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低碳技术:肥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网友投稿  2010-05-14  互联网

□ 廖宗文 刘可星

哥本哈根峰会拉开了全球碳减排的序幕。这对中国各行业既是严峻挑战,亦是发展机遇。肥料行业是一个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开发低碳技术不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为国内的碳减排作出重大贡献,因而是肥料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肥料的原料开采、加工、产品性能、使用是与肥料碳耗有密切关系的重要环节,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是碳减排的关键。

在氮磷钾三要素中,磷是利用率最低的,一般为20%左右,尤其需要减碳技术。华南农业大学新肥料资源研究中心研发的磷活化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磷肥生产能耗物耗,还可以大幅度提高磷的利用率,减少流失固定,因而具有突出的减碳效果。活化技术可以用现有技术难以利用的中低品位磷矿(27%~18%P2O5)作原料,不仅如此,还可以用于现有各种磷肥,一般可节肥20%,高者达30%,而肥效不减。与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传统磷肥相比,成本大大降低,降幅达80~280元/吨。

在磷铵生产过程中加入控释材料进行改性,可实现一步法生产控释磷铵,能显著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和氮的损失,明显提高利用率和延长肥效。生产成本每吨比普通磷铵低300元,而作物增产可达15%,是传统磷铵的升级换代产品。

活化技术突破了国内外的经典技术框架,在常温常压的温和条件下即可生产活化磷肥。它既可免除强酸、高温煅烧的高能耗物耗,又可获得适度、均衡的水溶性,无需对过高的水溶性进行缓释处理,因而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提高利用率。

活化态肥料具有生产、施用环节双重减碳效果。活化磷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可节肥20%,这样既可在生产环节减碳20%,还可以在大田阶段减少20%甚至更高的面源污染,施肥量越大,节肥降污的效果就越明显。这种生产、施用双重减碳效应是其他产品所不具有的,是活化态肥料的独特优势。若把节肥后运输量减少的效果也计入,那么降碳效果更为明显。

活化态肥料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从磷肥上取得突破,继而在镁、钾和硅等难溶性矿物的无酸活化方面获得成功。

活化态肥料通过“增效减量”而实现“增产降污”。在目前国内高产地区高用肥水平下,继续增施肥料将面临“量增效减、产增污更增”的危险,因此活化技术将为今后中国农业“由增量增产”向“增效增产”模式的战略转变提供重大科技支持。

(本期特邀专家廖宗文,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新肥料资源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兼农业部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肥料协会副会长)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0-05-14/31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