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08年中国种业要事点评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1-02  互联网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佟屏亚

在农业受到更多关注的2008年,中国种业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对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笔者按时间顺序对一些要事予以点评。

“郑单95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高产、稳产、广适玉米单杂交种“郑单958”荣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人员依次是:堵纯信、张发林、王多成等。获奖单位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高光玉米新品种研究所、河南省荥阳市飞龙种子有限公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北省种子总站、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等单位。

点评:堵纯信、张发林、王多成等人培育的玉米杂交种“郑单958”,2001年全国种植面积达到339万亩,2007年超过6000万亩,推广速度之快、面积之大史所罕见。

“郑单958”自2000年起先后通过国家(黄淮海)以及河南、河北、山东审定,此后又通过吉林、内蒙、新疆等省区认(审)定;2002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004~2006年连续三次被农业部确定为主推品种。推广区域覆盖了黄淮海、东华北、西北春玉米区的10多个省市(区)(主要覆盖北纬32°-北纬45°广大玉米区;向西示范种植到吉尔吉斯斯坦,向南示范种植到越南,均明显超过当地推广品种),适播面积达2亿亩左右,是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在市场上的推广使得有些区域试验作了部分改变:国家黄淮海夏播组区域试验在2005年将第一对照改设为“郑单958”;2005年吉林省耐密组的对照由“吉单209”改为“郑单958”;2005年内蒙古中晚熟组增设“郑单958”为第二对照。

“郑单958”玉米获得高产,给农民带来丰收;托起种业走向辉煌;创新最佳组配模式,引领玉米育种新方向。“郑单958”是中国玉米生产史上少有的优秀品种,为国家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严格地说,自《种子法》实施以来,种子竞争和良种普及基本上是市场行为,品种好不好,市场说了算。对“郑单958”大面积推广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几家主营种子企业,把他们单位或代表人员写在获奖名单上,当之无愧。

210个国审农作物品种退市

农业部1月2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批210个国家审定的农作物品种退出市场。这些品种都是在2000年以前审定通过的,目前在生产中已无种植面积或种植面积很少。宣布退出的品种占国家整个审定品种的一成。这210个退出品种包括水稻50个、小麦36个、玉米34个、大豆32个、棉花50个、油菜8个。根据农业部公告,自公告发布之日起,企业不得再生产退出品种的种子;在公告前已生产的种子,可以销售到2008年12月31日。

点评:自1981年12月农业部成立第一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到2007年底,国家共审定农作物品种2297个。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行农作物品种退出是保护农民利益的迫切要求,有缺陷的品种退出市场,可以保证种植业发展生产安全,净化种子市场,完善品种管理。

那么,有审定制度好还是没有审定制度好?有专家这样说:没有审定制度,可以加快新品种的推广进度,对科研单位来说是件好事;有审定制度呢,新品种的推广速度肯定要放慢,但对于阻击国外大公司的进攻是一道壁垒,让国内育种单位有喘气的机会。正是因为审定制度和不允许国外种业公司独资的壁垒,才有中国种业50强的诞生。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目前国家品种管理环节中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和漏洞。分析历年来的种子事故,60%以上都是劣质种子的问题,而在未审定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占到7%左右,剩下的是天气原因。因此,应根据中国特点并借鉴国外的做法,完善种子行业品种管理制度。

“中黄35”大豆创造高产纪录

由大豆育种家王连铮研究员主持育成的高产高油大豆新品种“中黄35”,2007年在新疆石河子1.2亩实验地上,实收亩产371.8公斤,这是迄今中国大豆的最高产量纪录。2006年8月“中黄35”通过国家审定。专家认为,适宜春播、夏播地区种植的“中黄35”在春播区产量还能达到更高水平。

点评:中国大豆平均亩产126公斤,美国大豆亩产170公斤。而“中黄35”产量高,品质好,平均亩产200公斤,含油量为23.45%,蛋白质含量为45.8%,适应性广,国内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亩。特别要指出的是,“中黄35”不是转基因品种。

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取代了中国,之后又被巴西、阿根廷超越。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口大豆逐年增加,2000年为1042万吨;2007年达到3080万吨,超过当年大豆产量1440万吨的1倍多。外资控制中国大豆产业80%的进口资源以及60%的加工能力。中国已成为世界大豆产业的加工厂和销售市场。

