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抗高寒冬小麦示范成功 耐冷水稻基础研究开始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9-01  互联网

本报讯 近日,东北农业大学饶河试验示范基地传来好消息,抗高寒冬小麦的越冬种植成功,将解决困扰黑龙江省农业增收的大豆重茬难题,更让黑土地实现了破天荒的“两年三作”。此外,中国将在黑龙江省开展耐冷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研究,力争培育出适应寒区生态条件的“绿色超级稻”。

在今年气候前期大旱、后期低温多雨寡照的情况下,东北农业大学饶河试验示范基地播种的“东农冬麦1号”测产仍高达每亩341.2公斤,比春小麦平均产量高出30%左右。 “东农冬麦1号”是东北农业大学冬小麦育种家佟明耀教授用12年时间育成的第一个能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安全越冬的冬小麦品种。该品种2006年通过黑龙江省审定,打破了高寒地区不能种植冬小麦的历史。

从2003年至今,“东农冬麦1号”在北纬47度左右的饶河县等地进行示范生产,已连续6年稳产增收,表现出良好的抗旱性和稳产能力,在自然条件下能够安全越冬,返青成活率平均达到85%以上。

专家提出,黑龙江省可通过麦豆轮作解决大豆重茬难题。一般来说,大豆重茬种植后产量会大幅下降,土地一般要经过两个种植周期才适宜复种大豆,而黑龙江省目前能够与大豆轮作的大田作物只有玉米。“两年三作”模式相当于增加了50%的耕地,对保障黑龙江省粮食安全和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从今冬起,黑龙江省将在23个示范点进行抗高寒冬小麦的大规模试种,到2010年冬小麦播种面积将推广至15万亩,远期目标可达500万亩。

由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黑龙江大学共同建立的东北开放合作基地8月10日挂牌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表示,该基地的建立将为提升中国农业生命科学总体水平发挥积极作用。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开放合作基地建立后,将立足于黑龙江省的生态特点,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寒地作物遗传规律,克隆植物特异基因,改良寒地作物遗传特性,创造寒地作物育种新材料,培育满足寒地种植业需要的作物新品种。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大学教授李荣田介绍,与南方的“绿色超级稻”不同的是,“寒区绿色超级稻”属于纯系品种,是适应黑龙江生态条件的绿色超级水稻,基本不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且抗旱。

(姜雪松曹霁阳)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09-01/316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