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吡虫啉产业状况分析

网友投稿  2010-05-04  互联网

吡虫啉是中国最早开发应用的烟碱类杀虫剂,1992年取得农业部原药临时登记。目前中国吡虫啉原药年产量超过万吨,产值10多亿元,其中60%~70%出口,制剂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占整个杀虫剂市场份额的5%左右。

然而,随着国际市场萎缩,2009年吡虫啉出口量和单价均下降,而国内市场由于褐飞虱对其产生很强的抗药性,应用受到限制。吡虫啉是国家鼓励类高效、低毒、安全农药品种,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正在开发新的剂型和复配制剂,延伸适用范围;致力于减少“三废”新的清洁工艺;研究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清洁生产以及新应用领域的开拓,将对吡虫啉市场份额回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产业政策变化

2005年国家发改委以第40号文件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吡虫啉属于鼓励类高效、低毒、安全品种,在农业部公布的第一批高毒农药替代品种和第二批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目录上也有吡虫啉产品,但是,由于农民把吡虫啉作为水稻、棉花、小麦、蔬菜及各种果树上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首选农药品种,田间长期连续单一使用,近年来水稻褐飞虱迅速对它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2007年农业部发出暂停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的建议。

吡虫啉生产现状

在国外,吡虫啉主要由拜耳公司生产,由于公司对该产品有很好的管理措施和极好的生产线,全球的主要市场由拜耳公司所占有。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和开发吡虫啉,不仅研究合成工艺路线,并进行应用开发,1996年进入市场。据统计,1998年国内对吡虫啉的需求量为125吨,2001年跃升至509.4吨,近年来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市场需求量也逐步增大。从2000年到2005年,年均增长率达25%。吡虫啉的年生产能力2003年达3239.5吨,2004年达3500吨,2005年在4000吨以上。中国吡虫啉产量2003年为2120吨,其中江苏为1404吨,约占全国产量的66.2%;2004年江苏吡虫啉原药产量1949吨,较2003年增长38.82%,全国产量为2300吨。

由于吡虫啉是第一批高毒农药替代品种,近年来需求不断增长而成为市场的热点,生产企业在农业部登记火爆,目前,国内有63家企业获得过原药登记证,其中51家企业的原药登记证在有效期内,但仅有23家企业具有农药生产许可证,生产能力在1000吨/年及以上的有11家,小于500吨/年的有37家。对于制剂,登记单剂的有近370家企业,登记复配制剂的有近600家企业。

2009年全国吡虫啉原药产量约为12000吨,国内市场需求量在3000~4000吨左右,出口在5000吨左右。由于金融危机和原材料价格下跌等原因,2009年二三季度95%吡虫啉原药价格为每吨92000元,比三四月份最高的128000元下跌了35000元。

吡虫啉出口情况

吡虫啉是在中国农药出口贸易中排名前5位的大品种,吡虫啉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出口量逐年增加,2008年出口美国达1900万美元。东欧的土耳其、波兰和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蔬菜、果树和麦类面积迅速扩大,拉大了对中国吡虫啉的需求。

2008年吡虫啉出口国家为: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巴拉圭、越南、乌拉圭、阿根廷、荷兰、马来西亚、西班牙、乌克兰、澳大利亚、伊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南非等,出口数量为1.29万吨(实物量),出口金额达1.76亿美元。2009年出口国家为: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巴拉圭、越南、西班牙、乌克兰、马来西亚、阿根廷、澳大利亚、乌拉圭、泰国等,出口数量为1.38万吨(实物量),出口金额1.24亿美元。

吡虫啉应用范围广

吡虫啉可用于种子包衣、土壤处理,也可用于茎叶喷洒处理,还可以用于毒土、浸根等处理。适用于水稻、棉花、谷物、玉米、甜菜、马铃薯、蔬菜、柑橘、坚果等作物上的害虫防治,国外将吡虫啉与杀虫剂或杀菌剂复配,如醚菌酯、麦穗宁、三唑醇、联苯三唑醇、氟氯氰菊酯、七氟菊酯、虫酰肼、戊菌隆、福美双等,以扩大其应用范围。

