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天脊:策划煤化工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7-08  互联网

□特约记者 王爱军

题记:近三年,煤化工领域关注更多的是天脊集团。

在国际国内同行业纷纷关门停产、裁员降薪之际,天脊集团却以它独有的优势和龙头的魅力,顶住金融危机和行业低谷双重迭加带来的巨大压力,以连续三年持续盈利、以25%的幅度为职工连续三年增资、节能减排成效突出的骄人成绩,坚挺着中国煤化工的脊梁,真正成为煤化工领域的一匹“黑马”。

问:靠何支撑?曰:天脊集团成功实施的大型煤制合成氨装置扩能改造增产50%这一创举。

“可以说,没有合成氨装置的成功增产扩能改造,就没有天脊集团的今天。”天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王光彪讲起这个成功的经典案例时深有感触,话语间充满自豪和骄傲。

事实足以证明,天脊集团成功增产扩能改造大型煤制氨装置,这是世界煤制氨领域的奇迹,也是中国煤化工史上的壮举,更是天脊集团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这是一套什么样的大型煤制合成氨装置?为什么要对它进行增产扩能改造?此举为什么在国际国内煤化工领域引起轰动和震惊?追求发展的天脊人,讲述的不是神话。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工程———山西化肥厂(天脊集团前身)建设情况汇报时明确指出:“要把大力发展复合肥料作为方针定下来。如果走发展复合肥料的道路,我们就要下决心投资,把复合肥料搞上去。”遵照这一指示,国家在当时并不富裕的“口袋里”掏出16.5亿元人民币,决定上马建设天脊集团。16.5亿元,相当于当时4个长治市工业产值的总和。

一时间行业关注的焦点,齐聚天脊集团。

当时,天脊集团成套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德国、日本、法国、挪威等8个国家11项专利技术和设备,建设国内第一个以煤为原料生产高浓度复合肥料的现代化企业,设计年生产合成氨30万吨,以煤为原料。这套大型煤制合成氨装置采用德国鲁奇加压气化、耐硫变换、低温甲醇洗、液氮洗、甲烷转化及托普索氨合成等工艺技术,构成了举世无双的独特的合成氨工艺。虽然鲁奇炉制气在国内外已是一种成功的制气工艺,尤其在城市煤气、合成油类及石蜡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但将鲁奇加压气化技术用于大型合成氨装置却是世界首例。还有一个首例,就是将8个国家的11项专利“揉合”在一起。假如一个专利单独拿出来是成熟的,11个相互交融那难度可想而知。同时把鲁奇炉制出的合成气用于生产合成氨也存在许多问题,在整个流程中,从净化系统到合成系统采用的德国鲁奇、林德、托普索、法国“液空”等诸多专利技术,有许多相互匹配及有机结合的问题急需解决处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鲁奇在加压气化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以褐煤、长焰煤为原料的煤气化方面,但在使用贫瘦煤为原料和制取合成氨的综合技术方面却经验不足,致使装置试生产初期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开停车十分频繁,运转率极低。

面对困难,愈挫愈勇的天脊人没有退缩,没有消极。他们牢记挺起民族复肥工业脊梁的重任,以尊重科学、勇于实践、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魅力,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改善了气化炉和整个装置的运行状况。这个连外国人都感到棘手的“没有煮熟的鸡蛋”,在天脊人手里成功完成了。2000年,实现了整个装置的达产达标,并通过国家验收,其出色表现在全国乃至世界煤化工领域有目共睹。

与煤化工结缘的天脊集团,凭其优势、实力和肩上的重任,不会满足现状,更不会固步自封。他们瞄准转型发展目标,开始精心策划煤化工的跨越发展。之后,天脊集团先后投资建成年产20万吨硝铵装置和年产27万吨硝酸装置,并计划2006年建成年产13万吨苯胺装置。这样使每年合成氨需求量达到45万吨,企业每年直接面临液氨缺口高达15万吨。

怎么办?

有三种解决方案:一是直接从市场采购;二是新建一套15万吨合成氨装置;三是在原生产装置上进行增产扩能改造。

天脊人在抉择中反复思考、认真研究:从市场采购合成氨———作为中间产品采购量无法保证,采购价格也太高,并且合成氨作为危化品运输、装卸难度都非常大;新建一套年产15万吨合成氨装置———没有合适工艺技术可选择,若选用鲁奇煤制合成氨工艺技术投资估算在10亿元左右,项目投资大,所需建设用地也难以满足,装置布置难度大、建设周期长、产品成本高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在权衡中反复筛选,天脊人认为上述两种方案局限性大,并且无助于装置能耗的降低。最终,天脊集团倾向于在原有装置上实施增产扩能改造。这是经过科学分析、反复切磋、认真比较、积极论证,在经过多种方案对比后作出的决定。

这可是前无古人、今无先例的重要举措。对此,外国专家摇头摆手,国内专家叹声一笑。但天脊人坚信:瞄准了路子,就一定要走下去!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1-07-08/325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