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锋
蔡道基与浙江奥复托化工公司董事长沈幼生(左)及总工程师戴锋参观示范田
棉花示范田
九月的石河子,瓜果飘香,又是一个好时节!记得四年前的冬天,我和陆志坚先生上北京寻求中国农科院的合作。三年前,中国农科院特聘梁永超教授到了石河子大学工作,同时,也带去了奥复托碧晶N+的课题。从此,奥复托与新疆结下了不解之缘。碧晶N+在中国农科院四年的室内硝化抑制试验和新疆二年的大田试验,今天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这欣喜之际,回想碧晶N+创制历程:有艰辛、有曲折、有惶恐,更有惊喜。
研发过程充满艰辛
2002年的春天,中化宁波集团公司上门要求我研发吡啶类农药中间体,并说:“若能成功,我们就成功了!”
当时我欣然应允,但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这些产品是美国陶氏化学的核心竞争产品。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日本、以色列、德国等大型科研机构都已研究几十年无法成功,现有的合成路线早被学界否定。
因为这些现有的合成路线存在剧毒、高温、高压、工艺复杂危险等困难,整体风险系数大。这些难题是当初奥复托无法跨越的技术壁垒,工艺条件苛刻难以想象。课题陷入了两难境地,从不失信的我,为了找到一种更好的合成办法,在实验室度过了8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在2005年前后解决了吡啶氯化的世界性难题,技术水平全面领先于美国陶氏化学。此项技术的发明当年就给公司带来上千万的效益,也引起了陶氏化学的高度关注,陶氏化学曾多次派高管与我洽谈,要求高价购买此项技术,被我断然拒绝!此项技术的发明使很难合成的一些化合物变得容易简单,也为日后的碧晶N+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技术基础。
产业化之路萌生碧晶N+课题
我经常查阅国内外有关吡啶类化合物的最新进展情况,发现氯代吡啶类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氮硝化抑制的功能,美国陶氏化学早在六十年代发现了这个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学测试和氮硝化抑制剂试验等研究,也试图进行工业化合成,但终因工艺条件苛刻,工业化合成困难,直至今日还只能停留在中试规模,产品仅能少量供应美国西部和南部市场。
职业的敏感让我感觉这个氮硝化抑制功能具有重大经济和环境意义,而我公司恰恰具备了制备此类化合物的重大关键技术,于是我悄悄地在实验室进行试制,并自学了植物营养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收集了关于氮在土壤中的代谢过程和流失机理。又深感课题太复杂,不敢轻易深入。随着对中国氮肥现状了解的深入,起动课题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终于在2006年11月的一次董事例会上向董事们阐述了课题的想法,立即引起了所有董事的强烈共鸣,尤其是董事长沈幼生,认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立即让陆志坚和我第二天起程进京,寻求中国农科院的合作,并得到了中国农科院梁永超教授的肯定和支持。
在随后的日子里,奥复托公司与中国农科院梁永超教授团队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工作:如活性化合物的筛选、先导化合物结构修饰、活性验证、不同土壤中活性试验、确定添加量、与同类产品对比、代谢及残留分析等,研发创制了碧晶N+系列产品“土地精”氮肥增效添加剂和“恩久”系列长效肥。
为了验证效果,2009年,我们在新疆地区对小麦、棉花、番茄三种主要作物进行大田试验,取得了同肥条件下,小麦增产8%~13%,棉花增产4%~5%,番茄增产13%~19%;等产量施肥可节省氮肥30%的好效果。2010年在09年三种作物基础上,又增添了旱稻,大枣、线椒、葡萄、甜菜,试验面积达2500亩以上,试验基地遍布南北疆共六个师和中粮屯河、新疆天业、新赛股份和中葡酒业等种植龙头企业,其中小麦已收割,增产10%以上,番茄增产20%以上,棉花根据测产增产为10%~15%的好成绩。
碧晶N+历经上述十个阶段的研究创制过程,再算上技术课题的准备,历时八个春秋,多次因难而放手、又多次迎难而上,其中的酸、甜、苦、辣,我无法找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所幸的是,今天终于侥幸成功。主要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借此机会我衷心地感谢农科院梁永超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中国科学院中澳环境研究所的朱永官教授、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褚贵新教授的科研团队,以及关心帮助我们的所有领导、专家、学者。
碧晶N+六大优点及重大意义
经过三年的大田试验发现,碧晶N+具有强烈且持续的供肥性,符合作物需肥规律;使用简单方便、省工、省力,完全可实现一次施肥,满足作物一季生长发育的需要;肥料损失少、利用率提高、环境友好;增产又增收,大幅减少肥料的施用量;更为重要的是价格低廉,能真正应用于大田农业,每亩仅需增加成本20~40元;实现铵硝混合,氮营养更加全面均衡。
而碧晶N+优异的特性更突出了三大意义:一是经济意义:大田试验证实,同肥施用可使作物增产10%~20%,最多达到50%,等产施肥可节省氮肥30%,平均每亩增收120元以上;二是社会意义:省工、省力、免追,促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是环境意义:直接作用,减少养分的淋溶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减少化肥的生产量,节能减排,从而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碧晶N+的成功创制彰显了目前很多缓/控释肥无法达到的优点,当然也会有某些缺陷,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努力!
记者手记
这是一个突破了世界性难题的“化工奇人”艰辛的研发历程,更是一个孜孜以求的科技工作者坚定的心路历程。简短的文字固然无法让我们体味当时的艰辛,但是朴实的语言,却令人动容,让我们对他充满了尊敬与爱戴。因为这项发明的突破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农业发展,也关系着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甚至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