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成
自2001年湖北省提出把苗木花卉产业办成大产业以来,该省苗木花卉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10.9万亩发展到2008年的55.5万亩,其中林业育苗45.2万亩。林木种苗的品种、质量和数量都大幅提高。为满足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等需求,湖北林木种苗产业面临众多的发展机遇。
形成基地为骨干的种子供应体系
截至2008年12月,湖北全省共有514个苗圃,总面积30131公顷,其中育苗面积10673.32公顷;建成良种基地60处,采种基地19处;主要造林树种除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原有树种外,逐渐增加了马褂木、杜仲、板栗、油茶、油桐等经济林和优质阔叶树种。
造林树种形成了江汉平原以杨树为主,鄂东以板栗为主,鄂南以楠竹为主,鄂西以日本落叶松、木本药材为主,三峡库区以水果为主,鄂西、鄂西北以核桃、木本药材为主,鄂中以银杏、桃、梨等为主的商品林基地格局。
1992~2008年,经湖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通过的林木品种有125个,其中用材林品种47个、经济林品种55个、观赏植物类品种23个。
湖北省基本形成了以林木种子基地为骨干、非基地为补充的林木种子生产供应体系,年均林木种子、苗木生产能力分别达120万公斤、20亿株,有能力满足林业重点工程和林业建设快速发展对种苗的需求。
常规育种与高科技育种相结合,组培育苗等一批种苗生产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应用,科技兴种进一步得到体现。“十五”以来,全省共引进、选育优良树种(品种、无性系、家系)约1200多个,超过“十五”以前的总和。
种苗产业市场尚不健全
目前湖北种苗产业存在市场不健全、种苗管理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扮演的角色和应当担当的责任不够等问题。大的区域性的种苗市场没有完全建立,种苗协会和合作社组织尚不成熟,行业自主管理意识没有被培育出来。
种苗生产手段较为原始,工厂化、高新化设备、新材料和新技术运用少。自主研发品种不多,特色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标准研制滞后,种苗标准化生产远远落后于浙江等省区。
种苗管理服务不到位。对管理强调多,服务强调少,对如何促进市场的健康发育研究少,对社会中介组织、职能本身的服务功能认识不够、发挥不够。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湖北对种苗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严管种、松管苗”,种苗的生产与经营完全推向市场,造林计划与种苗生产计划不相衔接,导致种苗生产处于无序状态,以至于绿化苗木以数量冲击市场价位,造林苗木市场“找米下锅”,引发大家都不育苗,要苗就到市场上找关系苗、低价苗,忽略种苗产地和质量。建议对苗木按照普通绿化苗木和主要工程造林苗木两类实施分类管理和引导。
发展林木种苗有优势有机遇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木本植物十分丰富,尤其是特有属、单种属和少种属。这些特有属、单种属、少种属一般都代表古老残留的类群,具有形态上的特殊性,在种质资源开发和种苗生产上具有潜在发展优势和潜力,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此外,湖北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土壤为红壤土、黄壤土、黄棕壤土,发展林木种苗的条件较为优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新兴产业的崛起等都为林木种苗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也是难得的种苗发展机遇。根据武汉市林业局制定的《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准备用7年时间,投入123.49亿元,力争到2015年,使全市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0%。仅此一项规划,对绿化苗木的需求量就非常大。
依据种苗发展规划,湖北全省将按地域建成6个林木遗传资源保存区,深入开展种源选择工作,争取完成刺槐、枫杨、香椿、枫香、苦楝5个以上新主要造林和绿化树种的种源选择工作。将根据湖北气候和地理分布,设立9个育种分区。加大良种基地的建设力度,使良种基地总数达到67个,采种基地总数达到39个,面积达58457公顷,种子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公斤,其中良种生产能力达到30万公斤,良种穗条常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万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