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焦点地带“两会”农业话题猜想

网友投稿  2011-03-04  互联网

★★★★★:重要性强、关注度高 ★★★★:重要性强、关注度较高 ★★★:重要性较强、关注度高

3月3日和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今年的“两会”显得意义非凡。“三农”问题历来是议案提案中的热点和焦点。

粮食安全★★★★★

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当前保持粮食总产在1万亿斤以上,是中国粮食生产的一个底线。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对粮食作物生产构成了重大威胁。今年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出台了十项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10日,国务院又召开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近年来,国家一再强调解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但耕地被占用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一些地方认为农业比较效益低,对保护耕地积极性不高。一些地方土地撂荒和浪费问题很严重。靠天吃饭不能保证粮食安全,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城镇化加快,务农的人数在不断减少,加紧培育新一代的农业工人,才能解决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劳动力隐忧。

袁隆平表示:“一是靠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靠投入,国家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三是靠科技,科技的前景无限。”

稳定粮价★★★★★

世界银行发表的《粮食价格观察》报告称,截至2011年1月底,国际食品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29%。在高通胀背景下,物价尤其是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牵扯到方方面面。

在粮食生产环节,土地租赁费、人工费、汽柴油费用、水费、农资费用等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在天气情况不利的情况下,要保证农民的利益,农产品价格必然上涨。一方面,国家要保护农民利益,粮食价格上涨有益于农民收入提高;另一方面,国家抑制通胀的主题方向则不允许农产品价格涨太高。因此,如何建立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利益补偿长效机制,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等亟待出台。

而如何打压游资介入粮食收购市场,充分发挥粮食部门在稳定粮价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保障粮食收购工作的安全显得愈发重要。

食品安全★★★★★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近年来,“吃得不放心”已经成了人们的一块心病。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还存在差距。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将会对百姓的健康乃至社会的稳定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从农产品生产角度出发,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含有非法转基因成分等问题,不断诉诸于众。去年的毒豇豆事件后,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是否使用违禁农药、农药残留是否超标。近期曝光的“镉大米”事件,把人们的眼球吸引到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上。根据学者调查,在湘江中下游衡阳长沙段沿岸采集的农田土壤样品中,砷、镉、铜、镍、铅和锌含量均大于湖南省相应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其中,镉、铅含量分别超标7.97倍、3.69倍。据悉,土壤污染区主要分布在重工业城市和金属矿山周围。此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土壤墒情变差,加之过度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致使土壤墒情严重缺失。

中国食品行业实施的是“分段管理”,即农业部负责种植养殖,质监总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工商管理总局负责食品的流通,商务部负责屠宰及酒类的行业管理,餐饮行业由卫生部门负责等,造成了实际的“多头监管”。

百姓何时能吃到安全食品?

水利建设★★★★★

2011年1月29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八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文件指出,未来10年投入4万亿治水,10%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见,国家将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将农村水利建设高潮推到新的高度。如何高效利用资金,让水利工程成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红利”,相关管理部门任重而道远。

专家调查认为,203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7亿吨,即未来20年粮食产量要增长40%,这必将加大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据调查,如果有水资源保障,宁夏还能再开垦1000多万亩优质农田,甘肃还能再造1400万亩良田,东北地区还能再增加三四千万亩耕地。有重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国家节水农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农业补贴★★★★

自“十五”以来,中国政府逐步取消“三税”,实施农业补贴政策。2010年,“三农”支出达到8183.4亿元。在通胀压力加大的2011年,粮食增产更至关重要。今年1月,中央财政下拨今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资综合补贴835亿元,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虽然近年来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长,但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仅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

目前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90%以上的调出粮来自13个主产省区。相比搞工业,粮食生产的收益要小很多,而且粮食生产没有财政收入。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对主产省份应给予长效补偿措施。此外,近年来国内发生了多起由补贴项目引发的贪污、腐败、寻租等案件。

