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涸的河道
水田无水
洪湖见底
秧苗无法移栽
长江中下游大旱。数十年来从未发生如此大规模旱情的农业重地、鱼米之乡,被撞了一个措手不及。几乎从未缺水的地方发生的大旱情,又一次向我们提醒:越来越频见的极端天气条件对农业和农资的影响,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提高风险预防意识,加强风险抵抗能力,其重要性应被提上更高的等级。
本文截稿之时,欣闻5月31日湖北全境迎来中度以上有效降雨过程,旱情进一步缓解。气象部门预告6月初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迎来较强降雨过程。
一场及时雨
下雨了。
这是5月21日的江汉平原。像这样的一场降雨,在这里曾经无比平常,而这一次却大不相同:已经干渴了半年的鱼米之乡,太需要雨水了。
自去年11月以来的200多天里,湖北全省有60余个县市的雨量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少。特别是4月下旬至5月中旬,境内降雨一般只有30毫米左右,比历史同期少一半以上。水田早稻秧苗干渴,旱田棉花难以移栽。
“这是一场及时雨。”5月21日至22日的降雨过程,为江汉平原的棉花种植给力不小。雨后记者走访荆州、潜江、仙桃等棉产区,几乎每一块农田中都有正在耕作的农民,而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在做同一样活计———移栽棉花。天门市委农业科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降雨对天门旱情缓解大致在三成左右,当地160万亩耕地,水田和旱田大约各一半。雨后旱地旱情缓解比较好,棉花按时移栽的压力被及时缓解了。
据气象部门的数据,这场几乎覆盖湖北全境的的中到大雨,江汉平原大多县市平均降水量都达到了50毫米以上,旱地墒情好转明显,对棉花及时移栽以及缓解在田作物旱情有较好作用。
旱情仍在。湿润的空气和滋润的土地之外,是随处可见水位低落甚至干涸见底的河道和水塘。“这场雨下得还不够。现在的压力在水田,很多中稻秧苗还是插不下去。水田泡田用水量很大,我们天门当地没有大的水库,一直以来都依赖从外县市调水。干旱持续了大半年时间,河道和库塘里缺水很厉害,这场雨后地表可用水还是很少。”
洪湖水,不再浪打浪
“我今年53岁了,从小到大一直在洪湖边,还从来没见过这个场面。”记者在洪湖市湖滨管理处见到水产养殖户老张时,他正和兄弟一起在一条通往洪湖的水道边整理水泵,准备往自家的精养塘中抽水。水道中水位很低,对面的一台水泵也正在运转抽水。“不下雨鱼塘全靠水泵补水。河道水也不多了,大概还够我们坚持一个来月。我还算好的,在湖边搞养殖的就惨了———洪湖湖边都已经见底了。”
沿河道前行一两公里就是洪湖。放眼望去,只有走船的水道有水,遍布的养殖网箱铺展向远处的湖心,中间是搁浅的渔船。
流经洪湖市万全镇的洪排河、内荆河,当前水位不足半米,部分河段已经见底,正常年份水位应该能够达到8~10米。河流水位过低,甚至造成周边农田无法抽水灌溉。当地居民感叹:“现在想搞点水,比以前见皇上都难”。
不只是洪湖。据报道,汉江中下游近千万亩农田仅有天门罗汉寺、潜江兴隆、仙桃泽口三座涵闸维持每秒10立方米至30立方米的低流量引水,远不能满足粮食主产区涵闸引水要求。在江汉平原,东荆河已于5月26日断流,河流生态遭受重创,流域内约150万亩农田、20万人用水统筹协调难;洪湖、长湖、斧头湖、梁子湖等主要湖泊蓄水比历史同期少七至九成,大片湖面干涸,周边农田用水紧张。
也不止是湖北。中国气象局消息,从今年1月开始,长江中下游降水明显减少,出现了自1954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较为严重的旱情,可说是一个极端气候事件。气候监测显示,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部分地区出现饮水困难。据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长江干
流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至70%。5月20日,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减少约73%。
农资人农民齐盼下雨
“我今年同期的销量比去年少了三成。”洪湖市辅军农资商行老板杨辅军是澳特尔复合肥洪湖总代理。5月22日,在他的店面,他告诉记者,今年的干旱对当地农业影响很大,对他的生意影响也不小。洪湖是水稻主产区,水田缺水,早稻减产已是必然。更严重的是,因为缺水很多中稻无法及时移栽,因为中稻是当地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大头儿”。
