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07年国审农作物品种介绍———油菜(三)

网友投稿  2009-01-13  互联网

宁杂11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G2A×P10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0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宽大,叶缘锯齿状,有蜡粉,无刺毛。花瓣较大、黄色、侧叠。平均株高194.6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7.4个,每角粒数19.76粒,千粒重3.34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2.71%、病指1.3,病毒病发病率0.85%、病指0.3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为每克20.33微摩尔,含油量43.34%。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95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6.46%;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6.14公斤,比对照增产19.90%;两年区试24个试点,18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6.55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3.15%。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5.72公斤,比对照增产11.95%。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蓉油11号

选育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蓉A0464×蓉C3968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下游)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下游233天左右,长江中游223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叶片绿色,叶片较大,裂叶2对,叶缘波状,叶柄较长,无刺毛,心叶绿色。茎秆绿色。花瓣较大,黄色、平展、侧叠。角果枇杷黄,种子黑褐色、圆形。株型扇形,匀生分枝类型,平均株高长江下游160厘米,长江中游166.6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角果数长江下游452.5个,长江中游354.7个,每角粒数21~22粒,千粒重3.3克左右。区域试验田间调查,长江下游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9.80%、病指8.59,病毒病发病率16.07%、病指6.46;长江中游平均菌核病发病率5.19%、病指3.27,病毒病发病率1.77%、病指1.0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长江下游0.26%,长江中游0.62%;硫苷含量长江下游28.99微摩尔/克,长江中游24.97微摩尔/克;含油量长江下游43.54%,长江中游43.49%。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6.4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5.02%;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6.9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8.9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7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57%。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8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4.87%。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1.24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2.3%,每亩产油量69.58公斤,比对照增加4.08%;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8.2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2.01%,每亩产油量73.73公斤,比对照增加7.92%;两年区试20个试点,平均每亩产油量71.66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加6.02%,其中15个试点亩产油量增产。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2.98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0.25%,6点平均亩产油量79.6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亩产油量增加5.87%。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上海、安徽淮河以南地区、江苏淮河以南地区、湖北、湖南、江西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蓉油15

选育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蓉A0464×蓉C1944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1天左右,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幼苗半直立,叶片绿色,叶片较大,叶柄较长,裂叶2对,叶缘波状,有蜡粉,无刺毛。花瓣较大,黄色、平展、侧叠。角果枇杷黄,籽粒节较明显,种子圆形,种皮黑褐色光滑。平均株高192.5厘米,株形扇形,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46.55个,每角粒数17.96粒,千粒重3.84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3.23%、病指1.27,病毒病发病率0.58%、病指0.2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5%,硫苷含量27.80微摩尔/克,含油量42.3%。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04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4.42%;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8.69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5.1%;两年区试24个试验点,18个点增产,平均亩产173.87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9.65%。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63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4.88%。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贵州、四川、云南、重庆、陕西汉中及安康的海拔1700m以下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秦研211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汉中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203A×1286C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31天左右,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苗期叶色淡绿,裂叶3~4对,叶缘波状锯齿,无缺刻,微被蜡粉,无刺毛,叶柄短,顶叶圆。花瓣中等,花色鲜黄,花瓣侧叠。种皮黑褐色。平均株高149.7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6个,单株有效角数424.85个,每角粒数23.02粒,千粒重3.6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27.45%、病指18.47,病毒病发病率14.41%、病指7.25。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53%,硫苷含量16.36微摩尔/克,含油量41.36%。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0.61公斤,比对照皖油14增产4.34%;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3.92公斤,比对照品种秦优7号增产5.45%。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64公斤,比对照增产9.94%。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上海、安徽淮河以南地区、江苏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渝油21

选育单位:西南大学

品种来源:C3A×6R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1天左右,比对照早熟2天。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色较深绿,裂叶1~2对,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较厚,叶片无刺毛。花黄色,花瓣大而侧叠。平均株高191.0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以上,单株有效角果数458.7~503.3个,每角粒数18.9粒,千粒重3.44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4.23%、病指2.77,病毒病发病率0.74%、病指0.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脂及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平均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34.04微摩尔/克,含油量41.89%。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27公斤,比对照增产5.18%;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0.35公斤,比对照增产16.17%;两年区试24个试点,17个点增产,7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5.31公斤,比对照增产10.56%。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2.43公斤,比对照增产3.48%。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杂优1号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532A×1046C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41天左右,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5天。幼苗匍伏,子叶肾脏型,苗期叶色深绿,裂叶3~4对,叶柄中长,叶面光滑无刺,叶缘平整无刺,有少量蜡粉无刺毛。花瓣大、花色鲜黄。种皮黑色。平均株高172.5厘米,上生分枝类型,分枝与主茎夹角较大,一次有效分枝数8.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39.4个,每角粒数21.5粒,千粒重3.5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4.91%、病指2.7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硫苷含量27.14微摩尔/克,含油量40.0%。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7.32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26%;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02.46公斤,比对照增产10.2%;两年区试19个试点,14个点增产,5个点减产,平均亩产204.89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73%。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52.94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58%。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河南、甘肃、江苏淮河以北、安徽省淮河以北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浙油21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核所

品种来源:沪油15/浙双6号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子叶大,幼苗直立,叶片顶部圆,叶缘波状,裂叶3对,叶色绿,叶片有蜡粉,无刺毛。茎秆粗壮,微紫。花瓣大,黄色,瓦状、侧叠。种子深褐色、圆形。平均株高187.32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2个,单株有效角数297.45个,每角粒数19.97粒,千粒重3.88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2.75%、病指1.39,病毒病发病率0.035%、病指0.02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硫苷含量24.74微摩尔/克,含油量44.68%。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3.49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6.49%,每亩产油量71.58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0.68%;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6.08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0.67%,每亩产油量84.8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5.66%;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74.79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3.48%,每亩产油量78.19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2.67%。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9.03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1.24%。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湖北、江西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中油98D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8A×R1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5天左右,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叶片绿色较深,3~4对裂片,有缺刻,叶缘锯齿,有蜡粉无毛刺。花瓣较大,淡黄色,侧叠。种皮深褐色。平均株高184.2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69.6个,每角粒数18.7粒,千粒重3.7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3.78%、病指1.92,病毒病发病率0.41%、病指0.3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21.51微摩尔/克,含油量43.28%。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9.44公斤,比对照增产2.63%,每亩产油量75.19公斤,比对照增产4.32%;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0.45公斤,比对照增产1.66%,每亩产油量85.04公斤,比对照增产5.96%;两年区试19个试点,13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4.95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2.13%,产油量15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每亩产油量80.1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加5.20%。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3.43公斤,比对照减产0.01%。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向农03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沪118A×03066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上海

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32天左右,比对照秦油7号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绿色,裂叶2对,有缺刻,叶缘有锯齿,蜡粉较厚,有刺毛。花瓣较大呈椭圆形、奶黄色,侧叠。种子黑褐色。平均株高159.2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6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3.7个,每角果粒数22.1粒,千粒重3.99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5.0%、病指6.6,病毒病发病率6.88%、病指2.7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高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28.31微摩尔/克,含油量41.36%。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94公斤,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3.64%;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05.66公斤,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5.66%;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8.28公斤,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4.72%。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2.92公斤,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11.33%。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江苏淮河以南地区、安徽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01-13/31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