权,以延长大宗产品的生命周期?

罗海章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准入门槛。行业不能以低水平要求自己,提高准入条件,如必须达到环保、安全等问题的标准,甚至固定资产数目、环保设施实际投入多少等等都严格要求,将门槛提高到一定高度,来抑制产能过剩。

第二,将产品质量标准提升,减少恶性竞争,消除产能过剩。例如10%草甘膦水剂的停止,产品质量提高了,一些企业达不到要求,就必须关闭,这是一种技术标准措施。此外,如果企业在乳油中大量使用甲苯、二甲苯,企业也许就拿不到许可证。如果我们的企业在标准上有独到的技术,并且能给社会、环境等带来好处,希望政府以这个标准为限,这也是一种门槛,也能避免产能过剩。

第三,通过企业技术创新。

如果企业在技术上有独特地方,能使成本、三废污染源方面下降,这也是一种技术门槛。因此,技术上创新和改进也是避免恶性竞争、消除落后产能的有效办法。

第四,通过政府、企业等合作,打击非法企业,规范市场,也能抑制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当然企业家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减少冲动性投资,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浪费,通过市场经济运作,淘汰落后产能。

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认为,针对产能过剩问题,首先行业应加强自律,企业间应加强合作来减少无序竞争。不能以自己企业的赢利为目的,牺牲别人。其次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因为政府部门调整的手段多,而企业只能靠自律和市场调节,往往损失惨重,并且造成资源浪费。政府可以通过登记上限制厂家,在核准上,减少批准类似的定点企业,同时提高环保和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大宗产品都面临着环保排放压力问题、环保排放指标问题,如果政府能够公平地对待,对大小企业都严格监督和检查,能生存下来的就是一些正规、合法排放的大企业。此外,消费者要理智看待问题,不是便宜的产品就好,不是产家多好,而是要注重品牌、药效、质量,通过产消两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1-11-18/327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