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病毒病。这种病在2008年以前,仅在华南局部发生,2009年就在华南、江南、长江中游稻区大面积发生,主要危害水稻,也能危害玉米。
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严重程度因染病时期而异。感病越早,发病越重,产量损失也越大。秧苗期感病的稻株严重矮缩,不能拔节甚至早早枯死;大田初期感病的稻株比正常植株矮一半,不抽穗或仅抽包颈穗;拔节期感病的稻株矮缩不明显,能抽穗,但穗型小、实粒少而轻。稻株发病的另一个特征是茎秆表面有瘤状突起,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另外病株叶色深绿,有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地上数节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和水稻上发生的另一种病毒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相比,条纹叶枯病的主要症状是叶片上形成褪绿的条纹斑点或者斑块,有的病株表现为心叶褪绿、捻转以至枯死。两种病毒病的传播昆虫不同,条纹叶枯病由灰飞虱传播,黑条矮缩病由白背飞虱传播。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主要在小麦、玉米、禾本科杂草病株上越冬,田间病毒通过玉米(杂草)———早稻———晚稻———玉米(杂草)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
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措施和防治条纹叶枯病的措施基本一致,关键是“断毒源,治飞虱”。春季要铲除田间、沟边的禾本科杂草,减少水稻前茬飞虱数量,中晚稻要避免在病田附近育秧;化学防治的原则是“抓前期保后期,抓秧田保大田”。病害常发区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浸种48小时或每亩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8克拌种;掌握一、二代飞虱迁入秧田和本田高峰期前后及时喷洒药剂3~5次。可以轮用或混合使用异丙威、丁硫克百威、敌敌畏、毒死蜱、稻丰散等药剂。近年开发利用的吡蚜酮、烯啶虫胺、丁烯氟虫腈、噻虫嗪等药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特殊的作用机制,为轮换用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如果使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建议每亩使用20~30克。在吡虫啉高抗性地区,要暂停使用吡虫啉,在毒死蜱等有机磷农药出现中低抗性的地区,要限制毒死蜱的使用次数。另外,选用抗耐病品种,科学施肥和调整育秧、插秧时间也能减轻发病程度。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肖悦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