除褐飞虱不宜再用吡虫啉防治外,吡虫啉目前仍然可以用于防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也已增强),此外,吡虫啉还有如下新的应用领域:一是用于防治棉花、麦子、蔬菜、果树、花卉、青饲料、大棚作物中的蚜虫、稻瘿蚊、叶蝉、蓟马、白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对某些蝇类(如果蝇)、甲虫、蝽虫、介壳虫也有良好防效。二是进行种子处理,防治蚜虫、灰飞虱、稻蓟马、稻象甲等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和部分地下害虫,而且持效期较长。在防治地下害虫方面,吡虫啉可以单用,但一般来说宜与辛硫磷、毒死蜱等防治地下害虫的药物混配或复配使用,形成互补使防效更好。三是在林业上用于白蚁防治。吡虫啉在美国已登记用于防治白蚁,并已推广使用。用0.1%吡虫啉处理的土壤屏障,连续6年无白蚁穿透。用70%吡虫啉颗粒剂0.15~0.3克即可杀灭一巢白蚁。用绿僵菌和吡虫啉共同处理土壤,可有效防治黄胸散白蚁。用吡虫啉和白僵菌制成诱饵,诱杀白蚁的效果也很显著。这些新的应用领域的开拓,对吡虫啉市场份额的回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复配制剂 吡虫啉在国内除了作为单剂外,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复配,主要与以下农药复配:有机磷有毒死蜱、辛硫磷、氧乐果、乐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三唑磷,其中以与三唑磷复配防治水稻害虫,不仅品牌多并且用量大;拟除虫菊酯有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其中以与高效氯氰菊酯复配防治谷类作物害虫较多;还有与阿维菌素、噻嗪酮、杀虫单、杀虫双等复配,其中以与噻嗪酮或杀虫单较多,主要防治水稻害虫;也有与井冈霉素和杀虫单复配;还有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如仲丁威、异丙威、丁硫克百威、灭多威、抗蚜威等复配,有的防治蔬菜害虫,有的防治小麦害虫。此外,吡虫啉与机油混合作为油剂防治蚜虫,还可以与杀菌剂三唑酮或多菌灵复配,同时防治病虫害。总之,吡虫啉应用范围很广。

剂型 吡虫啉制剂在国内的剂型有可湿性粉剂、高渗可湿性粉剂、乳油、高渗乳油、干粉种衣剂、可溶液剂、可溶粉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悬浮剂、悬浮种衣剂、湿拌种剂等,但主要以可湿性粉剂和乳油两种剂型居多。国外吡虫啉制剂的剂型有粉剂(DP)、悬浮种衣剂(FS)、胶悬剂(SC)、可溶性液剂(SL)、水分散粒剂 (WG)、可湿性粉剂(WP)、湿拌种剂(WS)。相比之下,中国吡虫啉制剂的剂型太少,尤其在种子处理剂方面更少。

吡虫啉抗药性治理

害虫抗吡虫啉的机理目前尚未明确,从现有结果来看,抗性的形成可能与害虫解毒能力提高和靶标部位对毒素敏感性降低有关,可能伴随着表皮穿透率降低。

害虫抗药性问题是害虫化学防治中尚未解决的重大课题,迄今尚未找到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长期不合理用药而导致的持续选择压力是引发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根本原因。随着吡虫啉的广泛使用,抗性问题成了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以往经验,任何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均会导致害虫对其产生抗药性。

吡虫啉的抗药性治理应该力求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应该通过限制导致抗性产生的害虫抗性基因的传播,来延迟或控制抗性产生的范围。吡虫啉在生产上除用作叶面喷雾外,还用作种子和土壤处理,这无疑会增加它们对害虫的选择性。国内外害虫治理成功的经验表明:害虫抗性治理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害虫的综合治理,采用自然控制作用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其次,除了有计划、合理使用杀虫剂外,还可借助其他非化学防治的手段来降低药剂的选择压,延缓或阻止抗性发展。最后,为了延长吡虫啉使用寿命,有必要加强害虫对吡虫啉的田间抗性监测、抗性机理和抗性治理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0-05-04/319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