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西藏:因势而为干植保

网友投稿  2009-08-18  互联网

□本报记者王爱娥 王洋

西藏植保工作必须适应环境、资源、人口、生物多样性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学习先进植保技术的同时,必须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探索构建新型植保体系。

独特自然条件 造就了特有病虫鼠害

西藏农业在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气候条件的特殊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造就了西藏病虫、草、鼠害的特有种群,使农业病虫草害不仅有地域差异,而且垂直分布十分明显。

西藏农业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大致可分为七种消长类型:第一,历年危害严重的病虫草害。第二,近年来危害加重的病虫害。第三,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第四、维持原来危害水平的病虫害。第五,局部地区暴发性病虫害。第六,近年来得到控制的病虫害。第七,新的病虫草害的出现。

构建植保体系 掌握病虫发生规律

西藏植物保护工作是从1952年政府派植保工作人员进藏开始的,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西藏自治区内的病虫草害进行有效防治,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对西藏农作物主要或特有病虫害及天敌资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用了7年时间(1981-1987年),完成了全自治区农业病虫草害及天敌资源调查研究,获得了大批珍贵资料和标本,共鉴定出昆虫4000多种,属20多目,260余科(其中新种和特有种200多个);病害150多种,其病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以及大量鼠害种类;杂草199种。为充分保护利用天敌资源,有效控制病虫草害,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深入一线 普及植保技术

西藏目前有标准耕地面积约为500万亩。在西藏推进植保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当地的藏民比较强烈地拒绝使用农药,使用农药来治病虫害的阻力很大。为此,植保工作人员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利用报刊、广播进行科普宣传,通过试验、示范,使农民慢慢懂得化学治虫的好处,开始使用农药。长期在一线的藏族植保专家安周家站长告诉记者,为了能有效地使实用植保技术得到普及,植保技术人员一天步行几十里路,到农民的田里,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同药。

目前,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化学喷雾防治等多项常规技术已被大多数农民所掌握。“十五”以来,中心还逐渐引进筛选了一批适合该区病虫害防治的新型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保障了农产品及人畜安全,保护了生态环境。中心出版1万册供农牧民使用藏汉两种文字的《西藏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加大公共植保服务力度

飞蝗为西藏历史性暴发害虫之一,常年发生面积250万亩左右。麦类作物及牧草从苗期到收获期均受其害,一般受害率在5%~ 28%,如果遇到暴发年份,作物基本上颗粒无收。中心建立起有效的防控机制,深入第一线采取生态治理与生物防治、应急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通过荒滩育草,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因地制宜种植豆科作物、油菜、苜蓿等蝗虫不喜食植物,减少蝗虫食物来源,压缩蝗虫的适生环境,有效遏制蝗虫发生。这也是公共植保工作在西藏的一次成功实施。

西藏的公共植保服务工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每年国家都要投入植保专项款,购置用于全区农业生产的农药及药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则按照“经济、安全、有效、简易”的原则,高度重视蝗虫、小麦条锈病、农区鼠害等重大病虫鼠害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预警与防控工作,做好应急准备,确保资金、物资、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使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

采用综合防治技术

中心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协调运用抗病虫品种、栽培技术、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控制病虫草鼠害,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蝗虫、小麦条锈病、害鼠等有害生物,而且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去年4月在日喀则地区实施农区统一灭鼠示范项目,为做好统一灭鼠的试验、示范工作,在现场进行了农区统一灭鼠技术培训,对鼠害的发生特点、危害规律和灭鼠技术知识、安全用药进行了广泛宣传,确保群众对田间鼠害的认识,从思想上树立防鼠的意识。据实地调查,鼠害防治效果达80%以上。

吕克非主任最后说,近年来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中心取得社会和生态及经济上的丰硕效益。今后,他们要在七地(市)及35个农业县建立相应的公共植保机构;在乡镇设立以农民技术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依托的植保机械队,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国内外接轨的植保体系框架。开展统防统治,提高综合防治能力,使农作物重大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5%以下。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08-18/315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