中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为何屡屡败北?原因虽然很复杂,但最重要的还是大豆产量低、成本高、品质差、价格低。希望管理部门和企业应高瞻远瞩,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种质创新,培育高产优质品种,像当年攻克抗虫转基因棉花品种难关一样,齐心协力,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刀刃上。

国务院扩大农作物良种补贴面积

3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提出了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十项措施”,其中第二项为“再增加50亿元良种补贴,扩大补贴范围”。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良种补贴为70.7亿元,加上新增的50亿元,中央财政的良种补贴资金共计120.7亿元。至此,7年来国务院实施的良种补贴资金达到280多亿元。

点评:这几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猛涨,粮食价格却往低走,农民种粮没有多大效益,积极性大打折扣,其结果是粮食供应日趋紧张。国务院紧急出台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是,2008年在良种补贴面积增加、补贴资金总额占到国内种子商品市场近三分之一的同时,由于部分地方补贴措施不当,引发了群访事件。

农业部实施良种补贴项目已经7年,由于部分地方补贴措施不当,激起了企业、经销商与管理部门的矛盾。随着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引发出几十人几百人的“群访事件”。“群访事件”的焦点,在于扶农政策没有落实下去。各级农业部门实行统一供种、一村一品,农民真正得到的实惠捉襟见肘。

“中央发放的各种惠农补贴,就像一道很长很长的水渠,这中间是渗水的,从中央到地方再到村子里,有的时候没有流到地方水就没有了。”这是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对扶农补贴资金大量流失形象的比喻。现今良种补贴基本上覆盖了粮食作物的全部面积,已经不存在所谓“普惠制”或“特惠制”。因此,把各种良种补贴款如同“粮食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一样,由财政部门通过“一卡通”一次性直接发到农民手中,让农民自主决定选购什么种子,是最简单的办法。

如果按照2008年之前的办法执行这个“项目”,种子经营将重新回归计划经济时代,刚刚形成的市场将被破坏。实际上,对农民来说,各种补贴都不如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实惠大。农民算账认为,国家把良种补贴这笔资金直接用于提高种粮农民的粮食收购价上,每斤粮食提价0.1元钱,就胜过每亩良种补贴项目10倍的收益,每斤粮食提价0.2元钱,8亿农民种粮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获批准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以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实施这一重大专项的目标是要获得一批具有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这是政府支持转基因农作物的政策信号,并称转基因作物的商业用途等敏感事项将重返议事日程。

点评:基辛格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点评者认为,谁控制了(转基因)种子,谁就控制了粮食。

国务院通过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是形势使然。一是中国必须开展转基因产品研究。据国际组织(ISAAA)报告,过去1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2007年达17.14亿亩,主要集中在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等非粮用作物。二是要慎重推进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迄今为止,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依然是一个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命题。它可能改变整个生态,改变整个世界,即使几率很小的事故也会发生像核能一样的灾难。更重要的是,它的影响和变化几乎是不可逆的,一旦出现问题,覆水难收。进入商业化议事程序仍须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三是时刻准备应对全球转基因种子竞争。转基因技术具有独特的垄断特征,一方面利用知识产权和专利法寻求保护,另一方面应用“终结”基因或“不育”种子保持垄断地位。种业巨头发起“转基因种子革命”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控制种子实现对世界粮食的控制。中国必须与时俱进,储备技术,应对全球转基因种子争夺战。

燕山脚下一颗种业明星悄然殒落

连续被评选为中国百强或50强企业的长城种子公司,2008年悄然隐去。总经理的声音消失了,市场经销的种子不见了,形象代言人赵本山的广告没有了。笔者造访了位于承德市的长城种子公司原址,清锅冷灶,人去楼空,昔日辉煌不再。长城种子公司已经两年没有生产种子,造价3000多万元的“种子工程”项目———长期闲置的现代化种子加工厂正在拆除。

点评:在中国种业发展史上,长城种子公司声名显赫,号称高新技术企业、重点龙头企业,自诩要建成中国式的“先锋”公司,一度被誉为种业界“黑马”。曾几何时,一颗种业明星悄然殒落。

