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1年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病虫害呈现严重或者偏重发生态势,因此防治工作任务较重。为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全国农技中心会同各有关省制定了小麦、水稻、玉米重大病虫害以及蝗虫、草地螟和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技术方案。该方案把减少农药用量、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扩大绿色防控面积、进行全程综合防控等科学植保理念用于实践之中。
水稻———
农药用量减10%
2011年水稻病虫害继续呈严重发生态势,程度重于2010年,预计发生面积13.9亿亩次。防控目标是: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30%以上,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15%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稻田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杜绝使用高毒农药和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品种。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以重大病虫为主攻对象,抓住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期,做好害虫主害代和病害流行关键期的防控,主推绿色防控技术,注重合理用药,推进专业化防治,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保护稻田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水稻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防治重点区域:
华南稻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双季稻种植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为主攻对象。
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河南中南部单双季稻混栽区和单季稻种植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江淮和黄淮稻区主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为主攻对象。
西南稻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北部单季稻种植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主攻对象。
北方稻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部单季稻种植区,以稻瘟病、二化螟和条纹叶枯病为主攻对象。
专业化防治主推九项技术。
1.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
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沤,浸没稻桩7~10天,可杀死70%~80%的螟蛹,有效降低虫源基数。冬种田在收获后及时耕沤,也有一定灭螟效果。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淹没稻桩,可杀死90%以上的螟虫。
2.选用抗病品种防病技术
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淘汰抗性差、易感病品种,及时轮换种植年限长的品种,是预防病害的根本措施。
3.昆虫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技术
在二化螟越冬代和主害代始蛾期开始,田间设置二化螟性信息素,每亩放一个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更换一次诱芯,诱捕器高出水稻植株顶端30厘米。集中连片使用,可诱杀二化螟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和种群数量。
4.种子消毒和带药移栽预防病虫技术
早稻用咪酰胺浸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用吡虫啉拌种或浸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病毒病和稻蓟马。秧苗移栽前3~5天喷施送嫁药,预防或减轻大田病虫的发生为害。双季早稻施用送嫁药,预防螟虫和稻瘟病。单季稻和双季晚稻施用送嫁药,预防稻蓟马、螟虫、稻飞虱及传播的病毒病。
5.生物农药防治病虫技术
苏云金杆菌(Bt)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技术。于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Bt防治,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使用Bt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注意Bt对蚕高毒,临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井·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技术。在叶(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破口抽穗期遇阴雨天气时,采用井·蜡质芽孢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均匀喷雾,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不污染环境,对水稻安全。
井·蜡质芽孢杆菌防治稻曲病技术。于水稻孕穗期破口抽穗前7~10天,施用井·蜡质芽孢杆菌,可有效预防稻曲病,并兼治纹枯病。
6.保护利用天敌治虫技术
常用措施有: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利用蜘蛛、寄生蜂、瓢虫、草蛉、青蛙等天敌;释放赤眼蜂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
7.灯光诱杀害虫技术
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于害虫成虫发生期天黑后开灯,天亮后关灯,可诱杀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黑蝽等多种害虫。
8.稻鸭共育治虫控草技术
水稻移栽后7~10天扎根返青、开始分蘖时,将15天左右的雏鸭放入稻田饲养,每亩稻田放鸭10~20只,破口抽穗前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可减轻纹枯病、稻飞虱和杂草等病虫草的发生为害。
9.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防治病虫技术
吡蚜酮、噻嗪酮、异丙威、醚菊酯防治褐飞虱,噻虫嗪、烯啶虫胺防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丙溴磷、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防治稻纵卷叶螟,三环唑、咪鲜胺、稻瘟灵防治稻瘟病,宁南霉素等抗病毒剂与杀虫剂协调使用预防条纹叶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防治稻曲病。
小麦——
专业化统防统治达15%
2011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约10亿亩次。防控目标是:小麦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占防治面积的15%以上,其中高产创建示范片、病虫防控示范区实现全覆盖;扩大生态治理示范与推广面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针对“两病三虫”重点发生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关键技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种子包衣、生态治理等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做好小麦条锈病菌源区治理和暴发性、突发性病虫应急防治,确保全年防控目标的实现。
重点防控“两病三虫”,即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麦蚜、麦蜘蛛和吸浆虫。
