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三唑类种衣剂风险分析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1-18  互联网

图1. 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包衣对小麦种子出苗时间和出苗率的影响

图2.在17℃/6℃、15℃/0℃和10℃/0℃胁迫温度处理下,玉米幼苗细胞相对电导率

图3.在适宜温度和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根系耗氧速率

图4.三唑酮拌种对盆栽小麦出苗的影响(对照药剂3%苯醚甲环唑)

1.苯醚甲环唑在小麦种子处理上的表现(见图1)

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在小麦包衣时推荐药种比为1:400。不同预设药种比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见图1。可逆弱絮凝态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小麦种子包衣,空白对照在播种后3天,小麦出苗率已达37.3%,而包衣种子只有11%~ 14%,但自第四天开始,包衣种子的出苗率则明显高于空白对照处理。在第十一天,包衣种子的出苗率约95%~98%,而对照种子的出苗率只有87%。

2.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在玉米种子处理上的差异

戊唑醇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药剂,使用面积很大,但在中国北方地区这几年连续出现戊唑醇和烯唑醇玉米包衣出现低温药害的现象。据《中国玉米》第213期报道:2008年凡用含有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有效药剂三唑类(三唑醇、戊唑醇)成分的种衣剂处理的种子,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药害。种子只长须根,不长芽,或芽很小,弯曲不出土。一般发生率在10%~30%左右,严重的地块在50%以上。

田间的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玉米丝黑穗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10~30g a.i./ 100kg种子剂量下,苯醚甲环唑包衣处理玉米种子后在抽雄期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70%以上。因此,我们研究了低温胁迫下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包衣处理对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的影响。

A.对玉米种子出苗的影响

播种后低温胁迫能降低玉米种子出苗率。而与对照相比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包衣处理在25℃/20℃下对玉米种子出苗没有不利影响,但随处理温度的降低,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均表现出对玉米种子出苗的抑制作用,且在相同的包衣剂量下胁迫温度越低,对玉米种子的出苗抑制越严重。即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包衣处理玉米种子能加剧低温胁迫所致的玉米种子出苗率下降。

B.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25℃/20℃下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玉米幼苗株高和植株鲜重均无显著影响,但在17℃/6℃、15℃/0℃、10℃/0℃下则有显著的抑制作用(α=0.05),且随处理剂量的增加,对株高和植株鲜重的抑制也相应增加。

在玉米组织中,中胚轴相比其他组织更容易受到低温胁迫伤害。戊唑醇在25℃/20℃下对中胚轴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低温胁迫下则表现为抑制作用。苯醚甲环唑在25℃/ 20℃下对中胚轴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在低温胁迫下则与戊唑醇表现相似的抑制作用。

C.对玉米幼叶中电解质外渗情况的影响(见图2)

低温胁迫能引起低温敏感型植物的膜脂质发生相变,导致细胞内电解质外渗,而玉米属于低温敏感性非常强的植物,叶片细胞在低温胁迫时产生的电解质外渗现象比较严重。从图2看出,经系列低温胁迫的各处理整体表现为胁迫温度越低,细胞的电导率越大,细胞的膜系统受伤程度越重。但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包衣处理后对叶片细胞电导率的影响不同。戊唑醇包衣剂量为6ga.i/ kg时的叶片细胞电导率与对照无差异显著性(α=0.05),但在12、24ga.i/kg剂量下包衣处理的叶片细胞电导率比对照高7.00~16.31%,且处理剂量越大叶片细胞电导率越高,即戊唑醇能加剧低温胁迫导致的细胞电解质外渗。苯醚甲环唑在10g a.i./kg剂量下叶片细胞电导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α=0.05),但在20、30g a. i./kg剂量下叶片细胞电导率比对照低,且处理剂量越大叶片细胞电导率越低。即苯醚甲环唑包衣处理玉米种子能有效减少由低温胁迫导致的细胞电解质外渗。从这一点分析苯醚甲环唑用于玉米种子包衣可能比戊唑醇更安全。

D.对玉米幼苗根系呼吸速率(耗氧速率)的影响(见图3)

玉米幼苗受到低温胁迫后,重置于适宜温度下的呼吸强弱代表幼苗对伤害的补偿和修复能力。如图3所示,戊唑醇在12、24g a.i./kg剂量下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且随剂量的增大而抑制加强。在17℃/6℃、15℃/0℃和10℃/0℃低温处理后,苯醚甲环唑包衣处理的幼苗与同温度下的无药剂对照相比均提高根系的呼吸速率,且在处理剂量范围内随剂量加大促进增强。这一点也证明苯醚甲环唑用于玉米种子包衣比戊唑醇更安全。

因此,戊唑醇与苯醚甲环唑种子处理都能加剧低温胁迫导致的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但苯醚甲环唑更有利于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伤害的修复,因而风险性更低。

3.三唑酮对小麦种子处理的影响

三唑酮在我国使用历史悠久,对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的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再加上其低廉的价格,三唑酮在我国农民心目中的认可度非常高,是小麦病害防治的重要品种。有鉴于此,国内有生产厂家将三唑酮用于小麦种子处理。但在生产实践中,有过三唑酮包衣对小麦产生药害的事例,现将其风险分析如下:

A.三唑酮种子处理对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实验表明,三唑酮包衣药剂处理的小麦种子平均出苗率为48.7%~77.7%,随处理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包衣药种比低于1∶600时,3%三唑酮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种子出苗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在相同剂量下对小麦种子出苗无显著抑制作用。而当三唑酮与苯醚甲环唑混用时,当三唑酮的比例增加到2∶1时,对小麦出苗抑制作用也非常显著。

B.三唑酮种子处理对小麦苗期株高的影响

实验表明,三唑酮包衣处理对小麦苗期株高增加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随处理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以及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混用对小麦苗期株高也有类似促进作用。

C.三唑酮拌种对小麦种子出苗的影响(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在处理剂量范围内,三唑酮拌种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相比略低,但相对而言小麦种子出苗率影响不大,且对小麦种子出苗的相对抑制率均小于12%。

因此,三唑酮包衣对小麦种子出苗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苗期的生长反而有促进作用,因而三唑酮对小麦的抑制作用发生在种子的萌发阶段,不适于包衣处理。但三唑酮拌种对小麦种子出苗的影响较小,相对安全。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对小麦的出苗则没有显著影响,适于小麦种子包衣。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1-11-18/327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