长城种子公司是国有种子公司,不谙市场规则,经营管理混乱。新世纪初主推玉米品种“豫玉22”,由于盲目生产,制种面积达18万亩。但这个品种由于严重发病,两年积压种子6000多万公斤,负债达1.8亿元。企业“翻船”之后,资金链断裂。中种集团曾在国资委挂牌6400万元拍卖长城公司,因烂账、坏账、欠账多,令问津者咋舌。据说目前其属下农科所试验地和办公楼悉数被卖给开发商,现代化的种子加工设备正在拆解,价值600万元的花棚以40万元拍出。尽管企业拥有管理、营销、育种各类人员,还占据天时地利,但缺少办大事成大器的领头人。这样一个企业的消失,应该令种业人警醒和思考。

孟山都与中种集团联手开发玉米种子

美国农用化学品供应商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mpany)2008年8月21日宣布,该公司已与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签订协议,将携手扩大对双方中国合资企业的投资额,以便拓展玉米种子事业。这项协议须等待中国有关管理部门通过。据新悉,孟山都、中国种子集团本次将共同投资5.75亿元人民币(8400万美元)。

点评:孟山都公司是现今世界

最大的种子公司,在蔬菜水果领域排名第一,在大田作物领域排名第二,在农用化学领域排名第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种子公司,全球种植的转基因作物90%为孟山都公司拥有,主要是玉米、棉花种子。20世纪90年代,孟山都公司分别与河北、安徽合资建立转基因棉花种子公司,2001年与中国种子集团合资成立中种迪卡杂交玉米种子公司。

此前,中国政府通过了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内政府在转基因作物种子商业化方面的表现,令孟山都公司看到了转基因种子在中国市场的希望,决定趁此机会进入中国玉米种业市场,寻找理想的合作伙伴。

中种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种子企业,号称拥有资产64亿元、70多家分公司的种子龙头企业,在历届种业评强活动中均位榜首。据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有2/3的分公司负债经营,种子营销赚的没有赔的多。2007年6月,中种集团划归中化集团公司属下。但在体制未变的情况下,依旧存在生存压力。孟山都公司相中了中种集团的品牌、位于西北的玉米制种基地、位于承德的现代化种子加工设备,以及属下长城品牌的玉米品种。

此外,种业巨头先锋与登海种业和敦煌种业建立合资公司,先正达公司收购三北种业、在北京建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这表明中国种子市场尤其是转基因种子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着众多公司进入。

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要求在2007年7月1日以前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人财物彻底分开。长时期积累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很多地方发生种业人员群访或上书国务院。新华网引用农业部资料,“至2008年8月,原隶属各级农业部门的2339家国有种子企业,已有1986家完成了脱钩任务,脱钩完成率为85%,其中省、市、县三级分别完成91%、87%和84%”。

点评:《种子法》明确规定,种业部门要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但因《种子法》出台当时大部分基层种子公司都与基层农业管理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不愿意丢下“嘴里的肥肉”。8年过去了,全国大部分基层种子管理机构依然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

种子管理体制积弊日久,最主要的问题是人往何处去。有4种情况:一种是全额拨款人员。基本上保证工资待遇,容易安排。二种是差额拨款人员。种子公司改制为事业单位后进入的。三种是自收自支人员。属于事业编制、企业管理。四种是企业自招人员。二、三类人员占比例最大,加起来在70%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学历、有资历,有的工龄在20年以上。人员安排还涉及财政、国有资产管理、工商管理、编制办、社会保险等部门。

政企分开的重点在县级,而源头在上面,种业暴露出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其实质乃是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同步。俗话说,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如果从源头上下决心破冰通途,基层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种子质量国家标准重新修订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出版了3个新修订的强制种子质量国家标准,《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经济作物种子第1部分:纤维类》和《经济作物种子第2部分:油料类》,以及1个推荐国家标准《农作物种子贮藏》。

点评:强制种子质量标准的修订为农业生产安全打下了基础。据全国农技中心中国种业发展处负责人介绍,由于稻、玉米、棉花等种子生产企业在标准发布时正在或者即将对种子进行包装,新旧标准的变化,将对企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01-02/313242.html