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河南唐河麦茬棉技术使棉花用肥量减少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9-08  互联网

□本报记者龚洁黄存

河南省唐河是南阳盆地的重点植棉大县,以往种植模式以“麦套棉”(小麦收获前间作棉花)为主。但是近年来,农村劳力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使小麦机收面积不断扩大,“麦套棉”不利小麦机械化收割的矛盾日益突出。今年5月,记者走访了唐河县,据当地田园科技公司相关人员介绍,目前当地“麦茬棉”(集中育苗待小麦收获后移栽)正大规模替代传统的麦套棉方式,成为当地农民种棉的首选。而这种改变,也使农民用肥习惯发生变化。

谈到麦茬棉为何取代麦套棉成为现在农民的种植首选,其一是传统的套种虽然产量略高,但是收割复杂,大型收割机无法开进麦田收割。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向外转移,目前留守农村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农民,传统的收割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麦棉套种方式在当地逐渐淡出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此外,麦套棉移栽后易出现麦“烤”苗(棉苗)、蕾花期枯(黄)萎病发病比较严重、后期易早衰等技术问题,这也使得农户面临前期投入大,但产出与投入远远不成正比的矛盾。于是,该县从2006年开始在劳力少、地头窄、预留棉田面积小的农户中间开始试种麦茬棉,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近年来,随着试验田带来的良好示范效应,麦茬棉在唐河县得到进一步推广。不少农户表示,虽然麦茬棉的产量略低于麦套棉,但省时省力,便于管理,易于收割,实则经济效益与套种相差无几。

两种不同的种棉方式,化肥的使用情况也不相同,相对来说,新的方式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据介绍,麦套棉方式需要底肥和追肥,而现在的麦茬棉由于生产期缩短,只用三个16的复合肥作“盖顶肥”,减少了一次追肥。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棉花收购价格一路走低,使得不少农民放弃种植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影响了化肥和农药的销售,历来棉花的用肥量用药量都远远大于一般的玉米、小麦,也是经销商增加销售量的主要种植品种,而种植面积的萎缩就意味着农资产品销售的锐减,对此在走访过程中不少经销商颇有怨言,均认为今年肥市的一反常态,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偏低所导致的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进而对田间疏于管理,减少了化肥农药的用量。唐河县麦茬棉的大面积推广,使得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问题得以缓解,更重要的是农资经销商的化肥、农药销售量得到了保证,农民的种植效益也得以提高。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09-08/316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