因此,加大补贴力度,研究恰当的补贴方式、把钱补给农民、把钱花在刀刃上,建立补贴支付的反馈机制,加强补贴使用的监管,对补贴效果进行针对性强的评估,随时掌握补贴使用情况和效果,提高补贴操作的透明度等问题,不仅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把反哺农业落实的关键。

金融保险★★★★

据介绍,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末,国内涉农贷款余额为11.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2.7%,同比增长26.6%。“三农”问题的改善和解决,都离不开农村金融制度的大力支持。

考察现实情况不难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地从农村地区撤并、政策性银行经营范围进行调整,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以江苏为例,该省农村金融组织主要有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种类型。由于规模小,应对市场风险、坏账风险及操作风险能力相对薄弱;资金来源不足,部分小额贷款公司面临无钱可贷局面;小额贷款公司无法获得申请贷款的企业以往的诚信记录,加大了公司风险控制难度;农村资金互助社潜在经营风险大的问题。

贷款难一直是影响农民创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老大难问题。此前传出,“十二五”期间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拓宽社会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路径的说法,能否尽快落实?

土地流转★★★★

当下土地流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类似上世纪80年代的土地流转,基本上在村内农户、亲戚朋友之间流转;第二种形式叫“占补平衡”或“建设用地指标异地流转”;第三种是资本下乡整合农民土地,土地向农业资本集中。

根据云南的调查,该省94%的面积都是山区,从古至今都“靠天吃饭”。一些农民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心存疑虑,害怕彻底失去土地。此外,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没有一个与土地流转相关联的评估、代理、咨询、信息发布等机构。

而吉林省调查发现,当地土地流转合同期限5年以下的占76%,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还比较少。调查认为,当前仍然存在很多因素阻碍着农村土地进一步规模化流转。首先,个别地方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其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发展还不平衡。再者,还缺乏有效的土地评估机制。最后,社会保障缺位,非农就业渠道窄也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民土地的要素价值,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但是,要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必须有一系列“掷地有声”的配套政策措施出台,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合作社★★★★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正逐步成为激活农村生产力、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去年的“人大”会议期间,30名代表提出制定农村经济合作社法的议案。近日从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了解到,农委建议有关部门开展农村经济合作社法立法前期论证。

但是,合作社的发展艰难。调查发现,不少地方合作社规模偏小,总体实力比较弱,发展能力不强;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联接机制,与农民没有形成共同的利益机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合作社服务、扶持农户意识不强,对农民利益保护不够,对农户带动作用的发挥不充分;注册资本不多,筹集资金比较困难,特别是购买农资、收购产品等临时周转资金和推进农业标准化、改善服务设施等短期投入性资金普遍缺乏;具体扶持措施不能及时兑现,加上资金短缺、资金结构不合理,经营资金周转困难;在融资、用地、担保和保险等方面存在困难;有的农民对合作社发展前景存在模糊的认识,参与积极性不高。

作为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农增产增收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期望。

农业执法★★★★

2011年1月4日,农业部发出《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依法行政的意见》,其中一条是深入推进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和创新,整合执法资源,加快落实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目标,确保2011年底前全国农业县全部实行综合执法,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执法力量分散薄弱、执法缺位等问题。重点解决“有机构、无人员”、“有人员、无手段”以及“综合职能范围不到位”或“形式上综合、实际上未综合”等问题。

近年来农业综合执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目前农业综合执法中还存在重重问题,尤其是在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推进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等方面,2010年就发生了多起因执法不当引起的恶性事件,农业综合执法如何真正发挥依法行政职能?

现代农业★★★

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之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内现代农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因素仍然很多。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农业生产处于分散状态,优质专用当家品种少,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弱,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新型实用技术装备差,既无法推动以机械化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也极大拖滞了新品种、新技术等对整个产业的推动。而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专家和学者纷纷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发展有机农业、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优质农产品出口、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科教兴农等战略。

(记者龚洁张四代索荣整理)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1-03-04/32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