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乘势而上谋发展

网友投稿  2010-04-02  互联网

□本报记者朱永坤 特约记者高中

2009年已从我们身边掠过,但她正在远去的背影依然散发着历经波澜壮阔后的大气恢弘,引得人们去追寻她始终向前的足迹。对于湖北鄂中化工有限公司来说,这一年是坚持逆市发展、硕果累累的一年:这一年,5个新建、扩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这一年,共生产磷复肥122万吨,销售10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这一年,荆门佳信置业房地产一期开发一切准备就绪,开工在即……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010年,鄂中化工将如何抓住机遇,发挥其优势,实现大发展、新跨越?对此,鄂中化工董事长、总经理杨才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始终充满自信和期待———

中央一号文件将有力推动农资行业发展

杨才超研读中央一号文件后说,今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夯实农业基础,明确三农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文件提出的“三个优先”,即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都要优先支持农业和农村。2010年,三农投入将超过万亿元,农业补贴面将进一步扩大。扩大了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花生良种补贴;扩大了农机补贴领域,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扩大了补贴范围,由以前在农区对农民进行补贴,扩大到牧区、林区和垦区。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年内消除金融空白乡镇,明确要求农发行拓宽业务范围,进行中长期信贷投放。在推行现代农业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了两个重点:一是农业基础建设重点要放在水利上;二是农业科技创新要放在种业发展上。

杨才超坚信,中央这些稳农、固农、惠农政策,必将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和增产增收积极性,带动农资产品消费,为农资企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的影响基本消除,化肥形势向好

历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剧烈震荡,杨才超认为,从2009年底开始,全国乃至全球化肥形势供需平稳,价格逐渐回归理性,市场触底回暖。

其一,来自于原料市场。钾肥价格是原材料市场的“晴雨表”,目前钾肥价格稳定,其他产品价格就不会出现金融危机时的大幅“跳水”。目前,虽然尿素有100元/吨左右的降价,但不会动摇已重新建立起来的市场信心,不会对整个化肥产品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更不会因产品价格暴涨暴跌而恐慌和提心吊胆。

其二,来自于消费市场。目前,无论是大田作物还是经济作物,无论是粮食还是蔬菜水果,其市场价格均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大了惠农的力度,必将极大地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增加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况且春季是农区生产用肥高峰期,十分有利于磷复肥企业满负荷生产。以鄂中化工为例,春节前后,各分(子)公司日均产销量4000吨左右,同比增长20.6%。在去年基础上,今年公司又提出新增产量40万吨、新增销量35万吨的奋斗目标。

其三,来自于宏观市场。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出现回升,这必将为整个农资行业带来利好。

加大投入,坚持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之路

杨才超认为,职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为此,鄂中化工出台实施了一系列职工创新成果奖励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并且有多人次获得上级有关部门和公司技术创新成果奖。

在产品研发上,2010年鄂中化工将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目前,鄂中化工可生产八大系列100多个不同配方的产品。去年,在东北市场推出的高钾型水稻专用肥和大豆专用肥,在河南市场推出的35%高氮、低磷品种,小麦控释肥、瓜果蔬菜滴灌肥,均为鄂中化工在比较困难的2009年赢得了市场。今年2月,鄂中化工高塔硝硫基45%产品一次试产成功,填补了高塔复肥高端产品的空白。之后,42%的玉米控释肥和40%的缓释肥相继下线。此外,企业今年还将推出3~5个配方品种,不断满足农民朋友对新配方、新品种化肥的需求。

以肥为主,多业并举,将使企业更大更强

杨才超说,经过9年的不断发展壮大,鄂中化工目前已具备年产250万吨磷复肥的生产能力,连续5年进入中国化工500强、化肥50强,磷复肥产销量、销售收入在湖北省排名第三,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

同时,“以肥为主,多业并举”的联动发展策略,将使鄂中化工的步履更加坚定,速度进一步加快。2009年9月,鄂中化工通过参与荆门市市政建设正式进军房地产业,将分三期开发420亩土地,总建筑面积达72万平方米,将开发建设多层、小高层、高层结构和花园洋房、别墅等各种户型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购房者选购。

杨才超表示,鄂中化工将把房地产当作品牌产品去经营,目标是建成荆门最大、最具现代化、绿化最好的小区,让人们享受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居住环境,并逐步将房地产业做大做强。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0-04-02/31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