严重旱情进一步影响到了当地农资销售。洪湖市沙口镇种子站站长吴江友表示:由于持续旱情,很多农民都选择了减量施肥,或者使用低端农资产品;同时,由于降水不足,长江流域的水库发电受到严重影响,缺电直接造成了化肥生产厂家成本上升,今年的化肥进货价格在不断上扬,总之,截止到目前,化肥销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
中稻育苗是从5月初开始。育苗用水不多,缺水也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解决。20多天到月末,苗就长好了。“无水泡田、无法移栽的田块很多。如果拖的时间太长,拖过6月初,那么移栽过晚一定会影响中稻长势和产量。”
“旱情严重到根本就无法移栽,那就更不要说了。”杨辅军告诉记者,中雨只对旱田的旱情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对水田来讲,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前几天洪湖湖底都能走摩托,几条大河都没水见了底。”由于持续的干旱,当地水田的早稻无法下秧。部分农户自3月份所育秧苗至今仍无法移栽,而正常情况下,育秧时间一般都会控制在30天左右。在持续干旱的影响下,早稻减产已成定局。有的农民害怕旱情持续;另有一些农民考虑过水田改旱田,改种玉米,但又由于当地地势低洼,农民担心在6月汛期一旦旱情解除,又有可能造成水淹,因此,很多农民已经放弃种田,选择了外出打工。
小户的农民田地少,种田收入也不占大头,可能很多会选择这一季干脆不种了事。种田大户则更焦急。记者在洪湖万全镇见到的方先生,今年刚刚包了100多亩水田,前期种子、土地租金和整地费用已经投入4万多元,现在翻耕过的土地还在晾着。“在育苗基地统一育的秧苗已经越长越高了。如果再不下大雨,稻秧肯定是插不下去了。只好种点玉米多少挽回点损失。”
天门市委农村科负责人也表达了类似的取舍两难。他还说,虽值旱年,当地地下水仍丰富,有农民设想打井取水种田,但是一笔账算下来实在划不来:深井几万元,浅井几千元的费用,种田收益是否划算不说,在本不缺水的地方打井,将来很可能闲置甚至废弃的可能足以令人打消了主意。
“其实,做农资的比农民还盼下雨。田种不下去,肥料和药自然也无处可卖。”杨辅军说,前期销量已受影响,如果中稻再出问题,今年生意就肯定不好做了。
防旱是最好的抗旱
“相比起来,我们更关注中稻。”5月23日,在湖北省农业厅,记者与工作人员谈起棉区降雨保证棉花移栽,他这样回答。保全省粮食产量的关键,是中稻。
据其介绍,持续的旱情对湖北省的“保粮”造成很大压力。1900万亩中稻是湖北粮食总产的重头,而当前正值中稻种植关键期。根据农业部门统计,当前900万亩进展顺利,1000万亩受干旱影响正常移栽。
罕见的三季连旱使该省农业受到重创,农作物、水产、畜牧三项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亿元。
据了解,前期受干旱影响,湖北主产作物之一的油菜籽颗粒不饱满,产量不理想。夏收作物小麦产量也不如正常年份。
“大旱之下,农业部门抗旱的手段其实十分有限,有力不从心之感。”当地农业部门收集发布旱情信息,指导抗旱工作。紧急制作了干旱条件下各作物种植方法教材,在系统内下发,用于基层工作人员指导农民。并正在向上级相关部门反映协调,以期能推出补贴农民的政策,“目的只有一个:力保种植面积,力保粮食产量。”
湖北省植保站工作人员介绍,前期旱情影响了湖北早稻种植面积大约在三成上下,前期已经造成当地除草剂市场销量下降,“大约在两成左右”。
负责测报工作人员说,干旱一般会造成水稻二化螟等害虫虫情加重,目前当地正采取措施提前应对。但虫情重仅指单位密度大,并不意味杀虫剂市场机会更好,因为种植面积才是根本因素。而按照目前的情况,“中稻种植面积怎样还是要看下不下雨。”
在湖北省土肥站,受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刚刚随同省里的抗旱工作小组从荆门旱区回来。他对记者谈起,荆门的一个水库,冬天修坝的时候,把水全部放掉了。“如果留一点,到现在就顶大用了。”他说,作为土肥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这次旱情,深刻体会到农情与水利设施运行的协调联动很必要。“我们这里的土壤墒情监测体系,目前看来欠缺还很大,这可能也是受长期不曾缺水的影响。”
他还提到,这次旱情使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应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强对旱情的预防意识,长远还是要靠预防应对旱情。专题写作记者于志强
实习记者杜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