华北、黄淮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为主,局部地区兼顾条锈病和赤霉病。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麦蚜为主,兼顾麦蜘蛛。西北麦区重点针对条锈病、麦蚜、麦蜘蛛,兼顾吸浆虫。西南麦区重点针对条锈病、麦蚜和麦蜘蛛,兼顾赤霉病。
苗期至拔节期重点查治条锈病和麦蜘蛛,挑治麦蚜;穗期华北麦区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长江流域和黄淮麦区重点预防赤霉病和防治麦蚜,西南麦区以防治条锈病和麦蚜为主,预防赤霉病,西北麦区以防治条锈病、吸浆虫和麦蚜为主。
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四项技术。
1.药剂拌种技术
播前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药剂、统一技术、统一拌种”,拌种器与人工拌种相结合,群众拌种与专业拌种相结合,大力推广应用药剂拌种技术。
2.“带药侦察,早春预防”技术
专业化防治组织带药侦查病情,针对小麦条锈病发病中心和发病田块实施“发现一点、防治一片”。
3.赤霉病预防技术
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形势,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统一组织喷药预防赤霉病。
4.一喷三防技术
当多种病虫害同时发生时,突出主要病虫、重点田块,在灌浆期选用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混用防治病虫和预防干热风为害,以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玉米———
扩大绿色防控面积
2011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常年,预计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10.5亿亩次。防控目标是: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病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比上年提高10%以上,扩大绿色防控示范与推广面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根据不同生态区域,针对重点病虫,以保障玉米生产安全为核心,以专业化防治为手段,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导、化学和物理防治为补充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防控重点
不同区域的防控重点:北方春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和大、小斑病,制种田注意防控矮花叶病毒病;黄淮海夏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小斑病和玉米叶螨,山东、河北、河南还要兼顾玉米粗缩病毒病;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和大、小斑病;西北地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和玉米叶螨。
不同生育期的防控重点:播种期做好药剂拌种,预防病虫发生;苗期至大喇叭口期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重点防控病毒病、玉米叶螨、玉米螟和大、小斑病,西南、西北地区重点防控玉米螟;灌浆期前后西北地区重点防控玉米叶螨,其他地区重点防控玉米螟。
专业化防治主推五项技术。
1.释放赤眼蜂技术
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统一组织农民科学释放赤眼蜂,每亩地设置1~3个释放点,将放蜂器具别或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
2.秸秆还田技术
组织农民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压低虫源。
3.白僵菌封垛技术
在玉米螟化蛹15天以前,组织农民进行统一封垛,每立方米秸秆垛用白僵菌粉100克。
4.药剂灌心技术
在玉米喇叭口期,组织农民统一采用Bt、白僵菌、辛硫磷等实施灌心技术。
5.物理诱杀技术
在玉米螟成虫羽化期,统一组织农民使用灯光诱杀各代成虫,对越冬代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
马铃薯晚疫病———
全程综合防控
马铃薯晚疫病是流行性、毁灭性病害,已成为制约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1年马铃薯晚疫病在西南、西北北部、东北北部主产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预计3600万亩。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脱毒种薯为基础,以种薯处理和化学药剂应急防控为重点,以健身栽培为补充的全程综合防控技术。将马铃薯晚疫病为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
主要防控技术有六项。
1.脱毒抗病品种技术
健全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留种田要与大田相距2.5千米以上,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单打单收。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抗、耐性相对较强的品种。
2.种薯处理技术
提倡小整薯播种。种薯切块播种时,切刀用75%酒精、0.1%高锰酸钾液或福尔马林浸泡消毒。拌种可选用68%精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按种薯重量的0.3%加适量草木灰或石膏粉混合均匀后拌种。
3.高垄栽培技术
推广高垄栽培,尤其在雨水多、墒情好的地区。可采取垄上播及平播后起垄等方式,降低薯块带菌率。
4.栽培防病技术
合理密植,现蕾期控制徒长。
适时播种,合理轮作,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连作或套种,禁止与番茄连作。
5.化学应急防治技术
马铃薯现蕾前或降水(阴天湿度大)时,开展中心病株调查、定点系统调查和田间大面积普查,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并带出田块销毁,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药剂进行封锁控制,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喷3~4次。进入现蕾期后开展大田普查,发现中心病株的田块可选用内吸性杀菌剂,如精甲霜灵、霜霉威、烯酰吗啉锰锌、氟吡菌胺霜霉威等喷药防治,坚持药剂交替轮换使用。现蕾至开花初期,在连阴雨来临之前喷施2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丙森锌、双炔酰菌胺、百菌清等等进行预防。
6.收获与贮藏期病害预防技术
马铃薯收获前一周进行杀秧,把茎叶清理出地块外集中处理。选择晴天收获,避免表皮受伤。入窖前剔除病薯和有伤口的薯块,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贮藏前用硫磺熏蒸消毒贮窖,也可用15%腐霉利·百菌清复合烟剂或45%消菌清烟剂。贮存量控制在贮窖容量的2/3以内。贮藏期间加强通风,温度不低于4℃,湿度不高于75%。
农区蝗虫———
损失控制在5%内
2011年东亚飞蝗夏蝗在天津北大港,山东东营、滨州,河北沧州,河南新乡、濮阳,山西运城和陕西渭南等地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亚洲飞蝗在北疆阿勒泰和塔城边境区域局部中度发生;西藏飞蝗在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在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新疆北部,黑龙江西部、吉林和辽宁西部局部呈大发生态势。防控目标是:农区飞蝗处置率达90%以上,生物防治占20%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土蝗处置率达60%以上,生物防治占10%以上。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边境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的目标。
飞蝗的防控策略为“狠治夏蝗、控制秋蝗”;土蝗的防控策略为“挑治为主,普治为辅,巧治低龄,控制在扩散危害前”。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水源区和自然保护区,重点实施生物防治;高密度发生区,实施专业化应急防治。
主要防控技术包括三个:生态控制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